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展演、創新交織之路《Pu’ing找路》
11月
08
2013
找路(原舞者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34次瀏覽
安梓濱Pasuya e Yasiungu ne Niayoeova(國立東華大學國際事務處、原住民民族學院舞團)

「一場過去與現在、真實與虛幻、傳統與現代間的對話。」─這段文字不甚明顯的出現在演出手冊封面,似乎也說明了這場專業演出在尋找原住民族樂舞舞台化幾乎都逃不過的問題:部落(傳統)、舞團(展演者)、舞台(創新)三元對話空間裡所交織隱現的路。

原舞者《Pu’ing找路》,是原住民族樂舞上的大突破,運用了專業舞台的語彙揉入原住民族傳統樂舞的精隨,看到如此壯麗的舞台效果,的確讓臺下的觀看者感受到驚豔。演出結束後如雷不斷的掌聲的確也給予這場聲光效果俱佳的演出有了最高的肯定。當然,長時間對於肢體的訓練造就舞台上的另一份光景,也是讓人見識到每個舞者所歷經的學習與成長。

回到製作本身,《找路》的故事敘事背景以泰雅族為主軸,並選定了宜蘭地區的南澳群泰雅作為族群部落對象,並以日據時代所發生的「莎韻之鐘」以及後代年輕人找尋自我認同的故事作為穿引,從過去到現在、真實與虛幻、傳統與現代如同泰雅織布一般錯縱複雜且又井然有序。

〈墨青〉,文字上令人馬上聯想到泰雅人在容頰上的紋刻,是源自先祖從發祥地出發後在每個同一血脈子民於身體有形、無形於心理的刻痕。舞者們已近赤裸的肢體去行走,行走於時間與空間交替的族群遷徙史中,三兄弟從思源埡口道別後從此離散,型塑了泰雅人各群的生活空間與群體記憶延續至今。如同遷徙的路途漫漫,《找路》首段的呈現也有著過於冗長的觀感,也或許是刻意堆積的觀眾情緒未接下來的長路漫漫而鋪路。

〈赤日〉算是我本身在《找路》中蠻喜歡的一個段落,或許對於原住民族當代經驗的投映有明顯關聯。在日據時代的高壓控制之下,原住民族部落多的是身不由己、迫於無奈的現實,就算是發自心靈最深處的吶喊,也無法撼動威權的蠻橫。也可以看到原舞者的舞者們雖並非科班出身,但由原住民肢體所發展出來的動作配合文化底蘊的潤飾,張力十足也令人動容。而在此段落的結尾,日本軍旗與泰雅織紋祖靈之眼的巧妙變化,也似乎道出了泰雅人內心無限的掙扎。

〈紫河〉,一開始會以為這個段落可能要上演「莎韻落水」的橋段,但就字面上會令人聯想到中藥「紫河車」意即胎盤。但是實際看完後才會略懂所要交待的其實是以泰雅女性為主要背景去論述。從織布開始,點出了泰雅女性傳統的生活重心即是家庭,當然以詼諧的方式去呈現女性的生活樣貌頗吸睛,但在傳統受到GAGA信仰約束的泰雅人是否真的是如是生活,這邊我還是持保留態度並在文後討論。

頗具爭議的應該就是〈紫河〉後段呈現「母體」的部分(我的想像),合理的解釋可以說是泰雅女性在以GAGA、男性(特別是英雄主義式)為主的社會鏈之中,除了性別造就的差異之外,生理、心理的約束甚至是不能自己的情緒,就如同枷鎖般牢牢的禁錮著。但,如果是沒有這種文化思考背景的人,不禁要問期待他們看到的是什麼?如同〈赤日〉,〈紫河〉也是本劇之中頗震撼人心且深深吸引我的段落,但如腦海裡沒有一些索引資料,要在當下隨著舞台進到故事脈絡中的確是有難度。

最後的〈虹橋〉,處理的比較是「可預見」的,也就是曾經在原舞者製作(2009‧尋回失落的印記)或是某些進行泛紋面族群的展演上經常可以有類似的編排。但我比較希望在這一段可以看到更多屬於傳統的部分,因為在前三段落都有相當的比重是運用了所謂現代、或創新的技巧去呈現,但原舞者一直以來的傳統堅持好像就明顯落差了。原本看見個個舞者走過山稜之後換上屬於南澳群泰雅族美麗的傳統服飾(真的很美!),是否是即將給台下的我們一場少見的泰雅族傳統樂舞視聽上的滿足與挑戰,但卻不是如此。

針對傳統的部分,誠實來說我還是失望了,雖然本身不是泰雅族人,但是在南澳澳花國小兩年多的樂舞教授,以及帶領過東華原民院舞團製作賽德克族傳統樂舞經驗來說,認為此次製作上在傳統樂舞的呈現上不僅質量明顯不足,同時也欠缺了對於GAGA信仰的諸多考量。傳統歌謠的部分較多是同一首歌反覆唱、一直唱,對於期待更多精彩透過田野調查來的泰雅族南澳群歌謠的人來說,的確是很不滿足(想任性的說還要)。而GAGA的信仰應該是影響泰雅族所有的生活的層次,唱歌及舞蹈即是生活表現的一種方式,更有可能是祭典與儀式的轉銜。在本次《找路》呈現傳統樂舞的部分,個人認為在男、女互動和分際的表現上明顯失去了GAGA影響存在。原住民樂舞舞台化後與原本的信仰核心分離不僅是展演者本身可能原本就不是來自所展演之文化,其文化也可能在世代更迭中佚失了原本所依恃的信仰,但傳統樂舞的精神不就是越貼近部落真實才越難能可貴!?

原舞者2013年度製作《找路》,的確在原住民族樂舞發展上有了新的突破,更值得讚賞的是能夠將原住民族樂舞透過舞台化後進到國家戲劇院呈現,讓更多人可以認識原住民族,也因此這場演出是多麼的重要且具有指標性。相信這真的只是找路的開始,原住民族樂舞在部落(傳統)、舞團(展演者)、舞台(創新)的三元對話空間裡似乎幫忙把道路的痕跡越理越明,並且朝著正向的發展繼續邁進。同時也對於此次演出的所有演員、工作團隊致上最高的敬意,辛苦了。

《Pu’ing找路》

演出|原舞者
時間|2013/11/03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