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書人重回劇場《一桿稱仔》
11月
26
2015
一桿稱子(影響・新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32次瀏覽
羅倩(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生)

「影響‧新劇場結合環境,以極簡主義式的肢體劇場,透過三位演員的肢體、吟唱與敘述,用臺語、白話文、日語多語混雜,凸顯小說創作時代裡的語言困境與被壓迫者的無所適從,將小說化為立體閱聽劇場寓言。」[1]

劇場的表演形式如何演繹經典文學作品?影響‧新劇場的《一桿稱仔》因應2015臺南文學季「城市X文學X劇場」將三年前的舊作重演。導演呂毅新提到她的處理策略是「向文學致敬,而不改編」,如何在尊重文學原著的情況下向台灣現代文學之父賴和致敬?導演的改編策略為何?如何應用到劇團強調的「環境劇場」風格,同時論及表現形式、肢體與多語敘述策略,本篇評論將依這幾個問題來作討論。

由戲劇學者理查‧謝喜納(Richard Schechner)所建構的環境劇場(Environmental Theater),在1968年〈環境劇場的六大公設〉提出了六點界定[2],以此界定來討論影響‧新劇場的「環境劇場」,從最初的界定可以了解到,以此齣戲來說,觀眾和演員的距離是相當親近的,只有一線之隔,整個321巷藝術聚落台南人戲花園老屋的前院及周遭,都是演員表演的活動區域,觀眾也包含在表演場地之內。演員可以從屋外門前走進,也可以隨著演出移動到觀眾視線幾乎看不到的左右兩側。唯一和界定不同的是,試圖忠於原著小說《一桿稱仔》(1926)的改編嘗試。

在形式的極簡主義下,沒有多餘的道具,三位演員、三支長竹竿、三副模糊個性的塗白抹紅臉孔、三套黑白灰層次的植物手染上衣、編織垂飾與頭巾,用話語傳達敘事、肢體表達情緒、以及透過長竿的敲、擊、甩、碰等多變化使用,製造聲響。甚至音效也使用的相當俐落,不過度渲染人物情緒,偏好帶入一種靜謐的情境,因此連秦得參最後的反撲弒警與自我了結的終場,也僅透過演員的話語表述,任由觀眾在心中想像最後的情景,淡化了劇情結尾的張力。

回到原著與改編的策略,賴和使用不算熟練的白話文寫作,從文學作品到話語劇場,勢必有其改編的調整,以符合表演重話語的策略。三位演員角色任意轉換,因此在演出中,秦得參和妻子以及劇情旁白解說講的是台語與國語,偶夾雜解釋台語的國語解說。日本警官則置換成日語與台語解說。單就戲劇的語言策略來說,對於解釋台語與日語甚或是對於劇情的旁白提示,是否有讓觀眾脫離劇情之感,而產生觀看與聽覺的不協調。這也許是改編賴和白話文中也有台語的思維在文字裡的複雜度有關,再轉換成表演時的權宜之計。但由於小說並沒有出現日文,導演改編時讓日本警察講日語,是否有太過於用口語二分兩個台日對立,殖民與被殖民的關係,將背後歷史因素造成的複雜的語言關係簡單化了,實則為力求忠於原著下又必須處理表演與戲劇呈現的兩難。

另一方面,或許可以說,戲劇《一桿稱仔》透過演員飾演說書人的角色,讓文字重回口語,讓說書人重回當代,如同本雅明(Water Benjamin,1892-1940)〈講故事的人〉一文所言:「使一個故事能深刻嵌入記憶的,莫過於拒斥心理分析的簡潔凝練…聽故事時,人們不再羅織細節,增奇附艷。聽者越是忘懷於自己,故事內容就能深深地在記憶上打下印記。」[3]賴和的經典文學作品飛離文字,跳躍上劇場舞台,透過意象性的肢體演出與多語言的敘述與旁白策略,深化了故事對於觀眾的視聽經驗,故事主角秦得參再一次內化成我們的民族與歷史記憶,以便用記憶與感知重新召喚其現身。

註釋

1、引用自2015臺南文學季「城市X文學X劇場」手冊中文宣。

2、六個界定為:1. 劇場活動是演員、觀眾和其他劇場元素之間的直接面對、交流。2. 所有的空間都是表演區域,同時,所有的空間也可以作為觀賞的區域。3. 劇場活動可以在現成的場地或特別設計過的場地舉行。4. 劇場活動的焦點多元且多變化。5. 所有劇場元素可以自說自話,不必為了突出演員的表演而壓抑其他劇場因素。6. 角本可有可無。文字寫成的劇本不必是一個劇場活動的出發點或終點。鍾明德,《從貧窮劇場到藝乘:薪傳葛羅托斯基》,台北:書林,2007,P194-195。

3、本雅明著,漢娜.阿倫特編,張旭東、王斑譯,《啟迪:本雅明文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P102。

《一桿稱仔》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15/11/20 19:30
地點|台南人戲花園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演出中,每個畫面構圖焦點明確:或利用演員背台突顯其他角色,或藉由單一重複的動作淡化角色存在感;舞台上演員雖少,畫面卻不單調。 (吳知豫)
12月
14
2015
如果環境劇場乃是針對演出空間的歷史展開批判式的反省,那麼在具有近百年歷史的十鼓文化園區的前身—也就是日治時代台灣製糖株式會社的車路前墘製糖廠—演出的意義,其實是具有後殖民脈絡下重寫歷史的企圖。(王萬睿)
12月
10
2012
演員藉著聲音、體態和肢體動作,就能讓觀眾很快進入戲劇的情境中,三個演員純熟而自然的多次進出不同的角色,令人驚喜的是觀眾都能清清楚楚的知道說話的人是誰。(楊麗卿)
12月
03
2012
小說作為一種藝術類型所運用的策略與特徵幾乎原封不動地被搬到演出的現場,讓《一桿稱仔》的演出不知不覺中流失了某些劇場此一藝術類型本身所特有的能力,也就是說,劇場觀眾直接面對戲劇性/劇場性行動的即時性和衝擊性被削弱了。(厲復平)
11月
21
2012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