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間房間,誰住進你身體裡?《七日而渾沌死》
4月
11
2016
七日而渾沌死(陳又維 攝,海筆子TENT16-18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52次瀏覽
余亞璇  (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

1、舞台空間:帳篷中的「熱運動」

帳篷劇從建造帳篷開始即為一場行動,貫徹身體精神更充滿想像力。四處游牧遷徙對於某些人是必須或被迫,對於都市裡的人來說則諷刺般地近於美夢了。帳篷劇場在這一刻出現於虎山,下個月可能就到達另一處,它的存在是到各處進行游擊戰式的撞擊與反思。

帳篷劇所帶來的反思之一是關於「平等」,並不是消弭個體的差異後達到齊一就是平等,也不是將與我們不同的人驅趕至看不見的角落所達成的表面同一。在導演櫻井大造寫的序文中認為,莊子的精隨在於「物化」,也就是「接近他者」。以同理心理解與我們不同的一切,最大程度去想像自己是某人、是一處茅房、一片屋瓦,甚至一坨屎尿,並且,在理解後「接受其存在所產生的變化」【1】。這種錯落的和諧以及黑暗和光明共存的平衡或許更接近於莊子所謂的平等。

除了追尋平等,帳篷劇的精神更是以不斷生成變化的「現在」去抵抗僵固的未來,在帳篷中以肢體扭動和吼叫進行一場「熱運動」,反省和檢視「未來型現實」。這個「未來型現實」如櫻井大造所說,是把「現在的現實」像擀麵一樣輾過後的延展物體,經由帳篷場域中的「熱運動」,我們各自產生全新的自己以對抗未來。

在《七日而渾沌死》中,演員以身體作為樂器,用身體發出吼叫,發出生命的吶喊,觀眾則在龐亂的故事線中恣意開展與生成自己的幻想,以下便是我的幻想。

2、宇宙空間: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

我隱約記得他們說,這裡是一個叫做「東京」的地方。舞台上出現像葬禮紙紮屋的布景,上面寫著「逆旅/金瓶梅旅社」,接著出現幾個面撲白粉、嘴上紅唇的人,胸前掛著名牌或自稱:「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小王子」。不過那只是他們在這間旅社的職稱而已,他們強調自己是「苦旦」、「人籟」、「天籟」和「地籟」。舞台前還有一條黃黃的水,黃泉,簡直像冥府一樣。

他們早已是作古的人了,畫著白粉紅唇的妝,像寄宿在葬禮人偶內一樣,被裝在卡車裡,和他們的紙房子「金瓶梅旅社」擺在一起,成為死人的遺物被卡車載往沙漠。

在遙遠的九百多年前,是有這麼一座「東京」,它是北宋的正都「開封府」,又叫汴京、汴梁,位於今天的河南開封,當時還有西京河南府、南京應天府和北京大名府等陪都。

「東京」是《金瓶梅》和《水滸傳》等故事發生的場景之一,觀者從一開始聯想到現今的日本東京,慢慢發現「那可不是心中所想的那個東京喔,是九百年前中國的東京」。在開封府旁邊的確也有一條黃黃的水,不過那不是黃泉,而是黃河,舞台上的黃水同時帶著黃河和黃泉的隱喻。

以同一個名詞「東京」指稱不同的地點,跨越了日本和中國,這是把分離的「空間」重疊了;而同一塊土地上有不同時代的城牆和故事交疊在一起,則是把分離的「時間」重疊了。人名、地名在這個舞台上被當作可以任意變換內容的載體,就像李瓶兒指著胸前的名牌說:「我不是李瓶兒,李瓶兒只是我在這間旅館的職稱而已。」

四處漂流的靈魂啊,寄宿在人的軀殼裡,人的肉身僅是靈魂的載體,靈魂自遠古到未來一直都在,含納了一切,是如同芥子一般的形體,以人眼看不到的頻率漂流在宇宙間。這一世叫做西門慶,戰國時代或許叫做莊周。

演員說:「時間住在身體裡面啊」。人體是空間,是時間的載體。

在舞台上,原本是人名的西門或宋江,變為一間房間的名稱,潘金蓮住進了西門房,如同把自己的青春 (時間) 和肉體 (空間) 都託付給了西門,一同葬送在那間房裡。金瓶梅成為旅社的名字,水滸則變成大樓名,故事也一樣轉變成空間。

