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春記事中《發角》記憶
8月
22
2018
發角Huat Kak(影響・新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37次瀏覽
林佳靜(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2018/8/18 14:30

今年,劇場邀請青少年參與的頻率大幅提高。「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青少年劇場?」這是2018年新點子劇展首度以「青少年」為題策展舉辦國際論壇,並以《心之秘密》為主題推出《転校生》、《來自德米安的你》、《請翻開次頁繼續作答》於5月演出。那之後《転校生》更後續在8月加演員林場。然而,更早之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的「十六歲小戲節」,前年已辦理「我的星球—高中生戲劇工作坊」,由日本導演柴幸男執導,徵選在地高中生參與演出及幕後製作,後來在今年4月登台演出《我的星球》臺南版。那麼此次,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與影響‧新劇場合作「十六歲小戲節─青少年扮戲計畫」已邁向第四屆,其延續前三屆成果所推出以「發角Huat-Kak」為主題的演出,有何不同?

首先,《転校生》改編自日本「高校演劇」的經典作《転校生》,《來自德米安的你》改編自德國作家赫曼‧赫塞的經典小說《徬徨少年時》;而《請翻開次頁繼續作答》則以「考試」為命題與高中生合作演出,和《我的星球》從小豆島的觀察拉到「地球暖化」為創作主題與高中生一起做戲,有相仿之處。然而,影響‧新劇場這部《發角》的演出更接近於後者,劇本來源的取材直接來自高中生的參與,從青少年自身生命淬鍊成屬於他們的演出。搬戲的意圖,同文案上援引巴西劇場導演波瓦(Augusto Boal)所說:「劇場是凝視自身的藝術。」而呈現只是過程中長成的果實——卻因長期蟄伏,意外地熟成。

熟稔的是,「發角」(Huat-Kak)這個十六歲「轉大人」的命題直接聚焦高中生生活,從源源不絕的生命命脈挖掘出他們各自長角的過程,然後集體拼貼成演藝的生命劇本。戲劇在此成為了敘事治療的目的,記下生命中的重要記事,重述生活、發現自我,達到安頓青春徬徨時的轉化作用。如同此詩:

道出所有真相,但迂迴一點——

轉個彎才會成功

我們微弱的喜悅承受不起這光芒

真相出人意表,一如閃電

唯有溫柔解釋才能安撫受驚的幼兒

真相的耀眼光芒必須由弱漸強

否則人人將因炫目而眼盲

——艾蜜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

這應是此齣戲的溫柔進程,碎片化、切片式地漸進潛入青少年的心理,彷彿剝開一片片洋蔥外衣,一次次聆聽、觀看共感他們經歷的喜悅、煩憂、夢想、恐懼等生命經驗。

戲劇的開場,從一支共舞起始。疲憊、癱倒、厭倦的肢體感受,彷如青春正當時的熱血被升學及生活種種煩惱壓抑的苦悶。隨後,左右兩側的演員,三兩成群跑進跑出,也喊出高中生活的碎片集錦,像是一群男孩伸張著手喊:「包子!包子!雞排!雞排!」,然後上課鐘就響了;像是幾個女孩走出來抱怨:「唉唷,我那個又流出來了啦!」;亦或是一個男孩舉著手看對面叫喊:「喔!學長交女朋友!」等等。這些特別突出的記憶片段,呼應心理學上對人回憶青春年華印象深刻的解釋。「……我們的記憶會群聚。它們通常會以生命中特定的階段為中心,聚集在周圍。這種現象稱為『記憶突點』(reminiscence bump)」【1】顯然在青少年時期,是人們一生記憶中最常被留下來的,因此記憶的密度最高。可想而知,《發角》這齣戲因為釋放出給青少年發聲的自主權,進而抓準了那些青春迎來的初次乍現。

第一次面對性成熟的身體變化,像是不斷訴說自己多喜愛唱歌而且對音準甚是要求的男孩,有天竟然發現自己變聲,音域越來越窄的焦慮。第一次看待自己的身體不滿,舉凡這齣戲呈現「群體記憶」中最日常難耐的那塊,就是不分男女,各自分享覺得自己好胖的共處時刻:「雖然我現在長高了,但是我以前曾經是個胖子」、「我就是覺得胖!」、「我現在正在ING」。層層堆疊控訴著青春的身體迎向同儕到世界周圍的觀看。「你還要說我胖嗎?」最後發聲。甚至是有女孩在角落默默地說:「這,不是要藏起來嗎?」於是,也有了第一次發現自己的秘密並需要不斷掩藏它。我們都知道秘密是需要藏的,而青春期是最不懂得如何掩藏的時候。所以,觀眾看著一群高中生一齊表演出那些情境的發生,以及當事者突然抽身出來跟觀眾吐露心事的時刻,看著那些青澀。而那些秘密可能與想望有關,像是熱愛跳舞的女孩,有天被同學說腳型奇怪,發現自己的腳拇趾外翻,醫生、老師都共同對她說:「妳不適合跳舞!」

第一次面對夢想有阻礙,第一次與同學坐在河堤岸上討論未來,第一次感受愛情來到與暗戀結束。第一次做出衝動卻勇敢的決定(買了日本機票自由行)。第一次面臨叛逆的懊悔(玩手機忽略阿嬤而面對她離世的遺憾),第一次面對親人生病等等。

