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可愛台灣人《可愛冤仇人》
7月
16
2014
可愛冤仇人(金枝演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55次瀏覽
梁羽淳(劇場愛好者)

看戲,究竟是怎麼樣的一件事?

這幾年在台灣看到各式各樣的文創園區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藝文活動有越來越走入大眾生活的趨勢。然而表演藝術對許多人而言,仍舊存在著難以消弭的距離感。在傳達演出訊息時,往往會得到「看不懂」、「聽得懂嗎」、「票會不會很貴」,甚至「有沒有中文字幕」這樣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回應與疑惑。

從小在歌仔戲棚下長大的金枝演社創辦人王榮裕,自2009年開始「金枝走演‧美麗台灣」計畫,五年來走過上百個鄉鎮、邀請鄉親免費來看戲,憑著一股執著的傻勁,想重現「以前的年代,再窮,也可以拉張板凳到廟口看戲」那樣淳樸快樂的畫面。第100場「金枝走演」,回到台北華山的戶外劇場,草地搭起戲棚,擺上紅紅白白的塑膠板凳,我說如果再多幾攤香腸、臭豆腐,簡直就成了一場都市叢林的廟會嘉年華。

走演戲碼《可愛冤仇人》是金枝演社的特色「胡撇仔」戲,所謂「胡撇仔」一詞來自日語外來語「オペラ」(opera),由於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禁演歌仔戲,本土劇團改以西洋樂器搭配日本軍歌、民謠,成為台灣表演史上相當特殊的一種演出形式。隨著台灣光復後,「胡撇仔」戲劇加入更多流行歌曲(同時也有越來越多日本歌曲改編為閩南語)、華麗戲服、社會事件等元素,成為獨樹一格的「台劇」。

《可愛冤仇人》首演距今已有十餘年,堪稱金枝演社最經典的戲碼之一,全劇時空背景橫跨30到70年代的台灣社會,一首《愛神》搭配當年一代妖姬崔苔菁的經典銀管裝造型,拉開了「金枝大酒家」的序幕。其實仔細來看,劇中每個角色、每首歌曲,都可以代表一段時代、一種流行文化的縮影。男主角千里從一個肉粽小販、(偷渡)到美國留學,再意外成為江湖上傳說的「哭泣殺神」,與小酒家女(後來變成媽媽桑)紫雲之間,看似荒謬曲折、卻又讓人「好像也不意外」的愛情,事實上是觀眾的集體記憶所共享、建構的認知。而另一組三角戀情:貓王造型登場的歌廳紅牌志強,受到富家嬌嬌女美麗的愛慕,卻心儀清純歌女秋燕,如此瓊瑤式的劇情,不也是我們都似曾相識的橋段?

以群眾集體回憶重建的場景與劇情,固然容易打動人心、得到觀眾認同,本土劇場卻往往受限於另一種語言文化的框架,所謂「台味」,在很多時候就是與「台語」劃上等號,但這樣的等於,或許略顯膚淺。對於閩南語非母語的觀眾而言,字幕或許是幫助入戲的必須,這也是「金枝走演」至客家庄、乃至原民部落,能夠更體貼觀眾的小細節。相信金枝的「台」,不僅僅是表面功夫,假以時日,期待如此美好發心的走演,發展出更兼容並蓄的深度與廣度,用戲劇美麗台灣寶島。

《可愛冤仇人》

演出|金枝演社
時間|2014/07/12 19:30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戶外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