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創作者被消失《本事》
3月
10
2016
本事(鐵支路邊創作體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67次瀏覽
陳元棠(專案評論人)

看完這場演出的隔天,媒體上披露「買家網購白色恐怖文件 憲兵進民宅搜索逮人」這則新聞【1】,證明了《本事》的編導對於時局中人民「不完整的自由」的觀察,劇場除回溯過往,也有預知的能力。

節目單上大篇幅討論「四六事件」,對於本演出訊息並不多,且於節目單上劇中人物的照片編排與文字也少有關連,似乎是為本劇無特定時空的設定鋪陳,讓觀眾開放聯想。開場即是戲中「蝙鷺蜘劇團」(即鐵支路邊的倒反同音字)最後一場戲的謝幕,自此展開本劇,角色的服裝上各有象徵,如編劇小西褲子上,縫上拉鍊的嘴巴即是明顯的符號。

本劇以「荒謬的瘋狂喜劇」【2】為形式,於劇中,可稱為操縱傀儡之手的角色珮萱,其戲份相對其他角色的嬉鬧較為沈重,身為臥底的她心事重重,像樂曲中的低音部,讓其他飛揚的拔高音稍有抑制。珮萱握有權力,要運用這權力完成個人對個人以及對時代的復仇,但這行動快速交代直達結尾,並無期待中的徹底翻轉,而是再給創作者重重一擊,在整場特意浮誇的演出之外,拉出黑色的反差。編劇小西一心要完成劇本能登台演出的夢想,焦頭爛額之際遷就他人面目全非,甚至成為珮萱的代筆,有如籠中不斷跑圈圈的老鼠。而團長則是對於一切採放棄之姿,女演員葳葳除了擔任花瓶也是交易品,是權力的獎賞,至於審查官握有印章大權,篇幅比例最重的審查官與編劇小西兩人對話,除表現本劇編導欲讓「官場現形」之外,審查官也像是「內心的小警總」,與編劇小西兩人尚可看成創作者內心的兩方對峙。

「四六事件」在本劇中欲表現的是政治黑手超越時空的存在,我們擁有「不完整的自由」,人與人之間無法互相信任,權力將人變形。演出整體是流暢的,劇情主要描述為求「政治正確」,創作者肩負的壓力,以及在壓力下對決策者曲意奉承或扭曲自己等等,且「性」成為權力交易的貨幣。各個失去自我的劇中人,其「尋找自我」的呼聲甚微小,在此演出中,對於如暗流潛伏的歷史氣氛與權力操弄略被笑鬧包覆住了,未見人物心理轉折更深的著墨,而台詞呈現官話與廢話的藝術,然在語言反覆的「上下交相賊」中,以及場中強烈的音樂裡,卻覺思考逐漸模糊。

藉歷史看現代,然「四六事件」與「當代觀察」兩者卻僅是掠過,女性在其中的物化存在,也使得觀點單一,而劇中人一再反覆相互詰問的:「你是說...」或「你是不是在想...」等等意溢言外,彼此揣測的迴盪間,雖欲呈現溝通語境中的荒謬,劇情仍強調合理與完整性,演員活力十足滿場蹦跳,高漲的情緒反而看不出內在起伏,似乎與台詞中「改編成兒童劇比較好賣」互相印證。此劇約略讀出編導於真實生活中遇到的「官場」樣態,以及在台灣始終鬼影幢幢從未褪色的恐懼,於是結尾自嘲「鐵支路邊」的不合時宜,抒發了當前劇場的困境,然本劇更傳達台灣政治輪替至今,「四六事件」從來不是「不合時宜」的。

如劇評人陳泰松在評鐵支路於2013年製作演出之劇作《狂人教育》時所說:「......若不是這種歷史意識的警覺,便是反向地不夠狂顛,以一種徹底的虛無去解放任何歷史書寫的虛構,直抵治理者的偽理性與終極暴力。」【3】本劇提出歷史事件中的精神,與當代社會、劇場現狀連結,然未達冰山底層,被去除時空的劇中人,於快節奏與高張力中,卻也隨波飄浪無著力點,當語言、音樂以及演出都是滿載無空隙,歷史的「痛」加上劇場創作的「酸」,也就讓人疲累了,本相與荒謬之間,或許都還有餘地可迴旋。

註釋

1. 此新聞發佈於2016/03/06,出自聯合新聞網,連結如下:http://udn.com/news/story/6656/1544576-%E8%B2%B7%E5%AE%B6%E7%B6%B2%E8%B3%BC%E7%99%BD%E8%89%B2%E6%81%90%E6%80%96%E6%96%87%E4%BB%B6-%E6%86%B2%E5%85%B5%E9%80%B2%E6%B0%91%E5%AE%85%E6%90%9C%E7%B4%A2%E9%80%AE%E4%BA%BA

2. 出自2016/03/03,「悠遊台灣」網站對本劇的介紹,連結如下: http://uutw.com.tw/shownew.asp?id=26947&model&page=1

3. 出自Artalks展演評論: 陳泰松評鐵支路邊創作體《狂人教育》,連結如下:http://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cts/9435652f8def908a52754f5c9ad4300a72c24eba655980b2300b

《本事》

演出|鐵支路邊創作體
時間|2016/03/05 14:30
地點|台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故事沒有統一的表現手法及清楚的劇情脈絡作為支撐,無疑輕了整個事件。而這份輕,在無聲無息地鑽入觀眾內心之前,卻又已被滿溢的音樂給沖散,以至於無法構成份量。(黃明德)
4月
07
2016
整齣戲在呈現關乎「創作是否應當政治正確?」的敏感議題時,能超越故事只有單一面向或寫實手法的述說方式。藉著混搭風,讓故事在寫實、寓言與神話間,以及在現在、歷史與未來間,巧妙地交會。(羅家玉)
3月
24
2016
是否因為親子取向的關係,刻意地把這齣戲變得有些平面化。這一點確實可惜了這個創作影響程度,變得些許的薄弱,沒有後續的衝擊力,變得像似成人版的童書一樣。 (李承曄)
3月
11
2016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