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展演、創新交織之路《Pu’ing找路》
11月
08
2013
找路(原舞者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96次瀏覽
安梓濱Pasuya e Yasiungu ne Niayoeova(國立東華大學國際事務處、原住民民族學院舞團)

「一場過去與現在、真實與虛幻、傳統與現代間的對話。」─這段文字不甚明顯的出現在演出手冊封面,似乎也說明了這場專業演出在尋找原住民族樂舞舞台化幾乎都逃不過的問題:部落(傳統)、舞團(展演者)、舞台(創新)三元對話空間裡所交織隱現的路。

原舞者《Pu’ing找路》,是原住民族樂舞上的大突破,運用了專業舞台的語彙揉入原住民族傳統樂舞的精隨,看到如此壯麗的舞台效果,的確讓臺下的觀看者感受到驚豔。演出結束後如雷不斷的掌聲的確也給予這場聲光效果俱佳的演出有了最高的肯定。當然,長時間對於肢體的訓練造就舞台上的另一份光景,也是讓人見識到每個舞者所歷經的學習與成長。

回到製作本身,《找路》的故事敘事背景以泰雅族為主軸,並選定了宜蘭地區的南澳群泰雅作為族群部落對象,並以日據時代所發生的「莎韻之鐘」以及後代年輕人找尋自我認同的故事作為穿引,從過去到現在、真實與虛幻、傳統與現代如同泰雅織布一般錯縱複雜且又井然有序。

〈墨青〉,文字上令人馬上聯想到泰雅人在容頰上的紋刻,是源自先祖從發祥地出發後在每個同一血脈子民於身體有形、無形於心理的刻痕。舞者們已近赤裸的肢體去行走,行走於時間與空間交替的族群遷徙史中,三兄弟從思源埡口道別後從此離散,型塑了泰雅人各群的生活空間與群體記憶延續至今。如同遷徙的路途漫漫,《找路》首段的呈現也有著過於冗長的觀感,也或許是刻意堆積的觀眾情緒未接下來的長路漫漫而鋪路。

〈赤日〉算是我本身在《找路》中蠻喜歡的一個段落,或許對於原住民族當代經驗的投映有明顯關聯。在日據時代的高壓控制之下,原住民族部落多的是身不由己、迫於無奈的現實,就算是發自心靈最深處的吶喊,也無法撼動威權的蠻橫。也可以看到原舞者的舞者們雖並非科班出身,但由原住民肢體所發展出來的動作配合文化底蘊的潤飾,張力十足也令人動容。而在此段落的結尾,日本軍旗與泰雅織紋祖靈之眼的巧妙變化,也似乎道出了泰雅人內心無限的掙扎。

〈紫河〉,一開始會以為這個段落可能要上演「莎韻落水」的橋段,但就字面上會令人聯想到中藥「紫河車」意即胎盤。但是實際看完後才會略懂所要交待的其實是以泰雅女性為主要背景去論述。從織布開始,點出了泰雅女性傳統的生活重心即是家庭,當然以詼諧的方式去呈現女性的生活樣貌頗吸睛,但在傳統受到GAGA信仰約束的泰雅人是否真的是如是生活,這邊我還是持保留態度並在文後討論。

頗具爭議的應該就是〈紫河〉後段呈現「母體」的部分(我的想像),合理的解釋可以說是泰雅女性在以GAGA、男性(特別是英雄主義式)為主的社會鏈之中,除了性別造就的差異之外,生理、心理的約束甚至是不能自己的情緒,就如同枷鎖般牢牢的禁錮著。但,如果是沒有這種文化思考背景的人,不禁要問期待他們看到的是什麼?如同〈赤日〉,〈紫河〉也是本劇之中頗震撼人心且深深吸引我的段落,但如腦海裡沒有一些索引資料,要在當下隨著舞台進到故事脈絡中的確是有難度。

最後的〈虹橋〉,處理的比較是「可預見」的,也就是曾經在原舞者製作(2009‧尋回失落的印記)或是某些進行泛紋面族群的展演上經常可以有類似的編排。但我比較希望在這一段可以看到更多屬於傳統的部分,因為在前三段落都有相當的比重是運用了所謂現代、或創新的技巧去呈現,但原舞者一直以來的傳統堅持好像就明顯落差了。原本看見個個舞者走過山稜之後換上屬於南澳群泰雅族美麗的傳統服飾(真的很美!),是否是即將給台下的我們一場少見的泰雅族傳統樂舞視聽上的滿足與挑戰,但卻不是如此。

