卸下執念後的重生——《阿育王》的人性側寫
12月
15
2023
阿育王(秀琴歌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52次瀏覽

文 林鎰生(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二年級)

文化古都,每逢歲末,篆煙四起。

2023年底,臺南七寺八廟之一的風神廟,舉辦大型清醮儀軌,聘請秀琴歌劇團搬演大戲《阿育王》,宗教戲的本質也與這場盛典達成和諧,共譜一場人神溫情。該劇闡述了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從暴虐無道至頓悟懺悔的過程,軸線雖是單一,從中卻可窺見編劇經營的「人性」伏筆。全劇共分十場,堆疊兩次轉折,一是〈慈母心〉的母子分離,二是〈孽海沉〉的王子復仇,刻劃兩條主線:親情與愛情,緊扣觀眾內心起伏。雖是室外戲台,卻也不含糊帶過,處處可見細膩與用心。

首先,針對「精緻公演」來看,本次展演有兩大缺點:第一,搶拍,在演員尚未結束口白之前,已傳出樂音悠揚及幕後人員的歌聲,雖不見台上演員的驚慌失措,但仍給觀眾些許的莫名其妙。這樣的現象卻出現了兩次,有別於民戲的即興演出,公演似乎更應注重節奏與承接;第二,阿育王(張秀琴飾)的外場輔助,主角除了第五場〈權取障〉外皆有戲份,許是因為台詞過多,致使其頻繁利用提詞機的輔助,動作明顯,給人一種臨陣上場的不熟悉感,對於公演來說,有些敷衍。

然而,強力的劇本張力與意象延伸,沖淡了前面的缺點。

就《阿育王》一劇而言,非單單的勸世佛教戲,有別於早年河洛《梁皇寶懺》的荒唐【1】。《阿》劇序場開始就產出鋪排,利用五位王子設定「貪嗔癡慢疑」的五毒心,蒙蔽阿育王的心覺,設計如月(莊金梅飾)一角,暗藏「愛別離與求不得」兩苦,再由蘇達摩(米雪飾)集大成,成為阿育的「終極心魔」。主角並非一路飛黃騰達接受神祇指點飛昇成佛,而是披荊斬棘,接受人間試煉,一路上先後經歷:(一)母親離世,羊羔失恃,沙妃犧牲自己的生命,只為保全兒子平安,最後卻連最後一面都難以相見,這第一苦便成了引線,燃起阿育復仇的烈火決心;(二)兄弟相殘,喋血山河,阿育持劍與手足干戈相對,一一斬殺,同時這也驅散了內在的五毒心,為終曲明心見性,雲開月明鋪路,在處理掉蘇達摩的同時阿育也平定了內心心魔,終於認識自我,也理解自我;(三)親手置刃,枉殺愛人,硝煙四起民不聊生的亂世,阿育錯手戕害如月,二人從誤會到釋嫌卻已無力回天,予人一種「生而為王,我很抱歉」的悲哀,同時目睹小舅被流箭穿胸的苦恨。

哀痛之餘,回首向來,才發現自己是始作俑者。

這位「轉輪聖王」,何嘗不與凡人一般?在失去所有能失去的東西後,便不再牽掛,或許這就是不經一番寒徹骨所帶來的餘韻與代價,只要有了執念,就必然會有失落,而打從失落的剎那,便注定要花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填補與梳理。編劇刻劃的不是一位十全十美的聖人,阿育或許就是你自己,我們在人海浮沉、輪迴,品嘗過幾次悲歡離合,領略過幾次陰晴圓缺,才發現自己的缺憾與無奈,這便是人的本質。主角形象鮮明且生動,是觀眾內心深處幽微輕音的投射,並非傳統佛教戲單純的放下屠刀便可立地成佛的不切實際。因此,與其說該劇是一齣佛教劇,不如說是一次的人性投射。


阿育王(秀琴歌劇團提供) 

歌仔戲,先歌後是戲,這場劇有幾位演員的表現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增添許多光彩:

楊秀梅將所飾演的沙妃情感表現透徹,出場五次,次次扣人心弦,秀梅的歌聲高昂卻不刺耳,落音之處又給人悠揚的繞樑嚮往,秀琴團能培養出兩位美聲小旦,實屬不易,尤其是序場〈佛曲〉與終場〈佛曲〉,同音異情,淋漓盡致,前者表現欲子悔悟的期盼,後者彰顯子成母願的欣慰,詞曲不變,變的是演員的表現方法,功底深厚,令人雪目。

米雪所飾演的蘇達摩,每分每秒都是戲,就連位居舞台後方站台,也能清楚的看見身段表現與細膩表情,不單單成為看板性質的象徵性人物,而是真真切切的血肉,特別在情緒轉折上,從陰險狡詐成惶恐懼怕,轉折流暢且不造作,雖只有三次亮相,卻次次吸睛,功底深厚,精益求精,不失早年風範。

該劇有兩位靈魂角色:梅妃與白狼,前者首演時由林佩儀飾演,本場由陳湣華任角,缺少了幾分陰險與毒辣;後者首演時由陳明龍飾演,本場由張心怡挑樑,許是坤生反串,音色難壓,少了幾分的沉重與無奈。二者表現雖好,但卻仍少了幾分韻味,或許從中調整,能達成更精采的舞台效果,畢竟人才代出,期待日後耳目一新。

綜觀全劇,雖是早期創作,卻仍然經典,節奏緊湊,卻不失焦點。從人性的角度看戲,而有更不同的收穫,編劇做足功課,暗藏諸多伏筆,或許這是台灣傳統戲曲蛻變的縮影,不單單宣揚忠孝節義,而是典範轉移,探索每個人心中的心魔與不願揭櫫的傷疤。或許,我們都是阿育,為了自己,堅挺的走在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一步,又一步。


註解

1、當年河洛推出《梁皇寶懺》,自佛教取材,試圖深化歌仔戲內涵。但其中情節筆者深感荒謬,對於「毀僧罵道」一事的業報,僅僅藉由一場「梁皇寶懺」便可輕易化解,是否有些太過輕鬆,對於情節設定倉促,給人一種不切實際,因此使用「荒唐」二字概括。

《阿育王》

演出|秀琴歌劇團
時間|2023/12/07 18:00
地點|台南市星鑽特區(金華新路與大涼路口)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阿育王》與南門公園之間並未產生關係,這就是一次劇團的外臺公演,在任何地點皆可呈現,正如無論在臺北城市舞臺或臺南新營文化中心都不影響演出型態一樣,環境僅產生技術層面的考量,而與作品本質無涉。(陳涵茵)
6月
06
2017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