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實.無忝.故人心──善刀而藏之的《薄倖錦衣郎》
6月
26
2024
薄倖錦衣郎(陳麗香歌仔戲團提供/攝影梁宏達)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81次瀏覽

文 林鎰生(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二年級)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1】

《薄倖錦衣郎》一劇劇名取自納蘭性德的〈木蘭花令〉,該詩以一個女子的口吻,抒寫了被丈夫拋棄的幽怨之情,正符合了劇中女子陳月娥(歐慧君飾)被丈夫丁有義(詹巧雲飾)背棄甚至剚刃的悲哀,劇名的設定巧思令人尋味,在紅幕升起前便能引起觀眾一番想像搜索。坊間已經有太多類似於《薄倖錦衣郎》的劇情,明華園天字團《郎心狼心》、秀琴歌劇團《施公案》皆有所定本,民戲版本更是淵遠流長、博大精深,要在舊瓶當中裝入新酒,好比在汪洋當中搜尋浮木,要花費許多精力,以免進入「影響的焦慮」。賞畢,筆者以「樸實」、「無忝」、「故人心」作為註解,以下分為幾點分析:

首先,從主旨結構的角度出發,這種來自於《施公案》公案小說的戲目,看似難以走出屬於自己的天地,但陳麗香歌仔戲團著實譜出了專屬自己的樂章,捨棄花裡胡哨的綴飾,踏上樸實的道路。全劇採用順敘法,共分七場,符合傳統元曲的起承轉合,從施世綸(張閔鈞飾)奉旨剿寨的武打戲切入,足足十五分鐘的武戲身段,演員將傳統戲曲的花槍、大刀耍得淋漓盡致,使得觀眾熱血沸騰,鼓掌難停,再以丁家兄弟丁有財(張益綜飾)半路救駕的橋段承接,後轉以丁有義離鄉背井、求訪功名、貪戀權勢、移情別戀、攀附郡主、殺妻刺母的情節,刻劃了人性扭曲的過程,最後由施世綸升堂,了結此案,判以大辟收尾。走向看似八股,卻能勝過諸多劇團的版本,陳麗香團隊刪減了尾聲太后的戲分,太后本應情勒施公,為郡馬開脫,上演一段搶人情節,而該團直接採用「象徵」的方式,請出「龍頭御拐」使情節不言而喻,將傳統戲的元素運用得爐火純青;該團也刪減了冤魂入殿的橋段,陳月娥的冤魂欲進入施公坐鎮的順天府時,應受到「門神」或「桌上的硃砂筆」所阻擋,鋪墊一段波折,但該團在冤魂出場時直接讓其手持「火籤」,免去觀眾原有疑慮,又順勢交代劇情,著實令人讚嘆。整部戲的流暢,皆源自於小巧思的設定與掌握,在如今求新求變、創新口號當道的環境,能依循舊章、安分守己,走出樸素的「道路」,功底頗深。


薄倖錦衣郎(陳麗香歌仔戲團提供/攝影梁宏達)

再者,從呈現方式的角度切入,全劇皆以傳統曲調串聯,無忝於「歌仔戲」的招牌。運用大量的都馬調、七字調、雜唸仔,將觀眾帶回早年的內台風貌,譜寫的唱詞給人一種抒情唯美的濾鏡,善用意象與典故,雖有奪胎換骨與點鐵成金的野心,卻又不同於詰屈聱牙的經卷感、書卷氣,是那種不看字幕也能聽懂的文雅況味。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場,是丁有義追殺陳月娥之時的場景,二人從佳偶轉怨偶,尤其將女主角的心境轉折透過曲調編排刻劃得入木三分,從重逢的喜悅到頓成棄婦的悲哀再到心有不甘的憤恨,用都馬轉七字再轉快七字,節奏的旁敲側擊烘托了全劇的氣氛,令人入勝,一句「早知如此悔當初」傾訴了多少悲情。燈光部分,大量使用聚光燈,有時一盞有時三盞,在於強調角色獨白或場次尾聲,看似單薄卻豐富了舞台,沒有雷射光及五光十色的機關變景,僅用單純的白熾燈與明暗變化,賦予一種陽春麵的哲學,看似簡單卻深富內涵。至於身段的部分,在劇情的進展當中,偶爾會捕捉到演員「喊介」的小動作,不知是導演所強調抑或是劇團習慣,但這種較外台的表現方式在內台屬實少見,全劇的身段大多聚焦在歐慧君身上,其水袖功夫亮眼,無論平轉、側轉、下腰轉,或是邊跪地用膝蓋走路邊轉,任考不倒,彷彿讓水袖活了起來,賦予靈活的生命力,尾聲的幽魂鬼步更是精彩,在白長裙底下的雙腳碎步且快步地移動,搭配身體上下的起伏,呈現幽魂縹緲的身姿,配合表情的收放,凸顯了氣憤的處境,後接一首福祿陰調,將情緒濃縮再釋放,嚇到觀眾阿嬤的同時也讚嘆了我。單純而不過多雕偽,沒有欲蓋彌彰地想藉由外部鞏固內部的小聰明,只有不愧對於傳統招牌的初心。

