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肢體喜劇的本質 《Bad Eggs壞蛋》
12月
10
2015
Bad Eggs壞蛋(玉米雞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21次瀏覽
碧斯蔚.梓佑(玄奘大學影劇藝術學系專任講師 )

當幕升起時,我看到了玉米雞劇團試圖滿足大小觀眾劇場口味的企圖心。

親子劇,顧名思義就是需要兼顧成人與兒童,讓孩子看到想像力,讓大人看到演出的另一個層次;但若仔細剖析,一齣戲若要同時考慮兩種觀眾族群的特質,需要找到兩者之間共通的語彙,而這無非是考驗編導的功力。玉米雞劇團編導涂也斐的處理方式就是拿掉大部分的語言,前半場兩名壞蛋(皮蛋和蛋包)互相惡作劇的表演,純粹以演員的肢體和精準的喜劇節奏呈現,而非傳統兒童劇常見的手法—化戲劇動作為滿場洗腦的口號,以至於觀眾終將被教條式的語言淹沒。在《Bad Eggs壞蛋》的場上,回歸肢體喜劇的本質─演員跟演員之間互動的節奏,並能即時從觀眾的反應,得知該喬段的節奏是否成功獲得共鳴,這些都是觀眾最直接的回饋,也是場上演員最大的挑戰。

紮實的肢體訓練,較常見於傳統戲曲和國光劇團等傳統表演藝術,台灣的現代戲劇則多半重視語言更勝肢體,動物角色的扮演也容易被輕忽。但百老匯《貓》劇中,為了讓觀眾看到真正的「貓」,演員的訓練期即長達六個月,只為了將身體的姿態轉變為貓。《Bad Eggs壞蛋》下半場的三隻猴子維持半俯身的姿態長達四十分鐘之久,加上服裝成功的輔助,讓猴子的角色不只是穿著猴子戲服、會嗚嗚叫兩聲的「演說家」。玉米雞製作團隊很認真地看待台下的觀眾,全劇融合了馬戲、雜耍、翻騰、武術及歌舞,雖然劇中演員離梅耶荷德的完全演員(Total Actor)還有一段距離,但編導對角色特質的掌握,加上流暢的表演和緊湊的喜劇節奏,彌補了表演的小缺陷,並且擄獲了所有大小觀眾的注意,現場不只充滿孩子歡樂的笑聲,同時成人觀眾也在這場親子喜劇中偷了片刻卸下心房,莞爾一笑,找到自己的赤子之心。

台灣商業親子劇的走向,其宣傳方式不外乎以大偶、大佈景、或是具有「教育」的內容做為宣傳方向,但實質演出卻是矮化孩童與爸媽,或缺乏完整故事性。反之,有些團隊雖具有視覺藝術性和劇場美學,但故事的敘事角度仍以成人的視角為主,演出中可能會出現觀眾對美學的讚賞,卻少了台下孩童的回應與能量。

從節目單所列名單,能推估玉米雞劇團的《Bad Eggs壞蛋》在資金籌措上,幾乎來自票房,可想見對劇團的壓力著實不小;但明顯能看見劇團企圖將「親子的劇場還給親子」,也試著以喜劇及「不說教」作為創作的理念。筆者以為台灣的公部門還無法欣賞這樣的企圖心,熟不知如此的企圖心,才是將劇場拉回故事為本質的途徑;教條式的說故事方式,反而掉入十八世紀劇場,彷彿演出只是具有教化功能的一種模式,孩子看了戲,總覺得只是將爸媽平常的惇惇教誨,換成穿上戲服在說教的童話故事人物。試問,具有寓意的故事,不都是在故事之後思考其中真諦,而非不停地放在台詞中被歌頌嗎?

《Bad Eggs壞蛋》

演出|玉米雞劇團
時間|2015/11/14 19:30
地點|新竹縣文化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