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時候,這個星球《我的星球》
4月
19
2018
我的星球(拉風影像 攝,莎妹工作室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91次瀏覽
謝鎮逸(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

灑在舞台上的窗格透光、天幕下的兩個樂手,演奏著像是高中音樂室裡搬出來的樂器。被觀眾環繞著、有點像競技場的環形舞台;但場上鬥爭的,卻是與時間賽跑的環境與人心變化。今天嘴裡說不會離開,卻難保畢業後真的會堅守日益頹勢的地球。

近年來不乏台日共製的演出,而以工作坊延伸發展出來的作品或是與素人演員的合作更是早已屢見不鮮;無論是關注文化共生關係,抑或是強調在地社群的參與都各有所指。今年的臺南藝術節節目《我的星球》,談及了近未來的人類世境況,這與前陣子平田織佐與一眾頂尖演員沿襲前作而共同炮製的《台北筆記》都有所討論。只不過後者要說的是後全球化、重新劃定家國邊界的戰爭時間;而前者則較為單純的指向氣候暖化的環境問題。劇中那種出於別離的傷感要扯上災後創傷可能還有點遠,但其末世設定卻不禁讓人聯想起日本這些年來的自然災害;尤其在地震或核災底下,雖然時過境遷,但時至今日卻還有多數人活在暗影底下。

演出簡介開宗明義地提到演出源起,為導演柴幸男關注日本瀨戶內海小豆島的少子化問題開始。雖然小豆島的青少年人口輸出,就如劇中人物為了到外星就學的關係,但事實上少子化在日本已是嚴重的社會問題。雖然相較之下對台灣而言看似不那麼迫切,但近年來媒體也紛紛宣稱台灣生育率全球第三低,各地學校為招生頭疼云云等新聞。除了少子化以外,偏鄉與社會資源配置不均同樣加速鄉鎮人口的劇烈遞減。然後,因為「氣候暖化」而「移居他方」就學——為什麼還是有人願意留守情勢愈加惡劣的地球而不移居火星?雖然戲中沒說也不打算說,但恐怕不是暗喻移民者與拒移民者的階級劃分,就是純粹鄉願吧。

但再怎麼自行詮釋,總歸還是無法迴避劇情略嫌單薄的處境。許多文本中的角色個性、情感肌理的說服力亦然甚弱。但勝在整齣戲意圖單純、不求宏大敘事,且看著一群煥發著青春活力的演員們在台上蹦蹦跳跳,安坐在觀眾席上的我們也不自覺地感染到他們滲透全場的陽光氣息。

演員們在台上吵吵鬧鬧,高頻的音量和迅速得常讓人聽不清內容的台詞,九十分鐘下來有點刺耳,但這不就因為他們恰恰是高中生嗎?女生們的聊八卦、男生們的垃圾話;或許高中生能夠有不一樣的姿態,但在裝內斂以前,為什麼還要否定高中生應有的本色和日常呢?

但也正因為他們的確實身份,故在表達情感上,總是毫無轉折的直接、坦率;無論戲裡戲外都一樣,單刀直入、表演卻也完全不見怯場。其中讓人感到振奮的,即是一眾演員以Rap說唱作為獨白表現。縱使一直聽不清楚歌詞內容為何,但那種環狀式的觀眾圍觀也像是韓團演唱會那般令人腎上腺素而為之亢奮。

所謂「我」的星球,究竟是留守地球人之地球謂「我」,抑或是火星人在新境地上宣示的「我」的新生活?而那些一直說不走不走的,待境況惡化情急之時是否依然還能固守我城?一旦「我」的心早航向他方,是否還會覺得地球值得留戀?這種遠離原鄉的情感模組,同樣適用於任何移工、難民、赴北打拼或是有海外留學經驗的人。那種告別的掙扎,或多或少都曾經存在於這些曾歷經過跨地域移動的人們心中。

於是那個時候,一張將時間切割的魔法以後,留在原地的依然留在這個星球,而離開的終究動身前往下一個前景更好的旅程。

《我的星球》

演出|柴幸男、台南高中生演員、莎妹工作室
時間|2018/04/01 14:30
地點|台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情節及主架構上清楚完整地呈現青少年面對該不該道別的抉擇,離別的不捨與掙扎,同時在舞台設計上,運用環形劇場的形式,架高的圓形木台與五條走道,讓觀眾看到的面向皆有不同,如同眾生百態各有其貌,端賴從不同角度來觀賞。(呂政達)
4月
03
2018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
換言之,歷史難以被真正地再現,而報告劇的中性狀態(in-between)迫使群讀演員拉開與過往他者記憶的客觀距離,有自覺地以自身生活經驗棱鏡識別、折射劇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理想主義實踐,從回溯當中逼視眼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時刻,在啟示的瞬間將現實中一再丟失的希望重新贖回。
3月
25
2024
知識也是一種權力。對某些政權而言,知識可以是危險的,需要被管制;對某些人民而言,知識會讓自己身陷險境。人們可以藉由獲得知識來改變人生、改變社會;也可以藉由知識展現優越。不過對於看完《白兔紅兔》卻被迫閉嘴的觀眾而言,知識變得無用,在感受到「知情」所帶來的權力的同時,卻也無法藉由說出「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事」來彰顯特權。
3月
22
2024
誠然,故事的熟悉感加上網路作梗的堆疊,讓觀者對演出內容多少還能掌握劇情所傳達的內涵,無論是回應先前的教育宣導或是反映當今的網路亂象,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教化意味仍顯得相當濃厚,勸世的目的不難體會。但既是標榜「音樂劇」作品,則做為主要架構的音樂旋律、唱曲歌詞、肢體節奏,則必須面對最殘酷的演出考驗。細數曲目表中包含序曲、終曲及中間串聯等洋洋灑灑總共多達十五個曲目,音樂唱段的編創可說具足了滿滿的誠意。
3月
13
2024
從四季風土節氣發動的表演文本,進入了童年的回憶,收尾落在劇中主人翁有感成長敘事的疑惑與追求:「什麼樣的果子才是最好的果子?」「妳就是妳自己。」「我就是我自己?這樣就可以去冒險了嗎?」雖然,這樣的感悟,帶著正向的能量、溫暖的鼓勵,不過,前半場所展開的土地連結或家族回憶,予人期望更多的開展,到此戛然中斷,讓人若有所失。抑或是換個角度解讀,從家族淵源到個人成長,恰足以引動聯想人生的終極問題:我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我們是誰?因此,即使觀賞結束的時候,我們是無法知道真正答案的,一如生命的腳本總是無法預知未來禍福,必須自行邁開腳步前進,才能揭曉謎底吧。
3月
0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