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諷的獨特性《浮花》
11月
23
2017
浮花(丞舞製作團隊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74次瀏覽
李育茹(國立臺灣體育大學舞蹈系學生)

《浮花》此舞作,由藝術總監暨編舞家蔡博丞所編創,編創概念來自民間信仰中流放水燈的意象,舞碼中闡述編舞家蔡博丞對於父親逝去的思念。載浮載沉的生活際遇,悲喜交歡的瞬間,就如同水燈隨著水流忽高忽低的景象。

八位舞者身穿膚色舞衣及白紗裙,斜排站在白色地板上,一排人同時深深大口呼吸並吐氣,持續不斷利用呼吸讓上半身軀幹做劃圓、曲線及s形的方向,利用關節部位帶動軀幹發展許多扭曲擰身的動作,下半身重心下沉,左右腳交換重心的同時將跨落下左右擺盪。舞者的核心控制很好且動作富有綿延不斷的精力,不斷改變高低水平也能流暢、自由不受拘束的位移,舞者身上的白紗裙,搭配明亮又溫暖的黃白燈光及剪裁只有上半段的流動投影畫面,如同漂流物在緩緩的河水上,靜靜地跟隨水流前進。

整場舞作印象最深刻的非雙人抬舉莫屬,白紗裙遮蓋男舞者上半身,只看到被抬舉在肩上女舞者小巧的頭顱、纖細瘦長的上肢與軀幹及男舞者粗壯沉穩的雙腿,呈現出滑稽、不協調的巨人比例。女舞者的手部肢體表現,融入了中國舞的身段元素,將手部關節分解做斷、脆的質地及許多仰胸、挑腰的動作。巨人舞者隨著音樂的節奏,粗壯的下半身行走、跳躍,纖細的上半身時而優雅時而扭曲搞怪,白紗裙隨著舞者肢體搖擺舞動,呈現逗趣怪異的動作、與眾不同的組合,到底是自身的獨特性或是刻意將自己打扮異樣以成為眾人裡的焦點目光?

當一群身高相仿的舞者裡加入一位高大的巨人舞者,高高在上的女舞者俯瞰下面的舞者,帶點驕傲且嘲笑及鄙視的感覺,肢體動作張力強大且有自信的氣場,其他舞者面對高處的女舞者,背向觀眾,自卑地慢慢捲曲、縮小軀幹。蔡博丞刻意用了身高高度、肢體張力的不同呈現強者與弱勢者的對比性。舞者們爭相改變自己的原貌,模仿詮釋成高高在上的女巨人但當所有人都同等高時,沒有了效仿的對象,迷失了自己,配合音樂緊湊的節奏,大家像是無頭蒼蠅般,動作急促、匆忙且毫無目的及方向性的穿梭。時而藍光時而黃光,冷熱色調燈光的轉換,改變舞台畫面的氣氛及舞者詮釋的情緒,時冷時熱,讓我們也有了移情的現象,在低窪處的人盲從地跟隨他人、效仿他人,漸漸的迷失自己的方向。

八位舞者平行站在橫排燈區裡,同時向前邁一大步,聚光燈打在一位舞者上獨舞,再同時向前邁一大步,再聚光在另一舞者上,依序重複,八個獨舞,八種不同特色的舞蹈風格及身體詮釋,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編舞者在群舞的段落編排上,都會讓一、兩位舞者的動作方向、高低水平及肢體表現與他人不同,與既定印象中的「美麗」、「漂亮」的舞者做對比,刻意醜化舞者的舞姿,大量滑稽、怪異的肢體發展,更加凸顯其異樣性。反諷的表達特別、不一樣到底是異類還是獨特?既然都不一樣,何需在乎別人異樣的眼光,放手一搏大膽的做自己、跳自己。

《浮花》

演出|承舞製作團隊
時間|2017/10/28 六 19:30
地點|彰化縣文化局員林演藝廳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者的上半身訴說著屬人的表情與語言,而下半身被蓬裙遮蔽著的,在非人的異度空間裡躁動。這層水面上的與水面下的,屬人的(human)與非人的(inhuman)之間的鏡像關係,皆在隱喻我們與死亡之後的世界的辯證關係。(林育世)
1月
04
2016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