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水生牡丹《吟唱東方最美詠嘆調》
10月
21
2016
吟唱東方最美詠嘆調(台中國家歌劇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63次瀏覽
彭子芸(藝術行政)

歌劇院利用連通戶外劇場的小劇場,策劃「黑月演唱會」,邀請胡德夫、廖瓊枝與黃連煜在兩個劇場間的舞台「開唱」,三位藝術家有各自的專業領域,共同點是都是發自生命吟唱的歌謠,是日演唱者為最資深的歌劇仔戲國寶大師,臺灣第一苦旦廖瓊枝。

演出從熱鬧的〈花燈上元〉開始,演員穿梭於戶外劇場的「野台」與小劇場的「內台」之間,似乎有意向歷史致意。第二曲馬上由今晚的主角廖瓊枝出場,在演員的掩護之下她以小旦的小碎步出場,著時裝演唱哭調〈哭五更〉,全場觀眾立即鼓掌歡呼,現場所有人無不被廖瓊枝的氣度所懾服。但也為了要同時照顧劇場內外的觀眾,演員走步忙碌,每唱一句換一個方向,不減演出的完整性,反而可以難得的從背面觀察演員的身段,但若戶外也能有節目單歌詞、或有投影字幕可看歌詞,將可更了解演出內容。

一曲唱畢,戶外劇場與小劇場中間的隔門,緩緩關起,兩側的樂隊也緩緩往內移動,在舞台後方連成一條,並用木製柵欄隔起,同時大型投影幕緩緩降下在舞台上方,隨著演出播放影像,完成了兩種舞台形式的轉換。

接下來每一曲,廖瓊枝都會先介紹歌曲選自於哪個故事、應如何欣賞,不僅讓觀眾更易切入演出,也讓現場氣氛更加親切融洽。其中選自山伯英台的〈遊西湖〉一曲,將祝英台的角色性格表述的十分大膽,為了要向山伯暗示自己是女兒身,不僅多次以歷史中的鴛鴦人物自相比擬,居然「獻弓蓮」(弓蓮指三寸金蓮鞋)、「露肚兜」,最終因為山伯不解風情而「見笑轉生氣」的直接告白。歌仔戲原初就是常民的生活娛樂,本就會為添加笑果與趣味性。此段以現代女子的主動示愛推翻大眾對於傳統故事中女人的保守刻板印象,不僅討好觀眾,亦能在節目結構中平衡哭調的悲苦。

廖瓊枝雖年事已高,但身段、走步、唱腔仍不馬虎,本節目儘管是音樂會形式,但她已經身聲一體,一眼神、一轉身,都是自然而然、銘刻在身。其中〈冥路〉一段,扮為桂英幽魂的廖瓊枝,腳踩碎步,身軀挺直、快速無聲如滑行般移動時,真彷若「飄」著過去;英台〈哭墓〉一曲,她忘情下跪,那一跪,在場觀眾不知碎了多少心。

除身段外,廖瓊枝嗓音清亮有力,歌仔戲採用本嗓唱歌,不如京戲以假嗓出聲,因此更加飽和而俐落。在著名的哭調如〈哭墓〉與〈冥路〉,音韻揪心,彷若內含千年古怨,再見她秀眉緊皺、臉頰上方與下巴微微抽搐,非泣不成聲,而是壓抑著、隱忍著哭泣,更叫人於心不忍。到了安可曲山伯英台遊花園的折子戲片段,此曲熱鬧、朗朗上口,沒了哭調的悲泣,更添歡喜情意與女子嬌羞的氣息。有悲有喜的節目安排,讓所有觀眾一飽耳福。

〈冥路〉唱畢,廖瓊枝在藝生的簇擁下登台謝幕,所有觀眾更起立鼓掌,久久不絕耳,現場所有人懾服於廖瓊枝終其一身投入歌仔戲推廣、以身作則的氣度,她始終謙遜、優雅卻充滿韌性的生命,是臺灣土地最珍貴的牡丹,這才是撼動現場所有觀眾、無價的核心。

培育觀眾不需言語、毋須斥責,只需親臨最好的演出,這晚的節目,無非由廖瓊枝做了最佳的薪傳示範。

《吟唱東方最美詠嘆調》

演出|財團法人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
時間|2016/10/14 19: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戶外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足以讓眼淚不自覺流下的感動,可能不在於唱詞也非劇情內容,而是廖瓊枝駕馭哭腔的演唱功力,將情緒安放到聲音之中,去推動身為人的共有情感。每一次的「哭」,都有不同的音質變化,層層疊出濃厚情感。(吳岳霖)
10月
19
2016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