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偶像和一個劇場可以做到的事《生而為粉我很抱歉》
12月
13
2017
生而為粉我很抱歉(唐健哲 攝,黑眼睛跨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78次瀏覽
莊鈞智(台大牙醫系學生)

黑眼睛跨劇團的新作《生而為粉我很抱歉》改編自加拿大劇作家施瓦涅爾2007所寫的劇本,故事敘述席琳狄翁與兩名瘋狂粉絲──伊莎貝拉和31Caro──的人生,全劇僅有四名演員,角色場景變換極快,彷彿她們的生活真的這麼重疊了,像中子星融合,三個世界活成一個世界。

劇中有幕,是伊莎貝拉躺在床上,他的家人們坐在床沿,以一種像是背對背搖翹翹板的方式上下撞擊床鋪,伊莎貝拉癱軟在床中央,獨自承受所有床體的反彈力上下彈跳著,像傳統市場碎冰上的吳郭魚,離水了,等著被刮掉鱗片挖下內臟,她的家庭一團糟,而她是被遺棄者中的被遺棄者,受壓迫者中的受壓迫者,食物鏈最底的生物。

後來,伊莎貝拉的家人合力將整個床體凹折,伊莎貝拉陷入摺痕之中,以燒餅夾油條的方式被嵌進床內。不能下床的伊莎貝拉,被鏈住的伊莎貝拉,她的世界就是一方床鋪。這時她的整個世界都朝她擠壓,容不下一絲餘裕,那時候我想,所謂世界或生活對人的壓迫,就是這麼一回事吧。如此具體。我看到伊莎貝拉生命的困境,連呼吸一口氣都奢侈,活著是這樣的窘迫,讓人窒息。

可一首歌就這麼鑽進去了,靜靜而完美地鑽進生活的隙縫,撐起了一個個不完美的靈魂。那種感覺像是後來,舞台上的31Caro徘徊在賣場內,背景卻在凱薩皇宮與賣場走道間不斷切換,像皇宮與走道同時存在。她不斷回想,她記得席琳皇宮演唱會的任何細節,彷彿就活在那裏了,在另一個宇宙,完美的時空,可以不斷重來,禁得起再三回味。按下play鍵,我就醒來,或者我就睡著,成為另個自己,那裡我不是我,我是席琳狄翁的粉絲。畢竟,靠自己活下去太難了阿,所以才成為粉絲。席琳狄翁還在,我就存在。所以31Caro在收銀檯與席琳狄翁的邂逅是秘密,她和偶像的秘密,她的秘密,秘密是連日常對話都染上偶像的影子,與外界的對話失焦,雞同鴨講一般,因為我不在這裡,我活在夢裡,活在耳機裡。最後一幕是,31Caro戴上耳機,回到那個完美的世界,她唯一理解的世界,賴以為生的,賴著不走,彷彿一離開就會全然的毀滅。

一離開就全部毀滅,像一個星球的爆炸或一個宇宙的消失。那是小說的最後一頁,是電影的ending scene,也像離開劇場這件事本身。那是一個世界的終結,我們終究回歸現實,大夢初醒,如南柯槐樹下的蟻城,再美再好都只是幻境,舞台上曾經的一切,被燈光炸的魂飛魄散,演員牽著手鞠躬,向各方揮手致意。人群魚貫走出劇場,工作人員請大家填寫問卷,一切都好真實。散場的一刻極其魔幻,好像一切生疏了,我回到一個陌生的世界,意識到有甚麼東西又結束了。

而我的現實終究是可忍受的,或許還是幸福的。我不是伊莎貝拉、不是31Caro,只在極少極片段的時間感受到現實的壓迫,而且大抵都在一些甜食和一頓大餐的控制之下,很少喝酒,連菸也不必抽。

可我由衷感謝這些人們,感謝有群人,在巍然的現實底,努力拉開一個小小溫暖舒適的裂縫,提供了甜食與酒精以外的出路。讓伊莎貝拉和31caro可以活在那樣的時空之中。虛構與創造的背後,原是來自對龐然生命的反抗掙扎,以及與其同義的,那樣純粹的關懷與愛。

《生而為粉我很抱歉》

演出|黑眼睛跨劇團
時間|2017/12/1 19:30
地點|華山烏梅戲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對於一些長期熟悉《熱帶天使》的劇迷們,或許無法諒解此版刻意濃縮或刪減的劇情及鋪陳;然而對我來說,「星聲登場版」的《熱帶天使》,無疑是相當成功的嶄新文本。
4月
02
2025
《換/幻妻》並不停留在性別政治的寫實性,而是透過表演、舞台調度,讓三人的情感關係透過台南-曼谷的經濟位置,以及失智症所召喚出的記憶混亂,讓情感不只是一種感性要素,而是烏托邦瓦解後的餘燼能量。
3月
31
2025
在許正平的劇本結構安排以及導演童詠瑋的表演身體調度下,形成多向式辯證的複合文本:真實經驗與意識虛幻的交雜,無法抑制的慾望蔓生連結至面面俱到的家庭上下與婚姻內外,以及同性戀菁英是否適用於被壓迫的話語,甚至是該如何照顧媽寶般備受呵護、予取予求的臺灣
3月
28
2025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
以笑話形式呈現的這段劇情,其實正直指了本齣戲劇的主題:也就是關於「相信與否」的哲思。或許,人們只是需要相信(信仰)才能生存下去,事實真偽未必是最重要的存在。
3月
15
2025
這次龐大艱鉅的跨國合作任務,難掩將原生脈絡硬生生移植於台灣官方場館的文化不適應症,但最終仍皆大歡喜地滿足觀眾登台慾望。但當我在台下看著似曾相識的「觀眾飆舞」橋段時,已不確定自己是在看小事製作還是街頭現實(Rualité)的節目。
2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