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與男色之美《西遊記—盤絲洞》
2月
08
2017
西遊記—盤絲洞(一心戲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25次瀏覽
陳韻妃(社會人士)

小說《西遊記》講述唐三藏為首的西行取經四眾,歷時十四年和九九八十一難,最後功德圓滿的故事,從宗教或神話領域解讀它無不可,然探究取經歷程的深層意義,實隱喻對人心性、意志和信念之考驗,不僅如此,書中由神魔妖怪組成的主要世界所表現出的性情、行事和關係,也有「擬人」影跡,並且不失動物野趣,所以人的因素無所不在。另外,若拆散百來章回各劫難成獨立情節,會發現其中不斷重覆著「遇難─受挫(多是唐僧被縛)─求救-克服」線軸,這極像電玩遊戲「打怪/破關」模式,在單一劫難中,前述人之歷險的意義不容易彰顯,反而妖怪才是主角,如同電玩的各色妖物造型與內在無不求炫麗奪目、屬性鮮明、技能強大,方突顯其為異類,故討論單篇成戲宜就妖之本色下手,好切中重點。

一心戲劇團本次作品與上海京劇團《盤絲洞》相當類似,上京版除了京劇,還添加雜耍、魔術、特效等諸多形式,以求噱頭和感官刺激,充分展現豐富奇巧海派特色。一心根據自身條件和歌仔戲審美慣例,將該版重覆的求愛場次、神妖鬥法與戲曲外的形式加以刪減,修編成更緊湊的節奏。

所謂妖,乃相對於人之非我族類,如動物、昆蟲屬相,戲裡有猴、豬、雞和蜘蛛領軍的一干民俗五毒怪。敘事上是昆蟲、動物化幻成人形而學舌,舞臺表演則是演員模仿動物生態,《西遊記》孫悟空猴頭搔腦,豬八戒肥耳大肚和豬叫聲等固定演法外,本戲主妖盤絲大仙為孫詩珮反串,其如是演繹:在幕後用尖銳高亢近於恐怖笑聲,加上施放乾冰,營造先聲奪人的妖氣氛圍;現身後,兩手張一上一下斜開姿勢,手掌作勾爪狀,擬象蜘蛛蓄勢捕捉獵物時張網和勾刺態勢;遇打鬥場面,便耍隨身武器──彩帶意為蛛絲纏繞黏結敵手,以及全身的黑底燦金滾紅邊戲服,整體傳達出危險致命氣息。

前文所述為妖的外在形象表演,但妖不只物類殊異於人的皮相意義,進一步推衍應該是能使變幻之術,以致真假界線混淆,此見於女兒國國王(蜘蛛精化身)向唐僧示愛和蜘蛛精求歡於三藏(孫悟空化身)兩場,前者是妖透過法術遮掩真身企圖遂欲,場面還是人模人樣的小生小旦談情,後者卻像取經隊伍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臺上頓成猴精調戲蜘蛛精,孫悟空變身後在假正經與本性來回跳躍、趣味橫生,引逗得觀眾樂不可支。其次雙小生對手戲的強烈效果,顯示男色魅力十足,既使戲裡妖怪對容色耽戀再三、不忍殘害,也滿足現實觀者的視覺要求,說穿了不也是種幻相?迷惑眾生的美麗男色,亦要讚予妖孽之流罷。

《西遊記》奇思妙想故事、活潑潑神魔群相,實在是戲曲搬演的好題材,尤其美色劫難章節,很適合注重生旦情愛傳統的歌仔戲來詮釋,加上劇種特有庶民性質,如本戲金雞大神出場前,由豬八戒扮演咕咕雞造成期待心理回蕩、驚奇「笑果」和時事玩笑,京劇便不太可能如此,有情節、笑料再搭配熱鬧對打,已具備好看條件。

劇團在農曆年前演出此戲,應是劇情的妖怪與2016-2017生肖年相符,取「送猴迎雞」吉利意味,謝幕時演員們合唱賀歲歌曲向觀眾拜早年,可得應景之證。一心和西遊故事相關作品尚有多年前的《孫悟空招親》,倘再多整編幾齣湊個數,「悟空戲」當益發揮劇團的武戲特色,又為招牌戲路之一。

