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視與聯想的女體盛《食色》
9月
18
2020
食色(黃有芳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96次瀏覽
譚凱聰(文字、海洋工作者)

小酒館裡的賓客,這一晚經歷了一場時間悠長,若假似真的饗宴。在單薄衣著、眼神舉止挑逗的舞者(女侍?)開場與牽引下,見到未來系服裝風格的少女在椅上舞蹈;吸吮從身著純白薄紗的女神裙下傳遞出的透明膠管和其中的紅色果汁;席地而坐享用竹編圓盤裡的米飯、肉類與搭配跳跳糖的麻糬球,同時舞者渾圓的澎澎裙擺就在與眼神平行的高度,承接扭蛋或將其放在地上滾動;在食物將盡時,兩位黑衣舞者如對鏡般舞蹈、擁抱,在地板上的核心動作撐起自己的身體,肌肉線條的扭動與微微的汗水,彷彿就懸在觀眾嘴邊不遠處⋯⋯。

這是行為藝術家黃有芳團隊製作的《食色》,為感官與情慾開出的菜單。見諸黃有芳的身體行為藝術近作,比如西門町街頭的《最完美距離的接觸》【1】——自身穿戴護目鏡與隔離衣,邀請路人在一公尺黃線外,以長長的「筆」在她身上塗抹——可以感受到,以身體舞蹈與互動式行為藝術撩撥觀者的感官與聯想,是她擅長使用的編舞與策展策略。

處於疫災底下,人們肉身彼此分隔、感官遠距化、表演藝術節目紛紛取消的現實氛圍,《食色》計畫逆勢而行,嘗試重返非典型劇場的窄仄空間,以近似「女體盛」的概念,喚醒觀眾對視聽、嚐嗅,及眼前身體的五感。在計劃簡介裡,團隊這樣描述著創作途徑與意圖:

我吃,故我在⋯⋯結合餐會舞展、放上食物的身體,滿懷意念的動作,廚師用食材調味,舞者用眼神調情,編創者調製氛圍,做一個可愛到想要把全部放進身體裡的作品。想讓你饗宴中,吃掉我的舞。

會說「近似」女體盛,是因舞者終歸沒有徹底模仿這種餐宴,將食物擺放在自身裸體上供人享用——黃有芳的巧思在於透過現場裝置、觀賞視角與文字旁白的串連設計,讓「食用」與「女體」產生了視覺上的聯想疊映。如開頭所述,觀者們透過延伸的多條膠管,彷彿群起吸吮著女神身體的一部份,旁白念誦「大地女神的血肉」詩句也強化了這一印象;第二段「球體」舞蹈,舞者與觀眾們拋擲、承接扭蛋,自己的身體亦旋轉滾跳如球,配合上觀眾口中跳動的糖粒和麻糬球,以及平視裙擺的角度,讓觀眾產生「女體彷彿在口中,自己彷彿在裙下」的錯覺;而此處的「球體」同時也可以是女體的陰蒂、臀部和乳房,甚至可在延伸的聯想中通向女性在生/心理上的自我塑形,以求符合傳統社會標準中渾圓討喜的外觀的過程。一顆球,含義無限;筆者觀賞的場次,有個小女孩不斷好奇地拿起扭蛋,或拋出或把玩,在此聯想下又是一個別具意涵的畫面了。

最末一段兩位舞者著同樣裝束黑衣,袒露身體細微肌理的舞蹈,則彷彿具現出女體對外(觀者)和對內(自我)同時共處的複雜心境。這段壓軸演出饒富趣味之處,或許在於觀者們看到此時,不是在專注觀看中忘記飲食,就是在第二段舞蹈中已飲食完畢——於此,舞者彷彿與觀者一起,在某種「飽足」的姿態下,完成一場向內觀看,也同時回應外界凝視的歷程:表面上是觀眾們一面飲食一面觀舞;但同時他們也被位居較高處視角的舞者舞姿「俯瞰」著。這種安排創造了這場預設「女體盛」中,出乎人意料之外的觀演關係和視界。

