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在劇場中學習《拇指小英雄》
3月
25
2017
拇指小英雄(台北市文化基金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68次瀏覽
羅倩(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生)

《拇指小英雄》從2010年在台灣首演,今年跟著台南藝術節來到新營文化中心演藝廳演出五場(是次參與第194場)。驗票入場後,小朋友好奇的在桌前拿起沾有各種香味的海綿聞芳香的味道,白色薔薇、柚香冰茶、勇者無懼、抹茶等等,「選一顆石頭,沾一種香味」成了開演前小朋友手中的小禮物。

「大家安靜下來聽我說」,進場前工作人員細心的解說《拇指小英雄》的創作緣由與演出特色,特別強調這是「聽的演出」。提醒小朋友與家長看戲可能會發生的狀況:空間很黑要小心腳步、不能偷偷吃糖果、不能大聲講話大家都會聽到、可先上洗手間、怕黑或其他原因中途離場就不能再進場等等的須知,為大小朋友共同做了貼心的演出提醒,也讓小朋友能在進場前將原本紛鬧嬉戲的情緒緩和下來,做好進入演出的準備。

這是一場「聽的演出」,在進入裝置之前,一個耳朵造型的輪廓標誌在入口上方位置,每場限定五十位觀眾,每人選擇一張床,脫鞋後躺下,四周圍亦有提供上下舖,待大家就定位後,說故事姊姊藍貝芝在空間正中央坐著,手捧一本大書,頭頂上有一盞黃燈,邀請大家閉上眼睛,空間中聞到淡淡薰衣草或類似森林氣息的味道,開始聽故事⋯⋯。

《拇指小英雄》的空間裝置帶有床邊說故事的性質,令我感到好奇的是,對於兒童劇場來說,小朋友藉由參與的形式,透過劇場能體驗到什麼?以下提出四點觀察:一開始小朋友透過各自喜好選擇的小石頭,和故事中小姆指為了找回家的路沿路所丟下的白色鵝卵石,是劇場演出帶來的第一個驚喜,因為大部份小朋友都把小石頭放在口袋或手中。第二是在說故事的過程中,說故事姊姊會對於故事進展提出問題,透過小朋友的回應來和故事產生互動,一同幫助小姆指克服困難。三則是在食人怪發現七個躲在家的伐木工的孩子們時,說故事姊姊提起頭頂上的燈照亮現場的床鋪,巧妙的將故事空間與劇場空間結合在一起,擴大了聽故事以外的情境想像。

最後一個令人欣賞之處,則是演出後約十分鐘的後臺導覽,一窺這些在房間內聽到的各式聲響是如何製造出來的。一開始音效演員問大家,剛剛有覺得很害怕嗎?有些小朋友說:「害怕」,有些說「不會」。想起演前解說時工作人員提到的「體驗恐懼但不會受傷」,這是劇場形式所能帶來想像。如用一大團沖洗過的底片踩出踏過樹葉的聲音、鋸木頭的蹦蹦聲、貓砂灑向裝置上方代表下雨聲、敲擊鎖鏈來模擬大門開門的沈重聲響等等,也邀請小朋友對於聲音如何製造出來進行發問,提問非常踴躍,氣氛融洽。進入後台的解說方式一方面讓小朋友明白劇場是如何建構出來的,一方面也打破了對於未知的黑暗空間與故事情境的恐懼(喜歡吃小朋友的食人怪)。

從小朋友在演出結束後就馬上對父母說:「我想再看一次。」到演後導覽,看到許多父母投入與滿意的神情,以兒童戲劇與親子共賞的面向來說,讓小朋友在黑暗中學習放鬆、強調聆聽故事開啟想像、帶動小朋友提出解決方案幫助小拇指回家、戰勝被遺棄的恐懼等等,《拇指小英雄》的演出形式與故事內容,營造了親子一同參與與學習的劇場體驗。

《拇指小英雄》

演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
時間|2017/03/19 10:30
地點|台南新營文化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觀眾進入如樹洞般的劇場空間,地上踩的是帶著木質味的軟木屑,空氣中嗅著不知名的樹木精油香。觀眾席的設計更是一大特色,觀眾不是排排坐在椅子上,而是「躺」在一張張小床,更令人興奮的是可以「鑽」進被子裡,以放鬆的姿態,享受這個有點暗黑的童話故事。(羅瑄)
8月
03
2017
短暫的互動當作情緒繼續堆疊的停損點,小孩不至於過度恐懼而不敢聽下去,一來順利讓故事層次分明、高潮迭起,也達成間離效果,幫助幼小觀眾了解自己此刻是在經歷一個故事,而非發生在生活中。(陳明緯)
3月
22
2017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