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妓何以傳奇《柳如是傳奇》
11月
24
2016
柳如是傳奇(李靜芳歌仔戲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85次瀏覽
陳韻妃(社會人士)

李靜芳歌仔戲團2016年新作《柳如是傳奇》,以明末「秦淮八艷」其一的柳如是為主角,著重她一生中兩段情史──陳子龍、錢謙益的故事。凡青樓女子題材,無不編寫其色藝和曲折身世,如本劇盛讚柳氏的才貌當居花魁,並以主題曲【柳如是傳奇】暗示她薄命風塵背景與對一心人/真情的渴求,實言而論,僅僅如此並不構成傳奇,涉及幾個問題:柳之「名」妓由來?又在「秦淮八艷」中有何特殊?

其實色、藝、情是歡場群芳的「必備條件」,由此下手,終歸老生常談。真正能凸顯人物特殊處在於「識見」,即人的涵養見解,內察己身,外擴政史社會,這在劇中約略可察者有:柳如是更改姓名、離開意圖對她不軌的周道登府、喜扮男裝之舉措,前兩項是宣告人身權利回到自我,後一項是意欲摒棄青樓身份的潛意識心理,惜以上情節均輕描淡寫帶過,欠缺深入挖掘,看似聊備一格而已。再來,明末葉兵革倥傯,如是應對時局的態度和其夫錢謙益大不相同,死或降之辯正是女子視野相對士人的最好時機,但導演處理得像過場,邊配鑼鼓緊敲吹打下,柳、錢匆匆兩三言交談即道出個人選擇,太過輕縱重點情節。如果不將識見作為柳之特色,整齣戲充其量就是分上下場的《她和她生命中的男人們》(此借綠光劇團同齣劇名,用意大相逕庭)單元劇(其中陳子龍一線還甚具頭尾,相形下柳如是反為點綴),重視情愛勝過生命自主權,不斷尋求「依附」的可能,名妓被塑造得像普通人,連帶名妓間的差異,只剩身邊男子不同罷了。

若撇開劇情中柳如是弱化、附著性強、缺少自主的形象,單就演唱來看,則角色能量藏在聲音裡。

劇團團長李靜芳習小旦,曾任明珠女子歌劇團當家旦角,後自立門戶,從事教學、演出和推廣等工作,在歌仔戲界向來以小生挑班的慣例中,顯得十分特別。2010年初創時先發行歌仔戲唱唸專輯,目前已累積三張之數,直至2015年才推出戲劇作品《鴛鴦情》,說明一件事:小生挑班,乃是歌仔戲劇種特點──坤生扮相俊美、利於引發女性觀眾情感投射──所致的市場考量,那麼小旦當頭牌所能憑恃便不只色相,得注重唱腔與腹內的表演實力。

一人當團必得外聘演員與之合作,演才子佳人戲尤其少不了小生,這戲主、配生角有王蘭花、何佩芸和戴子皓【1】,各具文武、老生背景,眾「生」與女主角都有所發揮,而非一枝獨秀,展現邀演者十分誠意。

本戲的人物、時代背景均有歷史根據,屬於古冊戲,而「四句聯是古冊戲語言的基石」【2】,透過唸白推進劇情和氣氛,戲裡的確有不少四句聯,可音樂設計者或擔心純粹地唸乾之無味,故配上背景音樂,卻減損語音單純的美感。演唱上選了傳統四大調和許多變調,部分變調還覆唱,首首串連下來,舞臺遂無時不充滿樂音,雖然悅耳難免聽覺疲勞。格外要說李靜芳,嗓音寬厚具辨識度,詮釋傳統曲調深刻有韻,在柳如是面對身體或情感的困厄情境,用【七字轉雜唸】、【都馬搖板】或【都馬調】、【七字調】顯示峻拒、「再喜歡也可以不要」等意志,無論板式如何,字字均清晰有力,聲塑出人物決烈氣勢與力量,比起劇本,性格益加鮮明。其能唱出堅毅情感、不屈勇氣,是以演繹人生巨大起伏如之前的《六月雪》、《帝女花.長平恨》較風花雪月的生旦戲能發揮長才,期待劇團將完整《帝女花》搬演上臺,有機會成為團的經典劇目。

李靜芳創團時首先發行音樂專輯代替大戲,除是待內部經營緩慢就緒、不急於大規模發展的立意,還實踐梨園行話「一聲蔭九才,無聲甭免來」,回歸唱唸自信、基本功紮實等傳統要求,故聲音適足作為當家者和劇團的標誌。

註釋

1、尚有個隱形生角,飾演柳如是婢女荷花的倪凡倫,本行主修小生,這次反串小旦。

2、參見劉南芳的說法〈《尋找浪子燕青》07「四句聯」是「古冊戲」的基石〉: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5%8F%B0%E7%81%A3%E6%AD%8C%E4%BB%94%E6%88%B2%E7%8F%AD%E5%8A%87%E5%9C%98/%E5%B0%8B%E6%89%BE%E6%B5%AA%E5%AD%90%E7%87%95%E9%9D%9207%E5%9B%9B%E5%8F%A5%E8%81%AF%E6%98%AF%E5%8F%A4%E5%86%8A%E6%88%B2%E7%9A%84%E5%9F%BA%E7%9F%B3/1223564694374062,查詢日期:2016年11月19日。

《柳如是傳奇》

演出|李靜芳歌仔戲團
時間|2016/10/23 14: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