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椅暢行看藝術《土神祭聲之巫》
8月
03
2015
土神祭聲之巫(六八劇舍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62次瀏覽
黃智堅(台灣殘障希望工程協會理事長)

對我來說,這是一場特殊驚喜的展覽,陶塑展結合劇場的演出。沒有固定的座椅席,也沒有固定的舞台。觀賞演出的人群腳步,也跟著演員移動,彷佛也成了演出的臨時演員。而展場鶯歌陶瓷博物館的無障礙空間,讓現場的身障輪椅族,也可以跟著人群流動於演出的空間。再回味,也是愉快的一趟展覽之旅。

當天豔陽高照把人的肌膚都要曬得灼傷,有點後悔為什麼要選在今天前去觀賞(展期至九月五日)。一進館口,看似移動來移動去的人群,似乎漫無目的,卻也有一定的規則移動著,有一位主持人在館邊講話,介紹著今天的展覽和特別來賓。在人群裡看著一男子,金黃散亂的長髮披肩,頭戴著類似神話的面具(面具超吸我的注意,很有創意,從事電影道具創作的專業人員,杜爾的創作或許是未來電影拍攝相關題材時可以好好參考的。),赤裸上半身,腰部繫著布條巧妙遮著下體,赤裸雙腳跪在地面……。人來人往,大家都因這奇特的人,而駐足不前。待一些來賓發言完畢,陶藝家杜爾夾著馬來西亞口音,以可愛的中文發言,透露著謙卑,又自然說著他的創作理念。看著跪在地面這特殊造型的男子,背部沁出汗水,身子也微微的抖動,好不辛苦,彷彿他是現場的人形雕塑?

隨著發言完畢,現場響起了音樂,眼前的人形雕塑也動了起來!一下警覺原來他是接下來六八劇舍現場演出的其中一位演員。他隨著南洋風味加上神話意境的音樂律動,而扭動起身子來。在前方有一黑色披風的抖動下,又一位似是王者的現身,帶起現場一陣的神祕旋風,旁邊幼童張大眼睛和嘴巴看著現場男子演出。而人潮忽有一陣騷動的往我左邊的樓梯指去。又一位演員現身,閃過現場人群,努力的看過去時,在後方(我以為前面就類似舞台的空間),還有舞台!又一位演員在人群中走出來……這無所不在,沒有固定界線的舞台,吸引了我的目光。這四位演員,朝著左邊樓梯演了過去,攜老扶幼的觀眾人群、手牽著手的情侶,也隨著演員而移動,這沒有彩排過的自然成形,好像自然的像似演出的一隅,而杜爾的陶藝展品,也自然形成一界線,好像也成現場劇場專設的道具,活靈活現的映照著,更顯出杜爾作品的神祕意境。演員在劇場展演和陶藝作品的水裡來火裡去相映成輝,讓人忍不住注視在演員身後或旁邊的南洋風的陶藝創作品。

意味著生命意涵的生殖器官,大量的融入了杜爾的作品(陽具意象於南洋文化裡意味著生命般的驕傲),一根又一根的矗立在現場,在陽具底下滿地爬的精蟲,甚至爬到了牆上,是要祈禱迎接神明的到來,將之化成生命?從展演開始,我的輪椅也隨著人群移動,但心中也已有準備,可能再一下步的移動過程中,我可能被人潮抛得遠遠的……就像我坐著輪椅行走於號稱開化的台北都市,可能一個小小的階梯,就把我和幸福給隔開,隔得遠遠地……。我不就像是那未成生命形體的精蟲般,努力的游向前,想獲得神明的力量,轉胎成人?但意外的是,隨人群移動過程中,我在人潮腳下看見斜坡道的出現,這意外的驚喜,讓我輪椅可以又隨著人潮走近,另一舞台邊,看著演員詮釋南洋的原住民,在祈請神明的到來。最後神明來與否,於我不重要,重要的是,神明來到我這了,讓我能隨著演員移動、完完整整的看完展演的演出。我活脫像游上岸的精蟲轉世成人!

在台灣的身障者,要能從容,又有尊嚴的觀賞一些藝術展覽,真的很不簡單。或許主辦單位謹慎的規劃動線將藝品安全擺放考量擺在第一位,但真的有多少主辦單位會考量到輪椅族或身障者的觀看需求呢?

這次的鶯歌陶瓷博物館觀賞《土神祭聲之巫》杜爾陶藝展覽,幸運的看到開幕跨界演出,不知是主辦單位的精心安排,還是巧合?讓我這輪椅族暢行也大開眼界杜爾的創作展覽。我期待在未來台灣的各地展覽都能感受到,身障的我們在觀看展覽時,也能無障礙!讓我於浩瀚藝術界裡,程度只有未成道的精蟲,也有機會陶冶成看懂藝術的人之一,祈請藝界的神明降臨殘障國度!這個豔陽高照的午後陶博行,想想還真值得。

《土神祭聲之巫》

演出|六八劇舍
時間|2015/07/25 14:00
地點|新北市鶯歌陶瓷博物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