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義責任,唯漂泊可解?《人間條件五》
10月
29
2012
人間條件五(綠光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349次瀏覽
劉育寧

《人間條件五》從劇本的編排上,試圖褪去前四部曲的中心開展模式,改以四條支線的並行方式呈現:中年男子羅大德(羅北安飾演)欲離家尋找自我、官場老手廖清輝(柯一正飾演)在權勢與愛情上的自卑與自大、四處留情的商場鉅子陳國興(陳希聖飾演)、和不願被婚姻羈絆而又寂寞的李董(李永豐飾演)。這四條支線以一場老同學的喪禮串起,續之以卡拉OK店的同歡聚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前三條支線的女性都是由林美秀擔綱演出,她時而化身為為家庭辛勞一世的典型台灣太太、時而變身為嚴厲又強勢的政治家大老婆、甚至還挑戰飾演生命走到尾聲的重病妻子。三個太太皆由同一位演員飾演,除了再三考驗林美秀的演技之外,也傳達著吳念真對台灣女性的高度讚揚──看似缺乏自我的台灣女性,卻是永遠伴隨著丈夫的需要而能高度配合的輔佐丈夫的人生。

編導吳念真表示,「這是中年男子的反省之作」,劇中男性角色職業從公務員、地產大亨、商業鉅子到政府官員,四位主角的人生似有不錯事業成就,但是卻也不約而同在感情上跌跤。編導顯然藉由男人對妻子/女人的(情感、責任)虧欠,來建立「中年男子的反省」。然而,兩性(夫妻)關係在《人間5》裡的刻板僵硬,顯得封建而保守,情感跌跤真的就能帶來反省?還是,更多的顯露了以男性為本位的寬容與逃避,甚且是一種從未成熟化的嬰兒期反應。

以柯一正飾演的廖清輝而言,在外遇對象面前,他將自己化身為一個小男孩,一個可以伸出雙手跟媽媽/女朋友要禮物的小男孩,輕易的將對婚姻的「不忠」化解成小男孩的「調皮」。又如羅北安飾演的羅大德,一廂情願地以「告知」姿態宣布自己即將離家,宣布自己不曾「愛」過自己的老婆,但一旦面臨友朋質問,卻將「投奔自我」的選擇,歸罪於老婆將其「驅逐出境」。

在吳念真的筆下,「漂泊」本性彷彿金鐘罩,可以讓男人逃離於社會道德價值觀的束縛、逃離對家庭的責任、甚至逃離對婚姻關係的信任。劇情雖然安排了四個中年男子最後都(情)無所歸,甚至流落街頭,但編劇也沒有讓劇情走到「(男人)讓人唾棄」的地步,只是另一段(暫時的)漂泊而已──戲裡的夫妻關係顯然都還存在著。所以,回想謝幕時吳念真一席話「婚姻不適合檢討,而適合省思。」這種修辭上的弔詭與語焉不詳,就筆者來看,劇中男人的省思只是反照出女性永遠(應該是)成熟、且具高度配合。然而,女性果真都如此配合?女性也只適合如此配合男性?《人間五》最值得討論正是,編劇寫了男人四種面對婚姻的不同態度,寫女人卻只寫了一種:「每個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犧牲=容忍)女人」, 從而為男性本是漂泊這句話,找到依違家庭的最佳遁辭。

《人間五》理解兩性關係是如此刻板化,在描摹理男性中年危機之外,吳念真也試圖觸碰一些當前的政治經濟現況,然而內容是非常粗淺且搏君一笑的。劇中調侃政論節目、官場當紅人物不可得罪、經濟狀況不佳、為建國百年而跑、關說、監聽、官商勾結、記者會、能力不足而不自知等等。然而這類淺層批判只是「消費」議題。

的確,許多觀眾在劇場中哈哈大笑,也的確應證了觀眾需要這樣的「消費」來處理對社會現況不滿的負面情緒。然而劇場能夠做到的只有「消費」嗎?難道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政論節目對政經現況的「消費」還不夠多嗎?難道這樣「哈哈大笑」的過程,就真的紓解了百姓苦哈哈的生活嗎?其實說穿了,吳念真這次的「消費」行為,不過就是以眼還眼的粗暴抗議罷了。

相較於《人間條件》前面四部曲,《人間五》幾乎是毫不避諱的挑明關鍵名詞,透過角色對白直接說出「情義」、「道義」與「責任」。這些濃縮事件淬取而成的名詞,應是觀眾看完戲後自然而然感受到的,然而編劇搶在事件說清楚之前把關鍵字點破,且深怕觀眾不明其意地再三絮叨,這樣的挑明卻也讓《人間五》變得說教而疏離。

回顧前四部曲,我們很熟悉吳念真在每一齣作品裡都有所謂的「點題」台詞,如《人間一》的「千萬要堅強、千萬要幸福」。但這樣的「點題台詞」卻是需要大量的情感累積,透過角色互動產生感受,而在劇終才透過角色之口誠懇地抒發,台詞力量因而自然顯現。然而,《人間五》卻像是碎碎念的老頭子,一股腦地將所有相關名詞丟向觀眾。的確,我們聽到了許多次的「唔甘」、「感激」、「道義」、「責任」,但這些名詞卻都冷冰冰的、沒有情感基礎的被說出(尤其是作為寬容男性漂泊的贖罪口號),那觀眾要如何去認同這些詞彙呢?這些吳念真關注的「逝去美好道德」,除了如同關鍵字般的「提示」、「警示」功能外,真的打動我們了嗎?

《人間條件五》

演出|綠光劇團
時間|2012/09/29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