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浮著影像的身體《牡丹》
8月
09
2016
牡丹(吳承瑾 攝)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19次瀏覽
黃佩蔚(特約評論人)

老舊公寓裡,沿著窄小的磨石子樓梯到四樓,經過裸露未修的磁磚牆面,打開不怎麼穩固,像是二手撿來的喇叭鎖門,翻開廉價白色薄紗布簾,再穿過斜放的白色雙人床,旁邊是白色矮木桌,置著昏黃色、綴著舊布邊的老式檯燈,散落幾個啤酒罐,牆上釘貼著老舊照片、衣架、海報,壁掛風扇,另一片牆邊,舊木書桌上,放著方形木框鏡,滿桌脂粉,兩邊搭著舞台妝燈泡,那是牡丹的房間。房間的對面,幾張不同樣式的舊椅子,席地而坐的磨石子地板,背後倚著一牆以舊窗框釘成的隔間。房間不大人不多,微弱的空調勉強過得去,風扇開到轟轟作響。唯一突兀的,是天花板上,吊掛著的led線燈,纏繞,未成姿態。

暗燈之後,他/她開門走了進來,像是征戰而歸,放下鑰匙、手機/散下長髮、脫下高跟靴,大躺在床上暫歇。一會起身,從手機裡按下音樂鍵,眼神裡透露了另一個存在,他/她撫摸著空氣裡的臉頰,輕柔,他/她們做了一場美好的愛,喘息之後,突如其來的轉折,性成為工作,開門關門,坐下撫摸、呻吟抽插,機械、重複、加速、失速,直到抽搐變形。他/她奮力跑回梳妝台前,用螢光色的顏料,在身上寫下價碼,伸向觀眾,徵買家,求救贖。他/她被壓制回床上,從床底延伸而上的螢光枝條,攀延而上,綑縛其身,不斷變換的光電幻象中,肢體與聲響同時高張,看似枝枒蜿蜒,又似掙扎盤繞,人形被白色布簾逐漸染上的牡丹花色所消融,直到音影人身同時消失在黑暗之中,他/她開門,走了出去。

尚在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就讀的年輕編舞者張可揚,將選修藝術跨域研究所「舞蹈與科技」期中作業,以性工作者為議題的八分鐘呈現,延展成三十分鐘片段,正式演出。光是Reused再造_藝文聲響實驗室原有的廢棄空間感,隱喻著性工作者的被社會邊緣化,已是渾然天成的再現場域,加上生活感強烈的肢體調度,現實與魔幻交錯,《牡丹》就編創概念而言,是值得玩味的小品習作。然而,不算意外的,也同時(或說再次)暴露了科技與舞蹈兩者之間,顯而易見的待解困局。

張可揚與宋偉杰各呈現不同版本,分場次演出,陽剛與陰柔之間,企圖暗示性工作者的多元面貌,可惜缺乏了對角色更立體的詮釋,連動稀薄了對議題更深刻的感知。社會底層裡,牡丹花下的揉雜,只能漂浮在表面,而顯單薄,現階段只為了展現(或練習)而存在的投影技術,同樣漂浮。但追求更加精準或極盡炫人耳目之能事並非關鍵,若不加思索地走極端就成了炫技,舞蹈,在此也就只能暫居左右不是的尷尬角色,兩者之間,既沒有主導者,也尚未同行。摸索曖昧、扞格不入的狀態,像是根本不需要在一起的兩個人,被硬是做了媒,推進了洞房,說是感情以後再培養,過了花燭夜再說。《牡丹》裡,不見張可揚以往,以身體語言為器,在社會議題上的破格穿刺,反而被鎖在為科技而科技的胡同裡,施展不開。然而,這可能不只是《牡丹》,而是(年輕)藝術創作者面對所謂「新媒體」、「跨領域」的初期,無法迴避或無所意識的狀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為之。

舞蹈與科技、藝術與科技,乃至於各式跨領域創作,至少在現階段的台灣當代藝術養成的課堂上,都是一個純粹練習用的假議題,然而,缺乏哲學性思考、不見文化脈絡的教育思維裡,跳過為何而為的本質性提問,直接進入如何而為的機械/技術性操作,才是更關鍵的盲點之處,久而久之,就成了知道要這樣,但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的群體意識症候群,若非只要有投影機就自稱新媒體,就是非炫技無以成事。以一個課堂作業《牡丹》見之,這終究不該是究竟要先把舞蹈編好,再讓科技加入,或是等程式編寫好後,再請舞者跳舞的話語權選擇題,更不是如何追求技術再超越的挑戰賽,微妙的是,「為什麼要這麼做」恐怕不只是線上編創者不見得能有所回應,就是教學者也可能要為之語塞的提問。作為階段性嘗試的《牡丹》,既然尚在習練,也就尚未走到這步死棋,前者已矣,後者可追,如果能對此課題有所意識而不盲進盲從,或許尚有可為。

《牡丹》

演出|張可揚、可揚與他的快樂夥伴
時間|2016/07/30 14:30 及16:00
地點|Reused再造藝文聲響實驗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道道綠色的螢光藤蔓纏上張可揚的背脊,說是綑綁,更像是化為一體,在荊棘中找到肉體生長的姿態。以上半身以舞蹈基本動作編出的獨舞,如投射出的藤蔓般持續開展,這種舞蹈的身體是當代現代舞舞者與觀眾較為熟悉的關係。(汪俊彥)
8月
04
2016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
透過這種多重交織的敘事疊合,賴有豐試圖以自身的創作不僅只是回應土地給予自己的創作發想,更蘊含著帶領觀者進一步去探索更多關於這片島嶼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其所面對的議題以及當地的人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
6月
16
2025
相較於傳統以旋轉、跳躍等作為芭蕾舞劇的高潮劇情橋段,阿喀郎.汗的編舞創意像是將舞者推入萬丈深淵,更考驗著舞者的舞蹈硬底與增進其芭蕾舞者其他少使用的肌肉核心的生成
6月
12
2025
從改編的手法來看,如果說《閉俗Pí-Sú》是屬於海棉吸水式的放大版,《搏筊》則大致保留原作的內容、並在作品的前後增加段落,屬於加載型的擴充版。
6月
06
2025
舞動的身體與河水的影像交疊形塑為流動地景,是一幕幕內心情感的獨白,又像是一場儀式性的淨化歷程,形成多變的符號意象,將觀眾帶入一場關於失語、記憶與存在的經驗世界。
6月
04
2025
為何最深刻的顛覆仍由男性完成?女性是否仍被期待回歸那個柔弱而寬容的敘事角色?浪漫的芭蕾舞意象。形式的當代,是否尚未真正撼動情感結構與角色邏輯的深層秩序?
5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