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作為港式情懷的一種信仰《無聲吶喊-沙灘上的勇氣媽媽與她的孩子們》
6月
25
2016
沙灘上的勇氣媽媽與她的孩子們(香港浪人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56次瀏覽
劉宛頤(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碩士班研究生)

「我的心又似小木船,遠景不見,但仍向著前」───《似水流年》歌詞

浪人劇場為紀念布萊希特逝世六十周年,於迪化街北段的稻舍搬演德國巨擘的代表作《勇氣媽媽》。劇本背景設定在三十年戰爭間,有意無意地透露出一種反戰及反宗教的思想,那麼作為人類的我們,如果連神都不能信了,還能將希望寄託何處?

熟知布萊希特的觀眾肯定對「歷史化」(historification)這個概念並不陌生,在狹小的老穀倉裡,耳邊響起80年代的香港懷舊歌曲,演員時而說著聽不懂的廣東話,對於台灣觀眾而言,無疑是種另類的「陌生化」效果,然而,撕開粵式風情的包裝紙後,演出潛藏的是一股返璞歸真的嚮往。

導演譚孔文於演後座談分享在閱讀四個譯本後,他抓住了一個幾乎被忽略的橋段,也就是第三幕裡,勇氣媽媽的小兒子要把錢箱藏進田鼠洞前,明明事出緊急,小兒子卻還注意到當時天氣的變化,這段描寫讓他印象相當深刻。因此我們看到伴隨著鄧麗君柔媚歌聲的一幕,《小城故事》旋律奏起,演員們插起了秧,在戰火紛亂中,那一刻顯得異常突兀卻又令人感到靜謐心安。

演出中,我望向四周一串串由貝殼製成的珠簾,中間區隔出的表演區混雜著演員們的激情,牆上貼著數則標語,其中一則寫道:「人們想:由上帝擺佈吧,倒不如順其自然。」而演出的最後,逐一死去的三個小孩一齊躺在沙灘上,將身體還諸天地,這就是最真切的順其自然吧!我突然想起香港作家董啟章一部描寫自然史的小說《物種源始・貝貝重生之學習年代》,書中有個以極端行動了結自己性命,藉此對社會提出控訴的角色──阿角,那是種帶有安那其式理想,渴望投身自然懷抱的決絕,因此死亡在這裡並非憐憫,而是激起我們重新看待自然與人關係的一種方法。

整個演出從啞女的視角出發,懷抱嬰孩的小女兒是天真無邪的,貝殼串成的簾幕對勇氣媽媽來說是貴重的錢財,卻也是對海灘的聯想。簡單的板凳散落在地,有時也轉換成受傷的士兵、招財貓化身為妓女,而烏克麗麗則變成了菸斗,隨伺在旁的音樂則恰如其分地點出人物的情感狀態,正如導演所說,他用感情(Sentimental)來形塑此部經典,無疑地,這是一個多愁善感的演出。

這個時代讀布萊希特,不能單在意識形態上大做文章,也不需要刻意使用「間離效果」(verfremdungseffekt),現代觀眾自然就會反思劇本中所影射的社會意涵,重要的是重新審視整個人類文明與自然的關係。浪人劇場即將在十月關渡藝術節上演的《心林》(Nature),改編自董啟章的《安卓珍尼》,或許在探討文明與野蠻的命題上會有更深一層的想像。

《無聲吶喊-沙灘上的勇氣媽媽與她的孩子們》

演出|香港浪人劇場
時間|2016/06/03 19:30
地點|大稻埕稻舍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