針對傳統的部分,誠實來說我還是失望了,雖然本身不是泰雅族人,但是在南澳澳花國小兩年多的樂舞教授,以及帶領過東華原民院舞團製作賽德克族傳統樂舞經驗來說,認為此次製作上在傳統樂舞的呈現上不僅質量明顯不足,同時也欠缺了對於GAGA信仰的諸多考量。傳統歌謠的部分較多是同一首歌反覆唱、一直唱,對於期待更多精彩透過田野調查來的泰雅族南澳群歌謠的人來說,的確是很不滿足(想任性的說還要)。而GAGA的信仰應該是影響泰雅族所有的生活的層次,唱歌及舞蹈即是生活表現的一種方式,更有可能是祭典與儀式的轉銜。在本次《找路》呈現傳統樂舞的部分,個人認為在男、女互動和分際的表現上明顯失去了GAGA影響存在。原住民樂舞舞台化後與原本的信仰核心分離不僅是展演者本身可能原本就不是來自所展演之文化,其文化也可能在世代更迭中佚失了原本所依恃的信仰,但傳統樂舞的精神不就是越貼近部落真實才越難能可貴!?

原舞者2013年度製作《找路》,的確在原住民族樂舞發展上有了新的突破,更值得讚賞的是能夠將原住民族樂舞透過舞台化後進到國家戲劇院呈現,讓更多人可以認識原住民族,也因此這場演出是多麼的重要且具有指標性。相信這真的只是找路的開始,原住民族樂舞在部落(傳統)、舞團(展演者)、舞台(創新)的三元對話空間裡似乎幫忙把道路的痕跡越理越明,並且朝著正向的發展繼續邁進。同時也對於此次演出的所有演員、工作團隊致上最高的敬意,辛苦了。

《Pu’ing找路》

演出|原舞者
時間|2013/11/03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忘記舉手》藉由樂齡族群、青年族群及青壯年族群,讓觀眾重新反思人生階段所面臨的議題,具教育意涵以及人生觀,探討人生哲理……
10月
07
2024
做為後進的創作發表平台,賴翠霜的「獨自跳舞」舞蹈創作平台提出了自編自跳的條件,並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對新手編創者的挑戰,而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展演之處確實有別於其它編創平台。
9月
24
2024
人生如戲,信者得救。人可以被符號迷惑,但一個簡單的動作又可以令一切淪陷,強制排卵確實是宗教般瘋狂的行為。
9月
17
2024
他針對當代身體雕塑與城市風景的疊合與擴張,嘗試在物像與想像的透視中,以凝視手法來延展其作品有限性的通透之作。
9月
17
2024
主辦方與四位創作者的相互合作與調度,為平台找到了一種極具特色的策展方法。這不但使創作者本身能進行創作經驗的積累,更替主辦方蘊生了頗具辨識度的平台樣貌,承接過往不同單位的策展養分,進而開拓一條全新的大門與方向,將整場製作形塑出一種小型舞蹈節的流程與規模,使得四首作品能夠各自獨立之餘,也得以串聯成為一檔完整的製作演出。
9月
13
2024
回到作品本身,蘇品文身體所呈現的,正是此種複雜性,引出一個又一個問題,或許互有矛盾,互有岔出,卻又能走出另一條路。最重要的是——撇開層層論述不提——蘇品文的演出總讓人感受到某種細膩關照,關照所處環境,關照自身,也關照與之互動的周圍觀眾。
9月
11
2024
霎那間,觀者和舞者的界線被戳破,整個庭園在觀眾的或站或坐、舞者的漫步和靜止中形成一幅畫,我們又再次被融入作品之中,共同成為鬧市轉角的一幕風景。
9月
07
2024
如果我們期待在《惑》中看到更多,那迎面而來只有一股渾沌而無定向的氣團。但如果我們在《惑》中放下期待,遇見的將會是一股沉浸式的流浪與沉澱。從舞者黃立捷與鄭希玲精湛的雙人舞中,我們可以判斷《惑》之中仍舊有具傳統性、屹立不搖的主體所存在著。然而《惑》的本體並非在這些肉眼可見的純肢體身上,而是其身後的投影,以及那些被驅使的當代藝術/科技藝術。
8月
16
2024
什麼能是劉奕伶的parrhesia呢?這是發生在劇場裏的事,入場時刻還替觀眾備酒,迎賓,也是她將要be real之前,舒緩氣氛。她面對的是觀眾,有粉絲、朋友、同好、學生、老師、學者、劇評人或藝術機構各式人等,而她已勇於說出她的事了
8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