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則翻轉的世界《烏布王》
8月
21
2014
烏布王(臺北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52次瀏覽
陳亮伃(偶戲表演工作者)

本劇的全名是《烏布及真相與和解委員會》,「烏布」的角色原形來自劇作家賈理(Alfred Jerry) 1896法國初演的同名劇《烏布王》(Ubu Roi);「真相與和解委員會」指的是南非政府在1995年為了調解種族隔離制度1960至1994年間所造成侵犯人權的事件而成立的社會組織。1997年南非翻筋斗偶劇團首次推出了此劇,巧妙的將烏布由鬧劇式的殘暴世界帶到了真相暨和解委員會聽證會的國度;文字由浮誇的自創髒話等措詞轉化為聽證會中細節樸實的敘述。演員、人偶、動物偶及物品的應用不僅豐富表演,也加深意涵。

表演的第一句台詞,沿用賈理經典的「媽的!Merde!/Shit!」,烏布爸只穿靴子內褲和內衣,烏布媽是個穿著粉紅色長披風跟頭巾的巨大三角形(似角色原形),兩個人動作笨拙的吵打,沒有精準殺傷力,卻一點不減暴力氛圍。兩人引爆點是一般家庭小事,對話還誇張的出生入死,說著:「看在我綠蠟燭的份上… By my green candel…」。

本劇也穿插導演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的炭筆動畫《烏布道真相》(Ubu Tells the Truth),一些片段在兩幕之間銜接,一些跟演員演出一起播放。烏布爸在玻璃間淋浴,舞台投影隨水沖下的卻是各式屍塊跟凶器,動畫展現文字未控訴的血腥。而後同一個玻璃間變成聽證會口譯員的翻譯間。受害人木偶細細描述事發經過,玻璃間的口譯員說出另一版本,再加上動畫及資料照片;戲劇化的聽證會呈現,讓人多想這不同的聲音試著描繪的是怎麼樣的史實。

《烏》的表演堆疊出同一個物品的多種可能。以玻璃間來說,它先是洗不清罪孽的淋浴,再來成了一個官方版本的代表。以演員跟偶的互動來看,受害人的兩位偶師不只是操偶,還扮演安慰者的角色;三頭犬公事箱的三個狗頭操偶師則是專心的跟烏布爸唱出像聖歌的合音,演活了三頭犬的生命力。烏布爸的犯罪證物,被家中寵物(鱷魚旅行提袋)忠誠的吃下肚,為的是銷毀,卻是毫髮無損的被烏布媽取得;證物,被烏布爸放進睡著的三頭犬公事箱,為的是栽贓,而三頭犬後來被定罪 (三個頭由無罪到重罪都有),物件來去自如的被劇中(演員扮的)角色取用,影響故事結果。

賈理的原劇本敘述貪心的烏布爸跟有野心的烏布媽謀殺波蘭國王篡位,而篡位後他們愚蠢的為了錢把所有貴族及政府官員殺害,變得烏布爸自己挨家挨戶收稅,最後當王子復仇,戰亂中失散的烏布爸媽好運的在一個洞穴中重逢,並找到一艘船潛逃出境。賈理誇張的劇情安排常被比作莎士比亞的搞笑翻版。《烏》劇中,有著原著烏布爸媽世界的鬧劇,也有貼近現實的真相與合解委員會;一場中,烏布爸的榮譽感跟恐懼也成了有重量的實體,他站立著兩手上各放一樣,很快的恐懼讓他身體一面倒,但是當場景又轉換回揭露真相的告白,世界的規則又變了,烏布爸一次次的說著他死的那一天伴隨他死去的會是被他殺害的屍體們,這些話沒有重量。劇作家珍.泰勒(Jane Taylor)寫的《烏》劇的結局,跟賈理的原劇本中寫的一樣;動畫示意著帆船,烏布爸與烏布媽站在風推送著的桌上(帆船),幸福的迎接明天。真相證聽會撼動不了這個規則早已被翻轉的世界。

《烏布王》

演出|南非翻筋斗偶劇團
時間|2014/08/17 14: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烏布王最後流放/度假去了,彷彿是過去蠻神的退場,斑駁歷史的終章;劇末出現the end實際上是the beginning,離開中山堂,烏布王沒有消失過,而人們除了在各種政治場域上進行對革命的預演之外,還有什麼?(楊殿安)
8月
25
2014
導演肯特里奇定位本劇:「試著要解釋這些回憶,並非要重現回憶本身。」身為知名動畫家的他以黑白碳筆的粗獷線條呼應執頭偶的木刻質感,禿鷹、鱷魚、三頭狗等戲偶,巧妙融合日常物件,宛如奇異的隱喻。證人偶採類寫實造形。這顯出回憶從重現到解釋的艱鉅,猶如真相從理解到和解之路何其漫長。(林乃文)
8月
21
2014
這齣戲使用的偶件素材,形象不算罕見,例如禿鷹、鱷魚和狗獸們。特別的是這類議題性偶劇所使用的物件,幾項機械裝置的溫度、顏色和材質,完全跳脫傳統偶具的設計模式。一旦表演加入機械裝置,整齣戲的符碼體系便隨著物件性質轉化成更為複雜。(傅裕惠)
8月
20
2014
《烏布王》戲劇內容與劇場形式皆有可觀,難怪會被收入當代後殖民戲劇選輯當中。碰觸冷硬的政治社會議題並刺激觀眾思考與面對,卻能以導演與翻筋斗偶劇團獨有的劇場美學來執行,而不流於直白的意識形態灌輸與說教,也給有志於此者另一種啟發。(謝筱玫)
8月
20
2014
《烏》沒有給出令人滿意的「善惡終有報」結局,它在觀眾心中催生的這份「不滿意」,卻可能成為觀眾走出劇場後開始抵抗身邊暴行的微小動力。僅以戲劇功能的角度觀之,《烏》也是一個無比出色的故事。(譚凱聰)
8月
18
201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