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一方天地《阿育王》
6月
06
2017
阿育王(臺南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56次瀏覽
陳涵茵(社會人士)

《阿育王》為秀琴歌劇團於2009年所推出,是當年「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城市舞台戲劇類創作節目甄選演出」之作品,首演即於該處;其後幾度再演,亦皆於室內場館(如2010年於高雄鳳山國父紀念館、2013年於臺南新營文化中心),今年於臺南南門公園之演出,是本作首度走向戶外。

公視錄有首演版影像,不曾親臨現場者,尚可藉此窺知一二;以其為本,此次戶外版與之相較,除卻人員異動及舞臺效果、走位的因地制宜,可說是一般無二,包含身段動作在內,即使演員不同,也有意無意以相同的方式做表現。(如劇中沙妃以〈瓊花調〉唱出「趨炎附勢宮廷鬥」一句,此次飾演的楊秀梅與首演場的許仙姬動作幾乎一致)舞臺的搭設也趨近劇場,差異在於右下舞臺向外推出,像是為了彌補與表演廳舞臺深度的落差。概言之,此次演出所呈現的,是盡可能再現室內版的情景,且為此致力於戶外有限空間中創造類似的條件。

不過,這場演出是臺南藝術節「城市舞臺」系列的節目之一,據該藝術節官網及甄選簡章可見,此「城市舞臺」非指特定館舍,而標舉「環境劇場」,徵求團隊於臺南古蹟、自然場域等「非既有之劇場空間」作展演,在今年度的簡章中,以「在場」為題,標明有「發掘場域的可能性,跳脫傳統對觀眾及表演者鏡框式的閱聽制約」的期待,並聲明「計畫內容應與演出場地之環境結合」。若於此基準觀視,則劇團比照劇場演出的方式,倒算是偏離此一計畫的方向了。「城市舞臺」計畫的出發點,顯然在空間,但《阿育王》與南門公園之間並未產生關係,全場的戲都是限定於架設好的舞臺上發生,劇情講述的印度孔雀王朝故事,與南門公園或大南門城也無瓜葛,由此可知,劇團的焦點乃在文本,期待觀眾看見的是劇情編寫的精心、場景調度的努力以及演員唱念作打的功底。從結果看,這就是一次劇團的外臺公演,在任何地點皆可呈現,正如無論在臺北城市舞臺或臺南新營文化中心都不影響演出型態一樣,環境僅產生技術層面的考量,而與作品本質無涉。南門公園的路燈、後臺的帳篷遂不必遮掩,外臺演出,臺上臺下自有一種心照不宣的視而不見。這卻也非秀琴歌劇團方有之現象,綜觀臺南藝術節歷年「城市舞臺」系列之歌仔戲節目,空間多半是作為實體背景、氣氛營造之用(如明珠女子歌劇團借新化武德殿營造《薄命花》的日治時期氛圍、鶯藝歌劇團講述南明寧靖王故事的《空棺謎》選在曾為朱術桂府邸的大天后宮前演出),「戲文」終歸是優於場域的主體。

似乎是不太符合徵件目標;只是,當戲曲表演自有一套規矩程式、與觀眾之間既有一種默契之際,對於奠基於此的戲班而言,是否真有義務理解、順應「跳脫傳統」的不同思維?秀琴歌劇團2016年參與臺南藝術節「城市舞臺」的作品《番婆弄昭君》,嘗試直接以億載金城之城牆為舞台,未另外搭設戲臺或觀眾席。姑不論其成效,劇團確已試圖探觸不同的表現方式。但在現場即有觀眾的抱怨聲出現:沒有搭臺,完全看不見演員。固然,劇團未能細思如何善用空間,但這也反映了其(至少是一部分的)觀眾亦不脫傳統的觀看模式,戲(故事)與人(表演者)才是被注視的核心,其他事物都在視界之外。傳統戲臺便利了這種觀演關係的建立,戲臺搭起,就建構了一個超然、唯心的次元,演員、觀眾都包裹在此一想像的世界裡,與外界無關。這個結界消失,就難以這樣「專注」。

執政端因其資源的掌握,影響演出的形式,比如日本政府壓制歌仔戲而使胡撇仔戲產生便是一例;而劇團著重文本、追求精緻登臺,又何嘗不是源於相似的理由呢?繼日本政府而來的國民政府猶未看重歌仔戲,對應的方式與日本政府大同小異;至本土化運動興起,當政者方針一變,歌仔戲成為一種在地表演藝術代表,官方挹注期使演出「去蕪存菁」。在演出現場的致詞、媒體訪問等場合,常可聽見表演者表示今日之歌仔戲「已經不俗氣了」、「已經登上國家殿堂」,似乎曾經的艱辛已說服其相信歌仔戲「本來不入流」。《阿育王》原為公部門演出場館甄選出的新編作,此次再參演官方主辦之藝術節,奮力做好每一個曾審慎編排過的細節,或許是這些年朝向菁英化的風氣所致,當中是否也隱含了劇團不容失敗、如履薄冰的心理呢?

政策等因素造成的表演方式轉向,或許一併牽動了觀眾口味的改變。不過,對於一般觀眾而言,事情應該沒有那麼複雜。《阿育王》演出結束後,現場觀眾耳語的仍是劇情內容感動不感動、演員是不是丰姿煥發。「在場」之於戲迷的意義,是「我人在現場、親眼目睹、行動支持」。歌仔戲生於民間,能否存活、好壞判準,亦端視觀眾可願買帳。劇團的變與不變,也許也只與觀眾有關,而就觀眾反應來看,這場《阿育王》的演出,無疑是成功而不必多做調整的。

《阿育王》

演出|秀琴歌劇團
時間|2017/05/06 19:00
地點|南門公園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2023年底,臺南七寺八廟之一的風神廟,舉辦大型清醮儀軌,聘請秀琴歌劇團搬演大戲《阿育王》,宗教戲的本質也與這場盛典達成和諧,共譜一場人神溫情。
12月
15
2023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
身為臺灣原生劇種的歌仔戲,雖有改編自民間傳奇的演出會觸及到妖怪,但像《魚島鯊鹿兒傳奇》這類進行類似「台灣妖怪圖鑑」的創作發展,仍舊少見。特別是這部作品的考證細緻且立意良好,其實更期待能重新對焦歌仔戲如何表現臺灣主題/體。
8月
20
2025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