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自我真正價值《阿醜奇遇記》
5月
12
2016
阿醜奇遇記(沙丁龐克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05次瀏覽
蘇家榆(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研究所)

由沙丁龐克劇團帶來了一場別出心裁的親子音樂劇場《阿醜奇遇記》,場景運用簡單但是充滿創意以及多用途的道具,結合豐富的多媒體以及六首古典音樂串聯整齣戲劇,劇中傳達的意義淺顯易懂,藉著戲劇訴說外表的美醜並不是世俗唯一標準,追尋自我價值以及心中真正的美才是「善」的標準。

戲劇中描述天生外表醜陋的主人翁「阿醜」,想要到山上尋找三位神仙:「為什麼我長得這麼醜?」,旅途中遇見了農夫、園丁以及鯉魚,這三人因為幫助了阿醜留宿一晚,阿醜為報答他們,於是幫他們每人帶了一個心中重要的問題要詢問神仙,神仙只能回答三個問題,阿醜面臨最難的人生選擇題,最後,阿醜放棄自己一心想追尋的問題,選擇詢問他人的問題,隨後下山為三人解答,最後,因著這些際遇,找倒了自我真正的價值以及快樂。

劇中藉由「阿醜」不斷的重複詢問「為什麼我長得這麼醜?」,來體現現今社會中的普世價值觀,認為外表的美與醜會決定他人對於自我的眼光,無論是大人或孩童都受到這樣的社會觀點束縛,每個人都在意著他人的眼光,卻很少看中自己真正的價值,「阿醜」從這樣一段找尋神仙的旅程中,藉由幫助他人的歷程檢視自我價值,以及發揮良善幫助他人的心,最終,因著良善的心找到美嬌娘以及認識自己真正的價值,道出「無論外在的美醜,追尋自我價值以及心中真正的美才是「善」的標準。」,此戲劇以幽默詼諧的方式,結合些許小丑以及默劇,講述著內心的美麗才是真正的美。

劇中配樂皆以六首經典古典音樂串連整個戲劇,對於音樂劇場來說,《阿醜奇遇記》的音樂成分可說是份量十足,但當中稍嫌可惜的部分在於,音樂對於整個戲劇,較偏像配樂般的角色,唯獨下半場開演時的一段音樂演奏,對於在場觀眾來說,反倒像是聽了音樂會一般,抽離了戲劇的本身,曲子一結束後,音樂的角色即退回到配樂的角色。三位音樂家在戲劇當中,扮演著三位神仙回答阿醜的疑問,但在這當中,對於音樂劇場來說,在音樂以及戲劇上的跨界結合,在比重上稍嫌懸殊。

《阿醜奇遇記》改編自越南寓言故事「三個問題」,顛覆一般世俗對於美醜的定義,劇中節奏搭配古典樂曲時而緩慢時而激昂,時而因為劇中人物出糗而產生一些小小內鬨製造一些小丑般的笑料,而使觀眾暫時抽離戲劇本身,對於孩童來說,有一種發現人物出糗的優越感,加深孩童對於戲劇觀賞的耐心及專心度,劇中對於古典音樂的呈現,以現場演奏的方式,搭配多媒體的呈現,使現場的觀眾耳目一新,以小故事大道理的方式,緊扣追尋自我價值的信念。

《阿醜奇遇記》

演出|沙丁龐克劇團
時間|2016/04/23 19:30
地點|誠品生活松菸店B2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身體特徵還有光影與多媒體的配合呈現,強化視覺的印象。沙丁龐克劇團在馬照琪創造帶領下的小丑默劇表演方法,總是恰如其分地運用在適當的表演上,該誇張戲謔的就誇張戲謔,該內斂收止的內斂收止。(謝鴻文)
5月
18
2016
加冕禮成,除了至上的冠冕,馬克白又以垂落的破鑼為假面,不露真容地竊佔所有明日。但白大鉉告訴我們不必絕望——表演雖一度弄假成真,但舞台與演出早已設下時限,冠冕由塑膠所製、銅鑼既不能重圓,權力者當然不能永恆在位。
11月
19
2025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
11月
17
2025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