最後,細節決定成敗,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有兩個,其一是丁有義由善轉惡的眉毛象徵,由劍眉轉為奸眉,演員在眉頭撇上一筆,這是傳統戲曲的經典套路,達成一種不言即曉的效果,不失小節,依循正統,甚好;其次是在丁有義刺妻殺母之時,利刃抹脖的瞬間後方投影配合血跡的噴濺,著實吸睛,效果絕倫,比坊間一些主打效果的表現上乘頗多。接著是筆者的幾個建議:其一,上下半場的切割凸顯了先慢後快的步調不一致性;其二,關於幕與幕之間的轉換,單純使用鑼鼓聲過渡,感覺有些呆板,若能再加入幾首歌過脈,當作承上啟下的全知敘述,或許能順利地填補空缺。


薄倖錦衣郎(陳麗香歌仔戲團提供/攝影梁宏達)

善刀而藏之,是對於專精者的肯定,正所謂厚積而薄發。能如此大膽地不使用調味料呈現一道爽口菜餚,想必幕後積累不少。外調演員張閔鈞是新生代中表現傑出的演員之一,無論在眼神的專注與變化、唱唸的真假音轉換或鑼鼓點的收放空間都表現得恰如其分,為本次表演增添許多光彩。有別於其他團隊的呈現,此次展演彷彿將主軸更偏向「小旦」一些,真正的呼應了劇名《薄倖錦衣郎》中女子的悲涼處境,觀賞完畢除了縱橫大仇得報的快感,也默默興起一股「秋扇見捐」的哀戚。全劇節奏緊湊、人物鮮明、象徵豐富,是一部懂得去蕪存菁的優質「古路戲」,回味無窮。


注解:

1、〔清〕納蘭性德,〈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柬友〉。

《薄倖錦衣郎》

演出|陳麗香歌仔戲團
時間|2024/06/09 14:30
地點|高雄左營中山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楚漢相爭:韓國城風雲》的呈現手法素樸,從天上壽宴轉進人間戰禍,取站頭刻劃時代氛圍,平實直述歷史人物融入民間想像之後的模樣。有文有武的簡約戲碼,滿足觀眾對演義故事的嚮往,也展現外台歌仔戲順勢而變的靈活身段。
4月
17
2025
《閻羅殿AI手冊》或許不能算是齣完成度高的精彩作品,但它的確有意無意承襲了近年新編戲曲抑或跨界戲曲常見路線,以虛擬的陰間鬼界切入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試圖為傳統形式尋找述說當代故事的可能途徑
4月
17
2025
筆者以為《黃鶴樓》之看點乃在於演員如何將角色性格內化、使形神相合,此劇若非老將來演大抵也演不出精妙之處,而《周瑜歸天》則因做工繁重常為新秀練功劇目,此次劇目安排不僅僅在劇情的銜接,與演員特質亦有其適切考量。
4月
16
2025
這類型經典新製的演出,勢必面臨「技藝傳承-戲曲文本-觀眾品味」三者孰輕孰重?該如何重新取捨建構?筆者認為《漁樵歌》為經典嶄頭新詮釋,做了極大化的提煉與平衡。
4月
15
2025
《若沒有你,我還會是關羽?!》從命題可知這齣戲的靈魂人物除了名垂千古的武聖關公外,更加進了關羽的坐騎赤兔馬和隨身誅敵兵器青龍偃月刀兩個角色;這後二角的真實存在形體,乃吾人可以用感官感知到的「器」或「物」,是屬於哲學家所謂的「形而下」者
4月
11
2025
整個作品可以說是立意良善,也達成了將物件擬人化,並以此解構英雄神話的目標,但是在演出結構的安排上,或許還有調度完善的空間,使演出在戲中戲的架構中,能夠得到更密切的呼應
4月
11
2025
大量且不斷穿插的說書,明確切斷了情節的延續性,同時也斷裂了演員對於劇中人物的揣摩,於是演員成為「立體化」的繪本,隨「說書的語言」展開所有動作,成為服務說書的狀態。而這樣的形式多少也拖沓了整體節奏
4月
10
2025
團隊過往對於戲曲身段的承襲或化用著力甚深,不論是接聽杖頭飛鴿傳書,或是化趟馬程式為現代機車的騎乘,都是極具巧思的創發。可惜本劇的表演採取較隨性自在的形式,藏身在華麗服飾的身段,不復見獨出心裁的精彩。
3月
28
2025
碎片化的情節,各懷心事的人物,鋪陳及意外躍進躍出,聯手將兇殺案推上前線;情節提供的事實指向特定伏線:暴政必亡、惡者伏誅。散落的懸缺訊息形成一齣「推理群像劇」。若問起作品脈絡和歌仔戲在戲裡意味著什麼?兩者同樣幽微。
3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