《西遊記—盤絲洞》

演出|一心戲劇團
時間|2017/1/15 14: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演員而言,現今二十週年的巡演仍舊為沈豐英和俞玖林,或許與當年所追求青春氣息的意義已然不同,但藝術的沈澱與累積,也讓崑曲藝術能真正落實。上本戲對沈豐英而言相當吃重,幾乎為杜麗娘的情感戲,前幾折的唱念時⋯⋯
4月
12
2024
青春版《牡丹亭》刪修版的三本27齣,在20年來的不斷演繹之下,儼然成為當代崑曲作品的經典代表。一方面它有別於原著的質樸鋪陳,其加入現代美學的藝術概念,包含舞台設計展現輕巧變化,投影背景增加環境轉化,華美服飾提升視覺美感,舞隊互動帶來畫面豐富⋯⋯
4月
12
2024
然而,該劇在故事的拼接敘事呈現得有些破碎、角色的情緒刻畫有些扁平,沒有足夠的時間,展現整體故事表現的豐富程度。《1624》試圖再現歷史故事,並用不同族群進行故事發展,值得肯定,但本文希望針對歷史時間與觀點拼接、表演形式的拼接、與巨大美感的運用方面,進一步的提出以下的思考。
4月
08
2024
兩人初見在彩傘人群迎城隍,而江海的反擊/重生在假扮鬼魅還魂向白少威討報;戲裡以民俗儀式意象接地,戲外特邀霞海城隍廟主神城隍老爺及城隍夫人賞戲,戲裡戲外兩者巧妙呼應下,與大稻埕形成更強烈的地景連結。
4月
04
2024
反觀《借名》,抒情由內心情境的顯影表現,確實凸顯劇中人物行動的心理狀態,但密集情節讓這些設計難以察覺,更偏向填補場景過渡的接合劑。在唸白方面,使用大量四句聯提示角色身分背景資訊,末字押韻加強文字的聲調起伏自成音樂感。
4月
02
2024
這也更仰賴演員的表演與角色建構。三位主要演員王婕菱、陳昭婷與于浩威恰好表現出了三種表演方案——王婕菱可見戲曲表演的痕跡,又更靈活地挪用了自己的肢體與聲音特質,幾個耍帥的動作與神情可見她對人物的刻畫。陳昭婷是最趨近於歌仔戲的,特別是尾音、指尖這些細節都可以看到她相對拿捏在戲曲的表演系統裡。于浩威則明顯沒有戲曲身體,演唱方法趨近流行歌曲,也符合「國外返鄉青年」的人物設定。演員表演的細節,不只是劇場調度上給予了空間,更因他們的表演強化了空間的畫面感。
4月
01
2024
就其創作主題而論,《1624》貼近官方政治意識對臺灣國家發展的想像:以厚實的經濟實力競逐全球市場的海洋國家(「在開闊世界,留下我的行蹤,離開故鄉,去尋找黃金夢鄉」);就其演出形式而論,《1624》毫無保留地隨應社會風潮:堅定的本土姿態(以歌仔曲調唱出「阮是臺灣」的心聲),充滿商機的粉絲現象(種類繁多的周邊商品),網路世代的閱聽習性(我們都是Gameboy);就其創作意識而論,《1624》滿足了所有「政治正確」的標準:「原住民」(「臺灣土地是我們西拉雅的」),「女性」(女祭司尪姨、女海商印姐瓦定),和「轉型正義」(「翻轉受傷的皺褶,新的咱已經成形」)。綜合言之,演出團隊身後的官方文化機構,藉由這個充滿宣示性的唱詞,華麗的視覺意象,舞台明星和粉絲熱切互動的表演景觀/奇觀,整編臺灣主體的文化論述(「只要住在這片土地上,我們就是一家人」、「你我初見各言語,今日能通留文書」),化解社會內在矛盾(「每一道皺褶有歷史的傷,每一吋新生有熱情溫純,新的時代展開完整的自我,對所有受辱的生命,要有理解和包容」),進而確認所謂「本土政權」(「阮是臺灣,阮是臺灣」)的正當性。
3月
13
2024
「複數」於焉構成這場燈會大戲的策略,卻也成為某種必須,甚至是枷鎖——既是創作對1624年的解答,亦是問題。由於1624年本身帶有的複雜意義,也延伸出《1624》在製作背景裡必須承擔的複雜訴求,包含史觀建立、族群重思、國族定位等,表現在內層、甚至已滲透到外層的是:四百年後、身處2024年的我們嘗試以此為出發點重新面對自身的過程。《1624》在某種「有臺灣意義」的燈會大戲框架下,又以「臺灣與世界相遇的起點」為題,同時得肩負「臺灣與世界相遇的責任」,甚至是延續《見城》以來的榮光,步步從一面城牆(《見城》)、一座城市(《船愛》)到整個臺灣,最後只變成一部「不夠爽的爽片」——但,一部戲究竟得被賦予多少責任?
3月
11
2024
相較於《媽祖》演出帶來的在地饗宴,《1624》雖然故事以臺南為核心,卻可見以城市躍居國家定位的意圖。整體舞台架構以船帆為意象,帶出各國海上競逐的主題,醒目且特殊的舞台別開生面,然而舞台裝置過大也稀釋了演出的效果,即使坐在觀眾席前中段,仍無法看清台上演員的走位與身段,多數時候仍須透過螢幕來輔佐理解劇情,這或許也是此類大型戶外展演的問題所在,平視式的視角、太過遙遠的舞台,並不利於多數觀眾的觀賞。
3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