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遺忘,幾乎可說是柴幸男創作的巨大命題:一直被惦記的死者算不算死去?遭眾人遺忘的生者算不算活著?只在乎自己而遺忘世界的人、或者只在乎世界而不關心自己的人,我們到底要把心放在哪個位置,才算是活著呢?(郝妮爾)
10月
08
2018
即使這齣劇仍存在著有時過於勵志一廂情願的文藝台詞,或是轉譯過來經演員詮釋,過於舞台腔的唸白,但仍能在關鍵之處,發散並傳遞出其內在誠摯相信的信念與心志,不會因身處的世界天災人禍頻傳而有所改異。(葉根泉)
10月
08
2018
而後來青春突然掐在面對失去跟死亡的咽喉中。一男一女在兩側站腳上演著父母生病的情境,以往常去的場所增列成「學校、出去玩、醫院」、「學校、補習、醫院」,他們錯落的聲音說著。因為,青春不只那些苦腦、歡鬧,也有好沉的大石丟進來。(林佳靜)
8月
22
2018
整齣戲意圖單純、不求宏大敘事,且看著一群煥發著青春活力的演員們在台上蹦蹦跳跳,安坐在觀眾席上的我們也不自覺地感染到他們滲透全場的陽光氣息。(謝鎮逸)
4月
19
2018
讓素人成為材料站上舞台是為了讓他們成為演員嗎?還是經驗獲得與自我成長?表演者除了在舞台上被注視與能表現的肯定外,作為演出的集體表達與到達為何?是誰決定方向的呢?其在其中的動能與關係為何?(黃馨儀)
4月
13
2018
在情節及主架構上清楚完整地呈現青少年面對該不該道別的抉擇,離別的不捨與掙扎,同時在舞台設計上,運用環形劇場的形式,架高的圓形木台與五條走道,讓觀眾看到的面向皆有不同,如同眾生百態各有其貌,端賴從不同角度來觀賞。(呂政達)
4月
03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