臉塗得白白的男孩也說「小王子」只是他在這間旅館的職稱,他拿著馬頭,騎著馬將人載往旅社等地。住在行星上的小王子居然可以騎馬,流星般地把人帶到天國 (還是冥府)。你可曾想過將你帶往冥府的不是可怖的牛頭馬面,而是一個可愛的男孩?他壓著眼睛幻想著天空好多美麗的流星,原本可怖的冥府因為怪誕的樣貌讓人突然悲傷了起來,看著「小王子」幸福的臉龐,使人在黑色的微笑裡突然想哭。如果死去像流星一樣劃過天際,那似乎不那麼令人害怕了。

《金瓶梅》、《水滸傳》、《莊子》或《小王子》的故事等在舞台上死而復生,莊子從棺材裡走出來,好像莊周由墳中假死後復生的故事,這場戲是演給死去的人事物,野狗和風的,觀眾僅是在那一刻目睹舞台的彗星。

3、身體空間:什麼都沒有,只有身體而已

長達三小時的演出不僅考驗觀眾的耐力也考驗演員念台詞的能力。有些段落稍嫌冗長,大量的人名、符號交纏在一起充滿抽象和混沌的氛圍,在觀看中有時會出神進入冥想狀態……也因此,當後段突然出現巴西流民等議題,並以清晰話語訴說時令人稍顯突兀。

演員的姿態使帳棚內的熱運動成為一場召喚儀式,他們用誇張的面部表情竭力喊出台詞,充滿張揚的生命力。「野狗」的表現令我印象深刻,眼球怒凸、頸項滲汗,好像今天不喊明日就會死去那樣,由身體深處喊出台詞,好像在為鬼說著「鬼的故事」那樣,露出煞有其事的懸疑表情。

他說:「他們什麼都沒有,只有身體而已啊。」除了身體以外沒有任何武器,可是所有人一個串一個綁在一起,被子彈打到時就不會立刻倒下。是的,因為這樣用力「用著」、關注著身體,所以即使故事線凌亂龐雜,《金瓶梅》、《水滸傳》、《莊子》等故事依舊死而復生,重新在我心底被召喚出來了。

註釋

1、《七日而渾沌死》序文,編導櫻井大造撰寫於演出節目介紹單。「海筆子Tent16-18」專頁上亦可觀看。

《七日而渾沌死》

演出|海筆子TENT16-18、日本野戰之月海筆子、北京流火帳篷劇社
時間|2016/4/6 19:30
地點|台北市微遠虎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大量的文本與語言中,意義慢慢稀釋了,而這些印象最後生成的是懷疑,懷疑是否非得如此?是否需要這麼多文本的互相揉合?他們是真的揉合了,還是像是不同顏色的塑膠黏土,勉強拼在一起?(劉純良)
5月
02
2016
微遠虎山的台北近郊,因為介於開發與環境綠地的保留中間地帶。在都市化的資本排擠過程中,恰留下一塊尚未經現代化資本闖入的前市民社會想像的原樣空間。因此,它渾沌的出現在郊野本身,就是對都市現代化一種「變身」的空間主張。(鍾喬)
4月
12
2016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
換言之,歷史難以被真正地再現,而報告劇的中性狀態(in-between)迫使群讀演員拉開與過往他者記憶的客觀距離,有自覺地以自身生活經驗棱鏡識別、折射劇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理想主義實踐,從回溯當中逼視眼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時刻,在啟示的瞬間將現實中一再丟失的希望重新贖回。
3月
25
2024
知識也是一種權力。對某些政權而言,知識可以是危險的,需要被管制;對某些人民而言,知識會讓自己身陷險境。人們可以藉由獲得知識來改變人生、改變社會;也可以藉由知識展現優越。不過對於看完《白兔紅兔》卻被迫閉嘴的觀眾而言,知識變得無用,在感受到「知情」所帶來的權力的同時,卻也無法藉由說出「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事」來彰顯特權。
3月
22
2024
誠然,故事的熟悉感加上網路作梗的堆疊,讓觀者對演出內容多少還能掌握劇情所傳達的內涵,無論是回應先前的教育宣導或是反映當今的網路亂象,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教化意味仍顯得相當濃厚,勸世的目的不難體會。但既是標榜「音樂劇」作品,則做為主要架構的音樂旋律、唱曲歌詞、肢體節奏,則必須面對最殘酷的演出考驗。細數曲目表中包含序曲、終曲及中間串聯等洋洋灑灑總共多達十五個曲目,音樂唱段的編創可說具足了滿滿的誠意。
3月
1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