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生非死,去留艱難《七日而渾沌死》
5月
02
2016
七日而渾沌死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90次瀏覽
劉純良(文字工作者)

前陣子看到台灣海筆子更名為海筆子TENT16-18,再不久看到《七日而渾沌死》的演出消息。更名的意義對我而言並不是很明朗,但去看一個團體更名後的演出卻總有種宣示改變的感覺。上一次看海筆子《黴菌市場》的經驗是,椅子坐久了坐骨會痛,以及帳篷坐久會有一點缺氧。這兩個身體記憶在《七日而渾沌死》中都重新復甦。另一個沒有改變的是全長三小時的演出長度以及無限多的語言。隔壁的觀眾在三小時的戲之中,約莫滑了一百次手機,該慶幸現在有所謂的夜航模式防藍光,讓人懶得抱怨嗎?我只記得自己在第一個小時偷看男子的手機時,發現才過了一小時,瞬間擔心剩下的兩小時究竟要怎麼度過。

欠缺《黴菌市場》以前的海筆子演出經驗,我無法百分之百肯定地說,大量的語言、三小時的演出長度、以及許多演員聽起來下一秒都很像要破音,就是海筆子的特色。但是,這一次跟上一次的海筆子,在演出時間、演員音量與質地、劇本的串連上,以及舞台的變化,運用水與火作為表演裝置的一部份,像勞動者戰歌一樣熱血(態度上)的歌隊穿插,都很類似。是否因為已經預知了可能的形式,因此減少了驚喜?是作為觀眾的這一方,心態過於求新鮮,或者是已知的記憶難免干擾自己?我還在思索。

可以確定的是,這一次《七日而渾沌死》的語言,對我而言多少有些記憶困難。我真正能記得的橋段,是一開始電子羊跟眼睛說話,一直到繃帶出現,然後到金瓶梅大旅社。再之後的革命、追尋、時光流轉,理智上知道「現在時光改變了」,心情上卻完全感動不來,一層又一層揭露故事各個面向的三小時,我約莫在兩個小時以後放棄了努力嘗試記憶與看戲,而只是讓語言流去,放任自己記得特定的片段,而犧牲其他片段。

到最後門戶大開點上火時,倒是因為所有的技術人員慌亂地想要讓卡車移動,讓我覺得現場似乎活了起來,點上熊熊烈火的Zomia,加上帳篷終於有了氧氣,我記得自己流了兩行淚,一邊想著:「這真的太不合理了。」不合理的是我竟然還是感動了,可能身體遇到氧氣產生了反應,累積的坐骨疼痛與窒息突然得到解放,不流淚也難。

但那趕路的過程,我卻只記得一些有趣幽默的小片段,西施捧心啦,或者是導演演戲自己忘詞在輪椅上偷笑到全身顫抖,或者是後面打字幕突然停止同步,而前方卻還依舊朗朗地講著日文。

在書寫的此刻一段一段召喚記憶,其他的片段也會跟著浮現,但浮現的片段大多也都是畫面,至於語言在講些什麼,我卻只記得某一段墓園的獨白。到最後,似乎真正留下的是各種印象,有張大嘴巴對著空氣講話的演員,眼神多半類似於投射向一個看不見的時空,以及電子羊的聲音(因為她講話的方式比較舒服吧),一切趨近於定格畫面,甚至很像是,我的身體此刻多多少少依舊排斥著去嘗試把那些定格畫面串成動態。

對海筆子,我的心中有應當同甘共苦的預備,那些接近嘶吼的聲音語言,裡面有時會有豁出去的力道,雖然會讓人很擔心接下來的演出你要怎麼辦,以及這其實聽起來並不舒服,甚至我不確定他真的有效,但那個力量在的時候,不管是演員講話讓我覺得很壓迫或者是時間真的很長坐骨很痛,我都會覺得是海筆子的一部份。這次則是,自己的身體掙扎著求生,因此放棄那語言幾乎就是求生本能了,如果要在這演出撐下去,那誠實地對自己沒興趣的部分直接放掉,在那當下,就是唯一的出路。

