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阮劇團於每年年底演出封箱感謝祭時,已待在劇團學習三年的儲備演員,也會一併發表畢業製作。今年阮劇團共有四位儲備演員,本篇為對郭昭伶、蔡均培、黃璿頻、楊麗菁四位儲備演員的製作的短評。
1月
06
2023
戲曲俗諺有「三分前場,七分後場」之語,意味著後場音樂對戲劇演出具有重要地位,除了操偶的視覺性,口白、樂隊,都是構成一齣戲是否成功的關鍵。《偶·沉默了》則從聽覺形式著手,取消口白,⋯⋯沒有口白的布袋戲如何表現人物情緒、敘說故事?(林慧真)
10月
13
2020
整體而言,其實《見花開劇展「52HZ」》對於「孤獨」的解題方式可能有些危險,三齣作品的意旨看似指涉「孤獨」,更多的卻是著墨於「溝通失能」,成為了單一品種的孤獨,並讓作品陷入了死胡同,難以逃離窠臼。(戴宇恆)
9月
14
2020
兩者擺在一起,可見雖同為戲劇相關系所,但學生的創作思考脈絡是差異極大的發展,兩校如能將劇作再度修整,並重新檢視原著與詮釋之間的關聯,彼此互相借鏡,這朵南方花蕊應可更加盛開芬芳。(楊智翔)
9月
10
2019
是否年輕一輩所創作的戲劇就必須被賦予八〇年代小劇場時期那種激進、顛覆的盼望?將近2020年的此時,年輕的創作者已從不同的世代土壤裡長成,他們會有自己的課題與話語,與其提出「象徵前衛與創新」,不如從王墨林所說的「小劇場已死」開始,死亡後才有可能的新生,可以褪去框架。(梁家綺)
8月
26
2019
以莎劇在臺灣的改編情形而論,無論是傳統劇種或是現代戲劇,都試圖在原劇本的基礎上,融入不同的文化元素,以適應演出模式與觀眾的生活習慣,讓當代莎劇的演出,除了依原本演出之外,亦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如在此劇中,精靈王、后改為道教譜系中的東王公與西王母……(蘇恆毅)
8月
23
2019
或許該問的是:要傳達給觀眾的土地關懷,究竟是在世界另一端的歷史共感?又或是從這樣的現代性暴力的共向關懷臺灣這塊土地的歷史?從演出情形來說,或許此劇作較靠近的是前者。但此劇作真無與臺灣對話的可能?(蘇恆毅)
8月
22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