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大多的沉浸式劇場改造一個非劇場的空間⋯⋯在這些空間遊走,觀眾成為了作品的一部分,在探險中欣喜於日常中的異常。不論何種方式的沉浸式劇場,它得以在近年流行,極大原因為這樣的看戲經驗對人們來說是新鮮的。然而,若一種藝術的茂盛是扎根於流行,它便如同任何被淘汰替換的事物,不久後便過期。(林柏華)
2月
09
2021
戲劇最尋常的腳色關係;就此而言,觀眾是看不到的。原因很簡單,《女人是水做的》把大量的精力花在與觀眾的關係上。因此,一個演員面對的不是另一個演員,而是觀眾。即便她們之間有互動,也多半是全體在某個動作下(包括拿著擴音器和麥克風),向觀眾訴說女性困境⋯⋯(張又升)
10月
23
2020
繼《時光裁縫》後,桃園在地劇團漂鳥演劇社的新作《萬亞舅舅在___》,再次推出了有互動環節的劇場演出,打破演員與觀眾的界線,筆者認為,模糊的舞臺界線已成為漂鳥演劇社的特色了。(莊博仁)
9月
30
2020
處於疫災底下,人們肉身彼此分隔、感官遠距化、表演藝術節目紛紛取消的現實氛圍,《食色》計畫逆勢而行,嘗試重返非典型劇場的窄仄空間,以近似「女體盛」的概念,喚醒觀眾對視聽、嚐嗅,及眼前身體的五感。(譚凱聰)
9月
18
2020
在何種程度上,武漢肺炎不僅被視為公共衛生危機,而且還被視為一種新的技術文化(technocultural)危機?在保持社交距離的狀態下,人們如何處理對親密與現場性等社交行為之慾望?人與身體、大數據與監控、國家與疆界的關係如何在表演藝術中被思考?武漢肺炎之後,表演是否存在著一個不一樣的「未來」?(張懿文)
5月
18
2020
預計二十分鐘的段落,編舞家邀請觀眾們透過手機、以「線上遊戲」介面進入《擱淺者》的世界觀。⋯⋯《擱淺者》的創作者莊博翔,似乎想透過遊戲加上劇場的沉浸體驗,讓實際在場的觀眾/玩家明白一個道理:在網路上,參與者的反應將嚴重地影響一個生命,甚至影響他對自己生命的抉擇。(陳盈帆)
4月
29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