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一部作品對於時代的生產關係抱何種態度之前,我想問這部作品是如何處於這種生產關係之中的?」——班雅明
台南在地劇團鐵支路邊創作體新作《本事》,是團長林信宏一肩挑起編導大任的原創作品。作品中反映出階級權力、軍事權力、政治權力、性別權力相互制衡與交媾的錯綜關係。
觀眾在劇情一開始,即參與一場由鐵支路邊創作體為大家安插的角色,成為「蝙蜘鷺」劇團最終場演出的「觀眾」。意即看戲的你我,皆轉化成戲中戲裡,更加親近的「我們」。讓觀眾從互不相識的鐵支路邊創作體的觀眾,轉瞬間成為同樣是觀賞「蝙蜘鷺」劇團,共享當下的觀眾。當彭瑋廷飾演的「蝙蜘鷺」劇團團長說:「這將是蝙蜘鷺劇團的最後一次演出。」觀眾席中的一位婦人,失聲驚訝反問:「最後一場演出?」她語氣中的不解與驚詫,除了表示她已進入劇情,也讓其它聽到提問的觀眾更有意識地反問:這場演出的主體,究竟是誰?是鐵支路邊創作體?或蝙蜘鷺?
戲開演,不同風格的舞台服裝,是視覺上首當其衝的感官刺激。「蝙蜘鷺」劇團的當家花旦葳葳,由童謹利飾演,穿著如童話精靈般的紗製服裝。飾演編劇小西的鄭凱瀚,上半身穿有縫製鳥類羽毛的背心,帶有一點遠古傳說的神祕。飾演劇團新人的珮萱,則穿著具中國風的長版A字型上衣,合身長褲與高跟鞋,並置古典與現代。由陳韋龍飾演的審查官,則穿上改良式的軍官服裝,上身縫有如老鷹翅膀的圖樣,與劇中角色性格呈現「掠奪者」的姿態互為指涉。由彭瑋廷飾演的「蝙蜘鷺」劇團團長,則穿著有如中國古裝客棧裡的店小二。他雖身為團長、卻少了一股一團之長的領䄂氣質。他的行為與眼神,反而呈現出急欲躲避噬獵者在後頭追趕的惶恐與不安。其它團員則用眼神與語氣,表現對團長的鄙視與疏離,增添場上的詭譎氛圍。
一股暗潮洶湧的緊張關係,在角色之間伺機而動。風格截然不同的服裝設計,打破了戲劇追求「風格一致」的黃金定律,乍看之下似乎是理性邏輯的不可行,但這樣的混搭風,卻讓戲本身的內在結構,因為這些有形的(tangible)實體表現,而讓整齣戲在呈現關乎「創作是否應當政治正確?」的敏感議題時,能超越故事只有單一面向或寫實手法的述說方式。藉著混搭風,讓故事在寫實、寓言與神話間,以及在現在、歷史與未來間,巧妙地交會。讓故事裡交媾的人性與權力,以一體多面的方式,把台面下不能說或說不清楚的,放在舞台上被看見。
「蝙蜘鷺」劇團取其「鐵支路邊」的諧音,用倒置方式排列。劇情主線為劇團欲提交劇本,在申請官方補助接受審查期間,接二連三地被審查官因個人的政治傾向與喜好,主觀詮釋劇本內容,並將眼之所及泛政治化的意識形態搬上枱面,進而百般刁難,並強壓小西修改劇本的過程。劇情支線則是劇團新人珮萱,表面上是其他人眼中什麼事都不懂的菜鳥,但其實是臥底在民間搜集情報的情報處處長。她兒時經歷與父親的生離死別,竟是審查官一手造成。原來,審查官早年曾在校園偽裝成職業學生,舉發參與「麥浪歌詠隊」【1】的父親與劇團團長。父親不幸被槍決。團長則為了活命,隱姓埋名、躲進自己創建的劇團世界裡。孤女珮萱,在命運的安排下,跟著母親改嫁,成為軍眷。繼父榮升上校後,她也一路飛黃騰達,成為軍政要角。她在審查劇本的過程中,成為幕後改寫劇本的重要推手。
劇中即將送審的《鮮血玩具本裡》的劇名,其音與「先寫完劇本」共享語音,其後設語言則是「先寫完劇本才能申請經費」的邏輯。但邏輯與現實,如同一鏡兩面,是真亦是假、是實亦是虛。呼應了《本事》節目單上,將《本事》之「本」,取台語音,用羅馬拼音”pun” 表示。有趣的是,Pun,在英文裡,則有「雙關語、多重意義」之意。這似乎是鐵支路邊創作體在《本事》一劇中,企圖用不同的形式與符號,大玩各種不同意符的拼貼圖像。其中包括聲音的語音、圖像的符徵、服裝風格錯置的符號,企圖達到「非線性判讀、挑戰觀眾詮釋」、多義符指的戲劇鬥智遊戲。
