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舞作名為《我叫......Eric》,旨在闡述林詳宸以學習鋼管舞做為進路(approach),認識自己,進而與各個階段的自己對話的過程。導演陳侑汝體認鋼管舞在練習時須透過不斷地重複以精進技巧而達極致,這種重複與疼痛就類似蘇珊‧桑格塔〈迷人的法西斯〉提到的狀態,皮肉受創可以達到性靈昇華。(陳祈知)
7月
01
2020
她拋出來的是關於人性命運的大哉問,科技似乎唱起的是人類命運的輓歌,無所休止的創新追逐似乎終究帶來生存的「能趨疲」‭(‬entropy‭)‬。科技爆炸,但是人的生存動能卻愈顯疲乏,如同芭芭拉手中垂軟的生命之管,我們活成了無力厭世的一代。(許仁豪)
3月
08
2018
馬蒂耶維奇和奇科不僅僅只是嘲諷或反應網路文化的網紅現象而已,藝術家在創作中轉化了這種嘲諷,而進一步提出對未來想像的可能:假若我們可以以身體物理性質來無線控制科技,日常生活有何新可能?(張懿文)
3月
06
2018
利用簡單明瞭的爬蟲類以及鳥禽類動作,再轉化成人,呈現出人的出生過程、人與人之間的生存競爭以及人性的醜陋,讓觀眾反思,當陷入在同一個深淵裡,每個人都是想努力地往上爬的那個人。(白心彤)
12月
27
2017
演員變身成劇偶的操作者,垃圾袋變身成大魚、小魚,垃圾袋是輕盈的、無負擔的,像魚一般遊蕩在海中,其實那正是最大的負擔、無法消除的汙染。(張敏秀)
12月
05
2017
將鼓堆疊到舞臺左方,作為技藝的工具成為了背景,在《禁區》中,我們聽到故事,看到故事的素材,卻少了九天本身作為民俗技藝團與劇場的連結。(羅倩)
6月
20
2017
紀錄追求真實,劇場則是容易隱藏真實。當走位、台詞逐漸被團員們適應時,原本「述說」增添諸多流暢度及舞台技巧,敘述者/演員的界線便難以劃分。(劉祐誠)
6月
20
2017
觀眾在開放詮釋的空間中自行決定想法再製氛圍,發現物質的戲劇性。郭貝爾並非以此物性取代人性,或反對人在劇場的存在,而是「以缺席讓人在場」,「人」重新檢視與物的關聯。(陳元棠)
10月
21
2016
現場所有人懾服於廖瓊枝終其一身投入歌仔戲推廣、以身作則的氣度,她始終謙遜、優雅卻充滿韌性的生命,這才是撼動現場所有觀眾、無價的核心。(彭子芸)
10月
21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