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與妥協的天秤兩端《一桿稱仔》
12月
14
2015
一桿稱子(影響・新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59次瀏覽
吳知豫 (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一桿稱仔》改編自日治時期台灣作家賴和的同名小說,內容描述市井小民秦得參在日人統治下,不斷受到日本警察壓迫,最終殺警並自刎的故事。

一開始,三位演員在寂靜的空間中清唱台灣民謠《一隻鳥仔哮啾啾》搭配呼喊,引出淒涼、悲慘的氛圍;演員從不同方位走入舞台,產生環繞式的音效,音量亦隨距離改變有所變化,時高時低、忽強忽弱,像是主角的悲憤情緒在隱忍和爆發之間更迭起伏著。劇末民謠再度出現呼應最初的呼救,也隨著故事的完結,留下一抹惆悵,令人唏噓。

本劇在空間使用上突破傳統的舞台框架,延伸演出範圍至圍牆外、側台,甚至觀眾席,讓人不再只是疏離地看演員表演,而是被同一到場景中,恍若置身相同時空。這樣的錯覺,從觀眾進場開始便悄悄產生,由於321巷藝術聚落前身為日軍步兵第二聯隊官舍群,恰能與故事背景結合,自然地融情景於戲中。

劇中藤條是重要的象徵,透過演員的肢體被多次轉換成不同物件,時為天秤,時為農具;擱在地上即為擺地攤的扁擔;交叉架在演員胸前又變成束縛的枷鎖。除考驗演員的演技,更豐富觀眾的想像。當演員揮舞藤條而發出「咻咻」聲時,天然的音效讓人冷不防嚇了一跳;一旁的觀眾更是入戲到高舉雙臂防衛,氛圍著實肅穆。在警察擊倒人民立起藤條的一段中,豎立的藤條象徵百姓微弱的希望和意志,雖屢受打擊和摧毀,仍一次次重新建立起來抵抗惡勢力,直到被瓦解殆盡才嘎然而止。此段演出同時刺激視覺和聽覺兩官,讓人印象鮮明深刻。

戲中語言多源於原始文本,沒有過多芟夷,一如導演在演後座談中所說的「忠於原著」,融合精準要求的白話文、台日語咬字,更能原汁原味呈現作者精神。有些文學改編的演出會將文本投影於屏幕上,加強觀眾對內容的理解與共鳴,然而本劇僅以聲音傳遞文字,增強故事的原始質樸,亦保留了舊時代的風味。

設計方面,身穿相同/似服裝的三位演員風格中性,角色轉換間顯得自然且自由,觀眾亦可快速投射新的形象在演員身上。下午場因室外光線充足,演出中並無明顯燈光效果,然而隨著劇情後半逐漸推向高潮,穿越樹影的光線反而在環境劇場中製造了另一種效果,簡約而自然。演出中,每個畫面構圖焦點明確:或利用演員背台突顯其他角色,或藉由單一重複的動作淡化角色存在感;舞台上演員雖少,畫面卻不單調。

末段以「最後的覺悟」暗示主角最後的弒警行動,不僅製造懸疑、引發觀眾好奇,也為結局留下伏筆。可憐的得參,生活總彷彿出現轉機,最終卻淪為危機,就如繼父的出現只使他徒挨打罵;不賣糖改賣菜,仍逃不過警察欺壓。對得參和秦母而言,死亡實為解脫,足以讓他們離開悽慘不堪、被壓迫而毫無自尊的欺侮和生活壓力;視死如歸的覺悟亦反襯官員們的不知廉恥、荒淫無度,再再諷刺時局下社會、政治、經濟的不公不義,突顯弱者反抗意志的難得與高貴情操,更強烈暗示人道精神的重要。當今社會中,類似的情形亦所在多有,唯靠人民為自身權益發聲,讓社會的公平正義得到合理伸張,才能真正讓《一桿稱仔》這樣的憾事不再發生。

《一桿稱仔》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15/11/21 15:00
地點|台南321巷藝術聚落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戲劇《一桿稱仔》透過演員飾演說書人的角色,讓文字重回口語,讓說書人重回當代,如同本雅明〈講故事的人〉一文所言。(羅倩)
11月
26
2015
如果環境劇場乃是針對演出空間的歷史展開批判式的反省,那麼在具有近百年歷史的十鼓文化園區的前身—也就是日治時代台灣製糖株式會社的車路前墘製糖廠—演出的意義,其實是具有後殖民脈絡下重寫歷史的企圖。(王萬睿)
12月
10
2012
演員藉著聲音、體態和肢體動作,就能讓觀眾很快進入戲劇的情境中,三個演員純熟而自然的多次進出不同的角色,令人驚喜的是觀眾都能清清楚楚的知道說話的人是誰。(楊麗卿)
12月
03
2012
小說作為一種藝術類型所運用的策略與特徵幾乎原封不動地被搬到演出的現場,讓《一桿稱仔》的演出不知不覺中流失了某些劇場此一藝術類型本身所特有的能力,也就是說,劇場觀眾直接面對戲劇性/劇場性行動的即時性和衝擊性被削弱了。(厲復平)
11月
21
2012
對於一些長期熟悉《熱帶天使》的劇迷們,或許無法諒解此版刻意濃縮或刪減的劇情及鋪陳;然而對我來說,「星聲登場版」的《熱帶天使》,無疑是相當成功的嶄新文本。
4月
02
2025
《換/幻妻》並不停留在性別政治的寫實性,而是透過表演、舞台調度,讓三人的情感關係透過台南-曼谷的經濟位置,以及失智症所召喚出的記憶混亂,讓情感不只是一種感性要素,而是烏托邦瓦解後的餘燼能量。
3月
31
2025
在許正平的劇本結構安排以及導演童詠瑋的表演身體調度下,形成多向式辯證的複合文本:真實經驗與意識虛幻的交雜,無法抑制的慾望蔓生連結至面面俱到的家庭上下與婚姻內外,以及同性戀菁英是否適用於被壓迫的話語,甚至是該如何照顧媽寶般備受呵護、予取予求的臺灣
3月
28
2025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