「蝙蜘鷺」劇團與官方相抵觸的立場,在編劇小西與審查官之間三番兩次、你來我往的對答中,一次比一次高張。觀眾能在兩人如說雙口相聲般的鬥嘴中,強烈感受官壓民的氛圍,同時也在看似嬉鬧的對話中,感受「民不從、欲鬥官、民有話要說」的奮勇掙扎。許多有趣的符號象徵則如遊戲般的隱喻、暗示、或甚至直接大辣辣地放在舞台上,讓觀眾在看到「民與官鬥,門兒都沒有」的無奈中,是如何苦中作樂。其中一景,即小西二度將劇本送審時,審查官對小西能在一天後交出大幅度修改的新劇本表示欽佩,但同時又不停地自我邀功,表示因為他提出修改劇本的要求,激發小西即使在時間壓力下仍能創作的能力。舞台中,官一面自我吹捧,小西則一面在手裡擠著一顆黃澄澄的檸檬。
「酸!」
藉著檸檬味道指涉的意思,從味覺轉化成情緒語言。「酸味」,是台灣土地特有的文化語言。常見的用法如「酸民」。藉著小西手中徒手擠出的檸檬汁,觀眾讀到了小西的內在情緒,也似乎因為視覺上看到那噴發在空氣中的檸檬汁,讓酸味不僅濺滿舞台、也刺激了觀者的味蕾、連結「酸味」與情緒的神經元。除此之外,藉著小西擠壓檸檬時露出猙獰與變形的臉孔,觀眾可以感受他高漲的不滿與氣憤。觀眾在同理小西之際,也因為劇情鋪陳,讓觀眾能以「全知者」的角度,理解官與民的各自立場。同時也能看到對世界充滿希望與抱負的小西,一個具備「理想原型」的人物,在劇團與官辦公室間來回奔走,猶如天上人間對比人間地獄的「寓言故事」與「政治寫實」。舞台上的《本事》,表現了官民對立的場景,並以喜劇形式調侃了官派文化中極度荒謬的處事方式,也讓許多說不得的政治現實,在劇場裡盡收眼底。
審查官審閱劇本的過程中,對金錢與性來者不拒且多多益善的鼓勵態度,讓交織複雜的權力遊戲裡,多了一層值得被關注的性別面相。《本事》裡,劇團當家花旦葳葳與珮萱單獨相處的對手戲中,道出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生存之道。一個只要「聽話」,就能在複雜的社會結構裡求得上位者給予的溫飽。身為女性的葳葳,清楚知道女性身體與男性欲望之間需求與供給的關係,「他想親一下、他想抱一個,就給他呀!」話說的瀟灑,但顯露的,卻是女性在踏進社會中,有意識地面對潛在男性暴力、並做出違背個人意願的裸露告白。
《本事》的結局,則是劇中劇的最後高潮。一個名叫「鐵支路邊創作體」的劇團進入審查官辦公室,申請演出經費。處長和審查官聽到劇團名稱則直接將申請案打回票,指出:一個連團名都與現行政策鐵路東移與地下化脫軌的名稱,是絕對不可能通過審核的。
許多關心台南在地議題的觀眾,在這神來一筆的《本事》劇尾,發出理解與同理的笑聲。混搭的寓言與寫實風格,穿插笑聲與權力遊戲的《本事》,在嚮往自由民主理型的劇場空間中,展現了可以說與不可以說的本事。
撰寫本文之際,適逢香港康文署將參與香港劇團「糊塗戲班」演出的北藝大學生,在節目單上刪除畢業於「國立」大學一事,而引發一連串港澳台三地劇場界人士,擔心政治干涉創作與藝術合作的憤怒與恐慌。【2】這不由得讓人再次咀嚼班雅明曾提過:「作品是如何與生產關係發生關係,比質問作品與生產關係的態度,更為關鍵。』【3】提醒劇場創作者應當保有的創作自由與社會敏感度。
註釋
1、「麥浪歌詠隊」是日本殖民結束,國民政府來台後,台大學生創的學生社團。前期扮演中國民謠推向台灣大眾的角色,尤其是諸如中國學運所標榜的「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等具愛國思想的歌謠更是大量傳唱。李柏毅撰, http://cpaper-blog.blogspot.tw/2011/11/blog-post_1129.html
2、〈劇團成員出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康文署被指要求場刊刪校名,團員轟政治審查〉,新聞來源:http://news.mingpao.com/ins/instantnews/web_tc/article/20160321/s00001/1458534350427
3、班傑明(Walter Benjamin),陳學明著,台北:生智出版,1998。
《本事》
演出|鐵支路邊創作體
時間|2016/03/05 19:30
地點|台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