在一連串極其歡快愉悅的生活化演出,尤其是親子家庭的故事描摹,充滿活生生的動能渲染台下的觀眾。舉凡一名男孩分享自己身處在大家庭裡阿公愛罵幹話的逗趣性格,因直白毫無避諱地呈現而感到貼合生活動脈。觀賞的同時,便聽到後座的小孩開心不已地跟媽媽說:「那個阿公好瘋狂喔!」就這樣,戲尚未結束前,好幾段精彩的演出,便已數度獲得台下主動拍起掌聲的認可。這是傳統觀戲經驗裡少見與難得的。

而後來青春突然掐在面對失去跟死亡的咽喉中。一男一女在兩側站腳上演著父母生病的情境,以往常去的場所增列成「學校、出去玩、醫院」、「學校、補習、醫院」,他們錯落的聲音說著。因為,青春不只那些苦腦、歡鬧,也有好沉的大石丟進來。青少年最後進入思考生命是什麼,發角是什麼的探討。於是,他們分享自身的生命經歷,也分享這些提問。但不給予答案。這齣戲的本質在於生命經歷的「分享」。觀眾透過這些青少年看見青春被各種的大小快樂、大小煩憂包圍著,然後繼續懸吊著各自心目中的探索。因此,會後座談,也引來一名高中生觀眾分享自己正在經歷這個繁(煩)雜階段,說不上來但產生了共鳴;也有另一名觀眾表示台上男孩與阿嬤的故事與自己的經驗雷同,而阿嬤現正在醫院中。分享勾起更多分享,記憶喚起更多記憶。

可以說,這齣戲的文本為「記憶的編織體」,由高中生的生命記憶構成,且互相對話。因為當每位高中生交錯地從「我」開始敘事生命故事時,也說明了巴赫金在探討複調小說中的對話關係。「我的存在是一個『我之自我』,我以外皆為他者。自我作為主體是一個生命存在的事件或進程,在存在中占據著唯一的、不可重複的、不可替代的位置,是一個確實的存在。」然而,自我省視都存在盲區,所以每一個體皆有「視野剩餘」,這使自我無法自給自足,必須通過他者,才得以展示自我。【2】而這或許呼應了青春期對於自我認知的理解與自我認同的追求。對這齣戲而言,採以多人多聲道敘事方式,使更多的「自我」存在於與他人相接的交壤處,文本由此被拼湊起來顯出青春的喧囂。

於是,文本不再是單一作者的視野內編排佈局,而是讓這些高中生成為主體,因為他們拋出的記憶化身為文本後,有了導戲的權力。【3】所以,觀看之時會見到由高中生扮演的演員穿梭在「我跟他者之間」,同時扮演自己記憶的「當事者」,亦協助扮演別人記憶裡的「造事者」,於此串成他/她們共同的青春記事。

注釋

1、引自《記憶如何對你說謊:為何我們對兒時記憶、不存在的兇手、重大日子的細節總是信以為真?》,茱莉亞‧蕭,商周出版,2016年,頁67。

2、上述此段關於我與他人關係的引言及轉述,出自巴赫金的哲學思想。請參見《互文性》,王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11。

3、請參見影響‧新劇場《發角》文案中,關於演出團隊的介紹,並非以「表演組」據稱,而是「表導組」。

《發角》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劇場裡要做到有「人味」是件不容易的事情,那得無關商業、無關計畫、無關政令,更要讓一齣計畫的呈現不只是計畫而已,這是一件很難,但我們卻幸運的眼睜睜看到了的事情。(陳家盈)
8月
27
2018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
換言之,歷史難以被真正地再現,而報告劇的中性狀態(in-between)迫使群讀演員拉開與過往他者記憶的客觀距離,有自覺地以自身生活經驗棱鏡識別、折射劇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理想主義實踐,從回溯當中逼視眼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時刻,在啟示的瞬間將現實中一再丟失的希望重新贖回。
3月
25
2024
知識也是一種權力。對某些政權而言,知識可以是危險的,需要被管制;對某些人民而言,知識會讓自己身陷險境。人們可以藉由獲得知識來改變人生、改變社會;也可以藉由知識展現優越。不過對於看完《白兔紅兔》卻被迫閉嘴的觀眾而言,知識變得無用,在感受到「知情」所帶來的權力的同時,卻也無法藉由說出「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事」來彰顯特權。
3月
22
2024
誠然,故事的熟悉感加上網路作梗的堆疊,讓觀者對演出內容多少還能掌握劇情所傳達的內涵,無論是回應先前的教育宣導或是反映當今的網路亂象,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教化意味仍顯得相當濃厚,勸世的目的不難體會。但既是標榜「音樂劇」作品,則做為主要架構的音樂旋律、唱曲歌詞、肢體節奏,則必須面對最殘酷的演出考驗。細數曲目表中包含序曲、終曲及中間串聯等洋洋灑灑總共多達十五個曲目,音樂唱段的編創可說具足了滿滿的誠意。
3月
13
2024
從四季風土節氣發動的表演文本,進入了童年的回憶,收尾落在劇中主人翁有感成長敘事的疑惑與追求:「什麼樣的果子才是最好的果子?」「妳就是妳自己。」「我就是我自己?這樣就可以去冒險了嗎?」雖然,這樣的感悟,帶著正向的能量、溫暖的鼓勵,不過,前半場所展開的土地連結或家族回憶,予人期望更多的開展,到此戛然中斷,讓人若有所失。抑或是換個角度解讀,從家族淵源到個人成長,恰足以引動聯想人生的終極問題:我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我們是誰?因此,即使觀賞結束的時候,我們是無法知道真正答案的,一如生命的腳本總是無法預知未來禍福,必須自行邁開腳步前進,才能揭曉謎底吧。
3月
0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