我不敢說我的掙扎就是演員對台詞的掙扎,但確實在某些片段我會懷疑:「你真的相信這句話嗎?」在《黴菌市場》還覺得是完整封閉的小宇宙,這次在《七日而渾沌死》卻變得有點像是駭客任務裡面無限多的數碼符號,我似乎都讀得到,但,他們似乎總是一直閃爍著。

另一件讓人持續思索的事情是,海筆子TENT16-18究竟想追求什麼觀眾?更名了是代表了什麼?許多台詞裡面的反抗與角度,似乎也仰賴著觀眾有某些背景知識與基本態度,海筆子所勾勒的那個有眼睛監視,有財團,有電子羊,有蝴蝶的夢、有小王子、有金瓶梅三個女子的宇宙,在不同的文本交錯中,究竟產生了什麼?

莊子的應帝王篇是這樣說渾沌:「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1】

如果說最後海筆子大開的門戶是生,這過程而言對我就像是死亡。在大量的文本與語言中,意義慢慢稀釋了,而這些印象最後生成的是懷疑,懷疑是否非得如此?是否一定要張大嘴巴像嘶吼一樣地說話?現場的音效配樂有可能調整音量讓演員講話比較順暢嗎?是否需要這麼多文本的互相揉合?他們是真的揉合了,還是像是不同顏色的塑膠黏土,勉強拼在一起?

身體上,我感受到了生,但觀賞上,我卻感覺到了死,持續解謎的過程,這戲似乎一個一個被鑿開,被說明,大量不斷地說明,持續地說明,用說明來讓下一場戲繼續,用說明來帶出故事,用說明來完成故事的複雜度。

是否他是一個更適合閱讀而非觀看的故事?當下想著邊看戲邊想著。如果這是一本小說,我可能會覺得很有趣,甚至很聰明。是否這一切只是因為我剛好身體不舒服所以吸收不良?又或者只是因為很怕大家看不懂,所以一直說?這些語言的給予之中,對我有信任嗎?作為觀者,我不確定我真正被信任,但話說回來,我確實也看到了三分之二的地方,便決定要棄船逃生。這就像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謎題,是不信任的態度導致了跳船求生?還是已經知道一定會跳船,所以有那麼多安全措施?

那麼多解釋,那麼多論述,是要說給誰聽呢?我會是一個理想的觀眾嗎?或者是另一個對這些文本更不熟悉的人才是理想觀眾?或是一個要比我更熟悉的人才會是?台詞的浮動以及文本的浮動,在《七日而渾沌死》中,我感覺是兩件事。

我猜,看完戲的我是在一種非生非死的狀態,或許有點像薛丁格的貓,永遠在生死不明,又是生又是死的狀態。這是否是海筆子想要達到的方向?那曖昧不明充滿痛苦的過程?抑或,這是他們無心間與標題結合的結果?走出帳篷以後,我還能記得什麼?這一切,沒有確切解答,或許這不安全感也可以算是一種成功,然而,我是否還願意同生共死?這依舊是個問題。

註釋

1、應帝王文本來源:http://ctext.org/text.pl?node=2769&if=gb&show=meta

《七日而渾沌死》

演出|海筆子TENT16-18
時間|2016/04/06
地點|台北市微遠虎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微遠虎山的台北近郊,因為介於開發與環境綠地的保留中間地帶。在都市化的資本排擠過程中,恰留下一塊尚未經現代化資本闖入的前市民社會想像的原樣空間。因此,它渾沌的出現在郊野本身,就是對都市現代化一種「變身」的空間主張。(鍾喬)
4月
12
2016
除了身體以外沒有任何武器,可是所有人一個串一個綁在一起,被子彈打到時就不會立刻倒下。是的,因為這樣用力「用著」、關注著身體,所以即使故事線凌亂龐雜,《金瓶梅》等故事依舊死而復生,重新在我心底被召喚出來了。  (余亞璇)
4月
11
2016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