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得引出心裡的悲戚《賣鬼狂想》
8月
14
2014
賣鬼狂想(國光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804次瀏覽
郝妮爾(東華大學華文系創作組)

一直以來我都很著迷於以「小丑」為概念的劇作。以一個「丑角」來看世界該是有多麼的不同?曾走進劇場看過多齣以西方「紅鼻子」為核心的表演,那自娛娛人的人生態度,讓生活中的小細節都變得有趣可愛。

但我鮮少有機會,看到一齣整場全由京劇丑角輪番上陣的演出。戲曲中的「丑角」大多只能領得一些支微末節的角色,時常出現個一兩分鐘,惹觀眾樂得哈哈大笑,就蹦蹦跳跳離開場外。然而此次《賣鬼狂想》,卻一口氣顛覆了種種傳統包袱,就連角色的選用,也清一色由三位丑角擔當重任,奠定本齣戲的喜劇基礎!

「小劇場大夢想」至今第二年,不斷嘗試京劇與現代戲劇的結合。在這大膽實驗中,光是舞台就與過去有顯著的不同:台開三面,演員環繞觀眾,拉近觀看者的距離,並且能善用這樣的距離,《賣鬼狂想》以丑角傻得親切的姿態,一會兒咚咚咚地跑進觀眾席區,一會兒要拉著觀眾參與情節,這樣的互動卻一點壓力也沒有,彷彿邀請大家參與他們的遊戲行列。光是在一旁看還不夠,真的會忍不住要跟著一起搭個腔,不知不覺成為劇情的一份子了!

做一齣喜劇談何容易,要能贏得觀眾笑聲,笑得自然、笑得真心,而且最高明的是--能在笑聲中藏著顯而易見的醒世箴言,要笑完之後還能回味再三的!

這故事的腳本是立基於眾人皆知的經典文學〈定伯賣鬼〉,短短幾字篇幅,道出人心不古,比鬼更狡詐的典型文學傳統。有意思的是,編劇邢本寧並不單只是將故事重新講一遍,而是在這百年文學的後面加了一條尾巴:定伯賣了那頭羊(鬼)以後,發生什麼事了?買羊的人又會怎麼處理牠?

演出過程當中安排諸多巧思:例如人見了鬼,便大唱自己是閻王,手裡握的聖賢書則化為「生死簿」;例如故事中的主角(買羊者),即便成了鬼都只念茲在茲該如何將羊再給賣給另一個傻子。凡此種種都指向一件事:無論作為一個人或者一個鬼,都逃不了心中一個「貪」字,放不下生存一個「騙」字。乍看之下是一齣惹得眾人發笑,雅俗共賞的詼諧劇作。不過靜下心來,卻又能在許多淺顯易懂的詞裡,讀到人生的無奈、世事的悲涼。一邊看一邊笑,一邊又忍不住嘆息。

最後,不能不提這齣戲的舞台設計。顛覆京劇一桌二椅的傳統形式,取而代之,是一根巨大的「毛筆」豎立舞台中央(約一層樓高),背景吊起幾條長型布幕,《定伯賣鬼》全文以優美的書法字遍布其上,整體視覺感大方俐落!此外場上就只放了兩個長而方的大cube,一塊刻著「賣鬼狂想」、一塊「子不語」,戲還沒有開始,這舞台的戲劇張力就足夠引人發想深思。

場上那一支大「毛筆」,升起為筆,落下為樹,一面呼應劇本的文學理路,一面又完全不突兀的成為場中之景。而且,或許連舞台設計本身都沒有發現的是──場上那巨大的毛筆立刻讓我想起這系列策展,當初由書法家董陽孜題字,豪氣且優雅的「小劇場.大夢想」六字。這一筆,不只貫穿了整場演出,更穿透了為期三週的策展活動。連成一線,寫成一畫,成為一筆。

這種種的創新與突破,都讓我驚嘆再三。曾經不免心慌,自己這個外行人只能淪於「看熱鬧」的場面,無法深得京劇之美。然而《賣鬼狂想》活潑另類的表演形式,讓我看見了傳統戲曲的更多可能。

《賣鬼狂想》

演出|國光劇團
時間|2014/08/09 14:30
地點|國光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編劇與導演巧妙利索的移植與拆解重組,遵循著戲曲程式的基本規範,融入矛盾甚多但不顯突兀的實驗觀點,提升戲曲自故事本體新編改造的無限可能。(王妍方)
5月
19
2015
本劇可說是近年少見將演員推到第一線的小劇場作品,將丑角靈活多變的藝術風貌發揮得淋漓盡致,演員幾次的臨場抓哏更是讓劇場中充滿笑聲。整體舞台氛圍流暢躍動而不板滯枯燥,編導演三方的契合,保證了此劇的娛樂及可看性。(王照璵)
5月
01
2015
「丑角」,用於插科打諢、作為調劑,多半是個配角。「丑戲」亦是如此,內容多半玩笑戲謔,難登大雅之堂,往往讓觀眾笑過即忘。以「丑戲」作為主軸的《賣鬼狂想》,卻在編劇上讓我們看到本來看不見的深度。(吳岳霖)
8月
12
2014
三位專攻丑角的演員葷素不忌,與觀眾近距離精彩的插科打諢。文武場模仿「我是鬼」的胡琴聲,或流行歌曲「感恩的心」,在如此歡樂的氣氛中,表達的卻是編劇「貝克特式」的老靈魂感傷。《賣鬼狂想》也成了內外行各取所需(熱鬧/門道)的精彩好戲。(謝東寧)
8月
11
2014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