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時空的方向迷失《本事》
4月
07
2016
本事(鐵支路邊創作體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92次瀏覽
黃明德(策展人)

《本事》的創作發想取材於戰後初期的「四六事件」,將視為白色恐怖起點的悲劇加以改編,進而轉化成現代荒謬喜劇。從演出節目單來看,有一半的篇幅談論「四六事件」對台灣的影響,足以見其編導探究本土歷史文化之眼界。然而,這樣的認知似乎沒有與戲劇上的安排相互輝映,以致於使人感受不到其份量。結合宣傳的報導來看,產生了頭重腳輕的失衡狀態。

故事的衝突點來自於多次無法過關的劇本審核。編劇小西屢屢遭受來自審查官的打壓,要求抹去其自身任意揮灑色彩的自由。無論是過去的政治事件,抑或是現今的社會環境,人人或多或少都能體會同樣的不自由,因此,事件的著眼點確實有著值得發展與討論的空間。然而,在戲劇的呈現上,光有著眼點是不足的,如何透過劇場元素來放大或加深編導的觀點和觀眾的共鳴,實則需要各方的到位與整合。

在表現手法上,可以從宣傳中屢屢出現的「荒謬」與「喜劇」來探討。此齣戲誇張的肢體動作和偶有爆點的詞句,如編劇小西情緒迸發時類似爆橘的舉動,「異次元」等時下流行話語,在某些時刻的確達到了娛樂觀眾的效果。可惜的是,「笑果」並非依著劇情自然而然的生成,反而像是強行扣上的「開關」,讓人在捧腹之後,找尋不到與劇情深刻連結的情感,也弱化了劇情本身所要探討的價值觀。筆者不禁要問,褪去「荒謬」的外衣,讓觀眾發笑之後,編導的訴求究竟為何?

回到劇情與表演本身,在來回數次的劇本審核中,在劇團臥底的情報處處長與眾人的關係也漸漸明朗化。到了節目下半場,誇張的表演手法瞬間收束成寫實氛圍,讓觀眾從而得知處長珮萱在劇中成為雙面人的主因,也讓眾位角色的不得已浮現出來。原本應是動人的橋段,卻因刻劃篇幅過短,在觀眾調適好之前便已匆匆結束,使得劇中人物的心情變化未能完全,不僅讓演員的情緒轉折上顯得生硬,也留下了角色刻畫上單一刻板的印象。當故事沒有統一的表現手法及清楚的劇情脈絡作為支撐,無疑輕了整個事件。而這份輕,在無聲無息地鑽入觀眾內心之前,卻又已被滿溢的音樂給沖散,以至於無法構成份量,殊為可惜。如何精準拿捏劇場元素,留下令人得以喘息與思考的空間,也成了此次作品需要再次琢磨的重點之一。

鐵支路邊創作體長年在台南深耕,已從不同角度與表現手法上進行本土題材的探究,此份堅持與眼界實屬難得。若以此次以過去的事件為借鏡,架設非現代近未來的平行時空【1】,目的性應為跳出時間、地域的框架和限制,讓各種背景與不同階段年齡層的觀眾能取得最大的共鳴。在此次實驗的基礎與成果上,筆者期待日後鐵支路邊創作體的繼續發展。

註釋

1. 出自TraNews:http://tw.tranews.com/Show/Style1/News/c1_News.asp?SItemId=0271030&ProgramNo=A000001000003&SubjectNo=3293388

《本事》

演出|鐵支路邊創作體
時間|2016/03/05 19:30
地點|台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齣戲在呈現關乎「創作是否應當政治正確?」的敏感議題時,能超越故事只有單一面向或寫實手法的述說方式。藉著混搭風,讓故事在寫實、寓言與神話間,以及在現在、歷史與未來間,巧妙地交會。(羅家玉)
3月
24
2016
是否因為親子取向的關係,刻意地把這齣戲變得有些平面化。這一點確實可惜了這個創作影響程度,變得些許的薄弱,沒有後續的衝擊力,變得像似成人版的童書一樣。 (李承曄)
3月
11
2016
在此演出中,對於如暗流潛伏的歷史氣氛與權力操弄略被笑鬧包覆住了,未見人物心理轉折更深的著墨,而台詞呈現官話與廢話的藝術,然在語言反覆的「上下交相賊」中,以及場中強烈的音樂裡,卻覺思考逐漸模糊。 (陳元棠)
3月
10
2016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