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願成就,歌以詠志《風從何處來》
10月
07
2016
風從何處來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817次瀏覽
陳涵茵(社會人士)

劇團自言本作是「歌仔戲回歸戲曲虛擬寫意特質」,可謂是對全劇最適切之注釋。風從何處來?惟心動而已。觀戲體驗亦復如是。

本作演繹的是禪宗公案,談的是禪門哲理,原屬不易,若處理不善,恐陷入說教乃至宣教之僵局。編劇陳健星卻獨具慧心,以戲中戲的手法包裝,虛構戲班人情糾葛,仿擬惠能與神秀之傳奇故事,以「入世」的情節避開前述可能之問題,將抽象義理平實化、生活化,亦反過來印證,惠能與神秀之案例本非特異,而是每個人在日常之中都會遭遇、都應面對的人生課題。

在唐美雲之前的作品《春櫻小姑──回憶的迷宮》中,陳健星已展現過這種巧妙的手法。欲言婆媳與家庭,竟能思及以柴郡主與穆桂英這對戲曲故事知名婆媳作象徵,以夢境幻化方式呈現,毋須叨言,熟習古冊戲之觀眾即能心領神會並且會心一笑,堪稱神來之筆。當時的夢境表現,亦可視為一種戲中戲,這回實際採取戲中戲模式,亦可說是當初巧技的再延伸。

孿生的兩線共構,交錯出現,合組成一個具備線性脈絡的完整故事,同時又因其密切交織、不斷轉換,而產生一種意識流的虛幻感,惠能與神秀的故事彷彿預言、彷彿宿命、彷彿前世,在今生的角色扮演中作為閃現的記憶片段,於是原本困於局內的終於拉開一個客觀距離閱讀自己,於是累劫恩怨終得於此際放下解脫。因此這雙生並進的兩線故事不只是為「便於說法」的權宜,而是為了自觀自照而必當出現的對鏡寫真。

這種彷彿看見前世因果的恍惚感不僅在戲內,更要滲透於戲外,從戲中戲裡層層穿透次元直抵我們所身處的這個世界。觀舞臺上唐美雲扮演的或者是戲中戲內的神秀,或者是戲中戲外的朱鳳笙,卻於同時看見《燕歌行》的曹丕,看見《仁者無仇》的長生王子,看見《梨園天神──桂郎君》的桂無明,其過往所扮演的相似身影宛若靈魂被召喚般前來與現世重疊。演員本就會自然發展出個人獨特戲路,冷峻風的角色原屬唐美雲所擅長,在此所見卻不單單是角色氣質之類比,而是唐美雲一路以來創作的終極關懷之總結──本來無一物,心無罣礙即無有恐怖。

就以前述三戲為例,主題各自不同,編劇亦非單一,發展路徑卻不約而同:衝突,掙扎,看破。對照本作,曹丕與曹植不亦是神秀與惠能的又一世版本嗎?放下仇恨的長生王子與放手成全的桂無明,不也近似朱鳳笙師兄弟的一笑泯恩仇?宛若唐美雲不停透過作品向自己追問人生實相,其所信奉的生命哲理變形為各種姿態隱身於各部作品所造之境裡,至此揭露真身,一口氣宣告過往種種幻境皆是虛妄,戲中戲於此又成為「人生如戲」義理之明示手段。

編導手法之聰明尚不止於此,一如《春櫻小姑──回憶的迷宮》,有意識的加入的幽默元素是全劇重要潤滑,而在本作中,這些詼諧橋段又與戲中戲之發展密不可分,比如劇中人笑料百出的排戲過程、天馬行空的題材討論,在演員刻意的逗趣呈現下,形塑出一種虛擬的丑角(有言歌仔戲演出不可無丑之調劑,本作可說是將丑由實體的演員擔綱化作無形的風趣表現,亦可說人人皆可為丑),不僅增加戲劇之可看,在另一方面,又是舉重若輕的呈現戲班甘苦,此層寓意,獨立於主旨的哲思之外,再添本作另一深度。

另一可讚的是同樣於《春櫻小姑──回憶的迷宮》表現不俗的編腔陳歆翰,使得音樂方面的表現不遜文本而相得益彰。整體而言,此次的曲調安排恰似文本所探討的議題,平實而細膩,不蓄意弄巧出奇,而自有恰如其分的雅致深蘊,比如潦倒女演員以【相思引】悲歌淒涼,幾乎是預料中的曲調,卻恰恰是適得其所;而在穩妥的曲調之間,又出奇不意的穿插極為特殊的設計,所產生的驚豔感更覺強烈,比如惠能的「菩提本無樹」偈語,搭配【吟詩調】、【煙花嘆】之類的曲調都應屬適切吧,實際卻是出人意表的大膽改編【相逢怨】。正如《春櫻小姑──回憶的迷宮》運用【小舟月影】一般,兩者都是葉青電視歌仔戲慣用、而於今日舞臺演出罕見的曲調,而於《春櫻小姑──回憶的迷宮》裡,使用的情境尚符合【小舟月影】這一調名,且於旋律上未作異動;此次更為絕妙的,正在於唱詞是「本來無一物」的清淨意涵,竟能聯想到多半用於表現世俗「愛憎會」的此一曲調,加以重新編排,全新型態的曲調於焉產生,堪稱是舊調新用的傑出案例。

在文本與音樂以外,正式開演前的布幕設計大片留白,只於右側書寫「風從何處來」五字,唯一的光源由幕內穿透文字灑落,深富禪意;戲將上演時於其上投影各種演員作戲身影,並一一打出創作名單,一時有種觀看電視歌仔戲片頭的幻覺。歌仔戲的前世今生、眾多媒介各種型態,卻在這看似尋常之處(已非特殊的投影手法、並非正劇的序曲)不期而遇相互繫聯,有意無意中,扣緊了劇中試圖傳達的歌仔戲生命史。反倒是在演出中,神秀、惠能寫偈之時,投影並非一字一字顯現以仿擬書寫過程,而是直接全句打出,文字由右而左成形,當下產生之隔閡甚大,乃至有被從虛幻時空中強制拔離、頓失所依之感。

這一年內唐美雲劇團產量甚豐,誠非易事,作品固有其優缺成敗,豐沛創作動能本身則必為成長之關鍵。欣見其此次創作承先啟後,自我統整、自我超越,編劇、編腔人才之嶄露頭角,之於整體歌仔戲發展而言,亦是幸甚至哉。

《風從何處來》

演出|唐美雲歌仔戲團
時間|2016/09/11 14:3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