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身與影像的性對話《牡丹》
8月
04
2016
牡丹(張可揚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16次瀏覽
汪俊彥(2016年度駐站評論人)

由北藝大新媒體藝術研究所與舞蹈研究所學生為班底製作的《牡丹》,演出空間選擇台北市北投區文林北路路邊的一棟老公寓。走上早期臺灣密集街市常見窄長上樓的樓梯空間,不必透過一樓穿針引線,讓二樓以上也可成為店鋪。昏黃的燈光引領觀眾進入此次作為社會實踐之劇場空間的探索與交易。三樓靠路邊的臥房擺了一張雙人沙發床,白色的絲質帳幕、牆上張貼身體異議的海報、照片、電風扇的聲音,梳妝鏡台、熱水瓶、煙灰缸與衣架,天花板如藤蔓雜生的個性燈飾,暗示這裡與傳統紅燈區純交易空間的差異。這裡的空間如果維繫生存,應該同時也經營某種品味的生活。

演出從演員張可揚進入房間開始,約略分成兩段分屬不同狀態穿插又延續的表演。第一段張可揚以寫實的身體,慣性式的日常狀態,白衣黑褲、躺床、抽菸;背景聲音轉變,寫實的身體與虛擬對象親吻、磨蹭、愛撫,張可揚變換多次做愛姿勢,上下、床簷、貼牆,應是一場盡興的演出。音樂停,身體從一次完整的性愛表演醒來,張可揚繼續抽著煙灰缸裡未熄的煙,回到日常身體。在略顯侷促的臥房中,張可揚從容自若地攬鏡自照,以伏地挺身鍛鍊肌肉,補充水份、上髮雕、梳頭;再簡單布置房間,迎接客人進入這個生活的空間。接下來表演如縮時記錄般重複又加速每一次迎接客人、親吻、做愛、數錢的公式,直到以錢貼上青春的肌肉。相較於隨後兩段非寫實身體表演性的成熟運用,這一部份模仿身體的寫實性顯得不夠完整。與虛擬對象的做愛、數錢等動作,雖然以機械式的規律重複、以頭、頸、軀體、膝等關節切劃動作區塊,但細節的不確實反顯得彆扭而有些刻意。如果這是場慣習的日常作息,不夠放鬆的身體反而洩露了勉強寫實的痕跡。

第二段張可揚逐漸褪下寫實角色,而更是作為劇場表演者。前半段他直接面對觀眾、有時還跨越地上的螢光燈線,以綠色螢光劑塗抹身體、作畫,似乎讓第一段有溫度與彈性的肉體褪出,而叫喚另一個形而上身體的現身。這個身體時而挫折、時而痛苦,扭曲與強迫的動作不由自主的擺動,直至爬躺在床上背對觀眾曲伏著,半裸露出寫實的肉體。這一幕暫停,張可揚的裸背雕出無暇的脊椎,像極了張照堂1962年攝於新竹五指山的男人背影,彷彿立即在當代無信念可依皈的臺灣,拉回現代主義中至少對人的狀態仍在不斷探索的堅持。這道堅持拉出了接下來後半段的新媒體技術與肉身結合的精彩高度。一道道綠色的螢光藤蔓纏上張可揚的背脊,說是綑綁,更像是化為一體,在荊棘中找到肉體生長的姿態。接下來一段以上半身以舞蹈基本動作編出的獨舞,以腰部為中心的上半身動作,如投射出的藤蔓般持續開展,這身體表現出與第一段截然不同的完整性,展現現代舞蹈以心理狀態作為前提的熟練與自信;或也可以說,這種舞蹈的身體是當代現代舞舞者與觀眾較為熟悉的關係。

綠色藤蔓與後來開出紫色牡丹的動態投影,適切地找到與張可揚的肉體共舞的路徑;同時主動因而自然的蔓生路徑還帶出了外於現實的形而上觀看位置。讓全齣以舞蹈×聲音×影像的三十分鐘演出, 創造出多層次的空間:實體空間、心理空間、形上空間、舞者身體面對觀眾表演時創造出來的對話空間等,並沒有落俗地成為炫技或單純輔佐的配角。

導演調度與處理性、性/別、性意識、性工作、性自主等議題的能力頗為成功。演出不再是傳統性交易的負面與刻板再現,至少是建立在某種自主下的性工作。尤其在張可揚以身體照鏡一景,觀眾看不見鏡子裡雙重的絕美,這樣的處理一方面誘惑了觀眾看的慾望,但另一方面卻堅持了由角色與演員主導的心理狀態,節制不過度地以性主導敘事,更不使觀眾過於耽溺在張可揚的加倍豐腴的肉體視覺。在看似不與保守性價值正面的衝突下,卻能以多種身體空間鋪敘出不同位置的思辨可能,因而帶出性工作身體的政治與倫理性,亦是當今對性、性/別議題的一次誠懇嘗試。

《牡丹》

演出|張可揚、可揚與他的快樂夥伴
時間|2016/07/30 19:30
地點|Reused再造藝文聲響實驗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現階段只為了展現(或練習)而存在的投影技術,同樣漂浮。但追求更加精準或極盡炫人耳目之能事並非關鍵,若不加思索地走極端就成了炫技,舞蹈,在此也就只能暫居左右不是的尷尬角色,兩者之間,既沒有主導者,也尚未同行。 (黃佩蔚)
8月
09
2016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