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經典在當代改編的難題-見花開劇展《仲夏夜之夢》
8月
23
2019
仲夏夜之夢(新嘉義座提供/攝影詹順宇)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42次瀏覽
蘇恆毅(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生)

「見花開劇展」的第二場演出為樹德科技大學的《仲夏夜之夢》。此劇本為莎士比亞的同名劇作,在此次演出時,則融入了臺灣當代物質與社會現象,以及宗教信仰的元素,使之成為具有當代臺灣風格的新版《仲夏夜之夢》。以莎劇在臺灣的改編情形而論,無論是傳統劇種或是現代戲劇,都試圖在原劇本的基礎上,融入不同的文化元素,以適應演出模式與觀眾的生活習慣,讓當代莎劇的演出,除了依原本演出之外,亦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如在此劇中,精靈王、后改為道教譜系中的東王公與西王母,諸工匠則改為百貨公司中不同部門的員工,至於陷入愛情中的男女,則改為學生及其畢業後論及婚嫁的設定。人物設定雖然變動,但仍保留了原劇作中因愛戀與嫉妒所造成的多組情人的混亂要素,且在人與人、人與神、神與神間的愛戀當中,加入了同性情慾、社會階級、家庭關係等當代議題,並從此混亂中引起愛情的「真實/虛幻」、「感官/直覺」的思辯,此思辯是由太子在解除仙花的術法後所發,認為花汁引起瘋狂的迷戀,卻又因花粉而歸零,藉此說明人對感情的直覺迷失於感官的表象操作,而從術法中清醒的人,則對於眼前的愛情懷疑是否真實且不變、猶如處在夢境中,雖然此處的比喻極為明白,缺少了留給觀眾思考的空間,但此關於愛情的論述,則是本劇值得再深入發展的一個重點。

但是除了愛情,此劇中或也暗藏了臺灣地域發展上的權力傾軋,甚至是性別上的角力。此點於演出中西王母手持地契,強勢擴張權力以併吞對東王公管轄地域一事可見:二神分指臺灣東西半部,且在臺灣發展脈絡當中,向來是著重西半部的開發、忽視東半部的發展,使西半部儼然成為臺灣的主體、東半部則成為無聲的附屬。至於性別上的角力,西王母帶有其自主性的強勢作風,壓抑了東王公的發聲,東王公則怪西王母巡視人間、導致人間大水,此則有「女禍」的象徵,因此二神的爭鬥,儼然形成性別上的對立。然東王公雖被壓抑,卻意圖運用仙花引起人間與天界的愛戀關係的亂源,以重新找回男性的權柄。故由此處的情節設計,可見臺灣社會中兩種不同層面的爭勝。

作為改編劇作,評價的標準本應用改編後的劇本進行評量,但由於劇名直接使用原題,則難免讓人不知道該以原作、還是改作的角度進行評斷。且因此改編本於《仲夏夜之夢》原本,但卻終非全本演出,情節的刪改調度仍須合乎情節發展的邏輯與情感的連貫,方不致在情節的刪節而喪失了全本的主旨。演員的肢體與情感詮釋大致上都相當優秀,也符合改作人物設定,唯因劇作的三大場景,即人間、神界、戲中戲之間的接縫太大,導致在銜接時造成情感上的斷裂,而不似原作有其銜接上的情感邏輯。

同理,當神在觀看人類的情感、以及人在觀看戲中戲時,又何以會有此情感投射並引起同情共感?這樣的銜接與詮釋並不能用「做戲悾,看戲憨」或當代議題的變遷來強制合理化,而是必須回歸到劇本的內在邏輯,經由鋪陳使這些情感投射得到解釋,讓東王公對人的同志情感,劇中董娘看到戲中戲而悲傷落淚的理由得到完整的因果關係。

改編莎士比亞的經典作品固然是一種挑戰,融入本土與當代文化元素固可便於引起觀眾的觀劇興趣,然而在刪改情節的過程中,仍不能忽略當中的情感邏輯。若以此次的演出而論,或許從劇中「真實/虛幻」與「感官/直覺」此極具代表性的情感論述進行深化與銜接,搭配上演員的詮釋,應可將當中所要處理的多組情感得到適當的鋪陳與扣合,使整部劇作的完整度更為提高。因此以大學生而言,挑戰莎翁的經典喜劇雖不容易,但在議題的討論與演員的表現上都有其亮點,如若在劇本的剪裁調度上多加琢磨,應可讓演出更有進益。

《仲夏夜之夢》

演出|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
時間|2019/08/18 15:10
地點|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K棟2樓──新嘉義座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若能花更多篇幅讓新任總監分享分享曲目對於台灣、NSO或是自己的意義,或許在演出前就能先與觀眾建立一座更穩固的橋樑(這一點前總監呂紹嘉有不少著墨),而這些元素在累積以後,他又會將樂團帶至何處,除了未來長遠的觀察,也期待總監與樂團的主動說明。
7月
18
2023
角色戲份平均,場面調度平順流暢,快節奏的表演及連綿接續的唱段和背景音樂,令人目不暇接,耳不暇聽,但總覺熱鬧有餘,精緻不足,好像缺少能觸動歌仔戲粉絲陶醉、沉迷的內蘊。
6月
02
2023
兩者擺在一起,可見雖同為戲劇相關系所,但學生的創作思考脈絡是差異極大的發展,兩校如能將劇作再度修整,並重新檢視原著與詮釋之間的關聯,彼此互相借鏡,這朵南方花蕊應可更加盛開芬芳。(楊智翔)
9月
10
2019
是否年輕一輩所創作的戲劇就必須被賦予八〇年代小劇場時期那種激進、顛覆的盼望?將近2020年的此時,年輕的創作者已從不同的世代土壤裡長成,他們會有自己的課題與話語,與其提出「象徵前衛與創新」,不如從王墨林所說的「小劇場已死」開始,死亡後才有可能的新生,可以褪去框架。(梁家綺)
8月
26
2019
為了配合快板的音樂節奏,飾演精靈的舞者們動作快速且繁多,多人同時在舞台上舞動加上快速的動作與空間的流動,令人有目不暇給但卻無法聚焦的視覺感受。短促急於變化的快動作無法讓以芭蕾為基底的動作組合呈現飽和度與延展性,使得芭蕾令人稱羨的動作精準度、線條、力道的變化在舞動中消失。(徐瑋瑩)
4月
25
2016
以音樂劇為主體呈現,加入京劇、話劇、日本演劇、特技、舞蹈及兒童劇等眾多元素,導致主體與元素失衡,如此自相矛盾的創作,不僅演員難以詮釋,觀眾更需以開放的心態接受。(呂永輝)
4月
11
2016
旋律中多有「迪士尼動畫主題式」的二重唱與樂池的幫唱合音,甚至可多見半音階的運用,但當演員的歌聲傳出,可明顯聽出演員在台詞表達與歌唱演繹的轉換上不流暢與對音準的不確定感,而合音的空洞飄渺,也相繼使樂曲失去烘托氛圍及感染情緒的功能。(黃絹雯)
4月
07
2016
將核心挖空,置入新穎的概念與手法,並裹上笑鬧的糖霜——如果這就是「革新」,那《仲夏夜之夢》展示的除了本身的虛無外,更是創作者詮釋上的單薄與不安。(張敦智)
4月
05
2016
京劇有唱念作打,音樂劇的唱法也因角色而異,但京劇與音樂劇搓揉在一塊兒時,對演員來說,不論是音量與詮釋方面,雖有專業老師指導,但短時間的調整與訓練,可能也敵不過長久以來的聲音記憶。(林子惠)
4月
04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