整場「食色」餐宴中,最令人感到有些可惜的反而是「用餐時間」和場上「服務生」——前後台行政管控與舞台技術環節。前者因等待少數觀眾,讓演出延遲了近半小時開始,場上舞者在開場前舞動動作中還需「出戲」,以表演般的嬉戲語氣詢問:是不是還有人要來啊?顯示出針對這類情況,團隊事前溝通與現場決策上,其實還可以做得更圓融或明快。舞者扮演的「女神」走到場邊拿取膠管分發的短暫片刻,也讓她原先的舞動身段一時脫離現場,變為舞台組協助物件轉場的動作;如何讓場景和道具在場上順暢流動、不致中斷舞者演出,也是在編導設計上,團隊可以更細緻修飾之處。

除去這些瑕不掩瑜的小地方,《食色》展現出膽大心細的創作企圖與演出形式,策展藝術家黃有芳在肢體、視覺效果調度乃至於對自身創作概念的藝術論述上,都呈現出深入思考與扎實實踐的創作能量。下一個課題或許便在如何與團隊一起繼續打磨作品,創造出更無懈可擊的團體創作質感,來乘載策展者無限的奇想與唯美感官了。

註釋

1、側記詳見:https://www.facebook.com/jimmy.tsai.750/posts/3033710269983970

《食色》

演出|有芳製作
時間|2020/08/08 17:30
地點|柏林廢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簡單歸納財劃法的修法效果,即2026 年起,國家會將更多的總稅收分給地方政府,使中央政府可支配的稅收將縮減,地方政府分得的財源則相對增加。但國家總體資源沒有增加,理想上地方政府則必須承擔更多公共政策的責任,中央及地方政府應該要商討,隨著財劃法改動,中央有什麼公共任務必須移交由地方政府執行。而主計總處也指出,在中央政府不另闢財源的前提下,各部會預算將平均刪減 28%,以因應中央政府減少的收入。
9月
05
2025
補助的初衷,是要為文化公共價值撐出空間。但當它成了唯一的航道,便失去了讓創作自由航行的可能。 我們需要的是另一種制度想像──一種願意長期共擔風險的補助機制、一種能讓藝術在市場之外存活的社會支持系統。
8月
29
2025
《紅妝舞韻》巧妙地透過「一人分飾多角」的「遊戲副本」框架,將歷代女性身體從規範、過渡到解放的歷程,以「緋」字串聯成華美且詩化的系列意象,藉由跨媒介、跨舞臺形式的實驗,讓觀眾在參與與遊戲感之中,以歷史與身體的感受,在水袖的柔韌、旗袍的曲線、國標舞的伸展之間,體驗歷史流動的女性姿態。
8月
27
2025
有別於ESG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在環境面引用各種檢測數值簡明易瞭的作為溝通渠道,文化藝術對外溝通時,需強調藝術以人為本的精神,著墨其所衍伸的價值和影響力,透過工具方法適度引導,讓參與者將藝文體驗當下的愉悅感、情感刺激或非自主性生理反應,體驗後的印象、反思和啟發等感受,以文字、圖像、聲音或肢體表達方式留下紀錄,刻畫記憶,創造共同回憶。從個人內在經驗的美感、幸福感和滿足感,轉化為企業理念認同、價值傳達、社群共識凝聚,進而促進公民參與、豐富社群生活和社會共榮,以表演藝術為媒介帶動企業永續發展。
8月
22
2025
透過聲響裝置、戲曲程式與手語語法的交織,《語言邊界》並未試圖修補語言的缺口,反而在斷裂處生成新的轉譯路徑,讓觀眾不再依賴「看懂什麼」的思維,而是進入「感受如何」的空間。
8月
13
2025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
小鎮日落時分,圍繞著一座被各種物料折疊過的山,兩位樂手從敲奏大鼓到鳴擊不同刻紋的磁磚。楊祖垚的《索弗洛尼亞素描》取材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中兩個半邊的城市,陳省聿則透過三頻道銀幕,回應與主旨有所呼應的自然/城市景觀——既是生機勃勃又是死氣沉沉,有的建設有的是毀壞,或是永恆塵埃落定或是隨時連根拔起。太陽墜下的最後一刻,倆人在大鼓上好不容易堆疊建立起聳高的積木,下一秒卻又在黑暗吞噬前被轟然推到落地。
3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