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我們終將相互道別《我的星球》
4月
03
2018
我的星球(拉風影像 攝,莎妹工作室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218次瀏覽
呂政達(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研究生)

青少年正處於生命旅程徬徨迷惘反叛的階段,在尋求自我及他者陪伴的過程中,不斷碰撞噴發出青春的花火,火光或許絢爛短暫,卻將會是回憶過往時精彩的片刻。由莎妹工作室牽線,日本柴幸男導演與台南高中生之間碰撞的火花,呈現出《我的星球》如此青澀哀愁的青春記憶。

《我的星球》環繞著Spica與Rainbow之間的友誼出發,一起準備校慶演出的同學們,面臨Spica將舉家移民火星的衝擊,校慶演出可能取消,延伸至整個地球即將暖化滅亡的末日寓言、對故鄉母星的愛與不捨,以及來自火星的轉學生的出現,帶出青少年該如何面對離別的人生功課?劇中藉由Spica與轉學生Hikari帶出離別/初識、參與者/旁觀者、新生/死亡、希望/絕望的二元對話,離別帶來新的開始,卻不知再見是何夕,初次認識卻是通往離別的倒數計時,進而引出每個角色對於地球的困境、移民與否、如何說再見的立場衝突。

劇中導演安排每個角色各有一段獨白的Rap,彷彿使用倒敘的手法,讓角色從未來的角度重新看回現在,Rap中不斷重複的「那個時候,那個時候」也讓觀眾產生如此聯想,而在劇情尾聲的校慶表演彩排中,才揭曉謎底,校慶的表演是將每個人的Rap結合在一起,透過回顧自己的高中生活、朋友間的相處、對地球的想法交織在一起,同時也交錯時序,重新拼貼過去、現在、未來,讓角色像是從成為大人的未來重新回顧「這個現在」。

然而或許是演出時長所限、角色數量過多,劇中常用獨白向觀眾剖白某一角色的內心衝突或掙扎,卻沒有在後續另做交代,如:David為何會性格轉變?Hikari真的有說出她為何要回到地球嗎?但瑕不掩瑜,在情節及主架構上清楚完整地呈現青少年面對該不該道別的抉擇,離別的不捨與掙扎,同時在舞台設計上,運用環形劇場的形式,架高的圓形木台與五條走道,讓觀眾看到的面向皆有不同,如同眾生百態各有其貌,端賴從不同角度來觀賞。

《我的星球》是柴幸男導演在日本瀨戶內海的小豆島,與當地高中生一起發展的劇本,藉由台南市文化局「十六歲小戲節」,引薦來台灣,於2017年透過工作坊的形式帶領台南高中生嘗試,並在今年2018的臺南藝術節,再次徵選一批台南高中生,共同發展,演員多是第一次上台演出,表現卻毫不遜色。這樣的演出形式,也顯示了台南對於青少年戲劇教育、青少年劇場的發展愈趨重視,包含至今已經第四年的「十六歲小戲節」、與影響‧新劇場合作的「16歲小劇場─青少年扮戲」計畫、與其他縣市合作的「雲嘉嘉營劇場連線計畫」,皆希望能將戲劇及藝術體驗帶給台南的青少年們,也期許南台灣能有更多力量來支持、推廣青少年劇場及戲劇教育!

《我的星球》

演出|柴幸男、台南高中生演員、莎妹工作室
時間|2018/04/01 14: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齣戲意圖單純、不求宏大敘事,且看著一群煥發著青春活力的演員們在台上蹦蹦跳跳,安坐在觀眾席上的我們也不自覺地感染到他們滲透全場的陽光氣息。(謝鎮逸)
4月
19
2018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
《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在舞台上創造了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型,有相當豐富的細節,卻少了些粗糙的真實感,主人翁的際遇,令人感傷,卻難有深切的同感,如果有社會批判的意圖,也稍顯失焦。
6月
30
2025
本次演出試圖以魔術與戰爭這兩個規模懸殊的想像間交織張力,輔以演員的生命經驗敘事,直面觀眾並揭露出關於世界鮮為人知、或眾所皆知的秘密與真相。
6月
23
2025
相對於《騷動之川》以精密的當代語言,攪動邏輯,最後發現暴力最深沉處,無言可表;《落頭氏》則從古老東方傳奇中提煉身體與聲音,創作全新的意象,調動感官,超越語言邏輯的限制,開啟觀眾隱匿的記憶與經歷。
6月
18
2025
當天現場的大量互動,幾位演員親切平易,通過劇情設計和美食雙管齊下,鬆動了無形的觀演界線,純粹的觀眾設定已經消失,成為兩批各有不同任務的參與者
6月
1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