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上的倫理責任《關於島嶼》
12月
28
2017
關於島嶼(雲門舞集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01次瀏覽
余祐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關於島嶼》是林懷民於七十歲發表的創作,卻也同時宣布將在後年退休。回到編舞家的家鄉,也是我大學待了四年的熟悉地方,走進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熱鬧的人群在舞作開始後仍有一絲騷動才漸轉安穩。舞作的結構明確,從自然風光的壯麗美景到風土民情的純樸印象,到族群間的鬥爭,再到殘寂中仰望星空的一絲氣力,最後攜手在浪中重新站起、團結,又在結尾戛然而止。突如的結束留給我驚異,但更多是隨之而來的困惑?為什麼關於島嶼的一切最後斷在如此強烈與反邏輯的方式?

最後一幕,男舞者孤身佇立在全白舞台的場景呼應了開頭。本以為發展整齊的順時敘述(narrative)敲起了我的懷疑。整齣舞作始於蔣勳的詩詞朗誦,以此,無論是語言上,有文本的朗誦對上桑布伊沒有歌詞的吟唱;聲音上,無形的詩詞朗讀對上有形的文字投影;顏色上,黑白色的文字設計對上最後才出現的彩色影像,還有兩派對峙時的藍綠服裝對照;甚至是主題從自然、安穩、繁盛到人為、鬥爭、破敗,《關於島嶼》的結構與形式上布滿二元對照的元素,但是同樣,這些觀察都因為最後的斷裂,導向我探索更進一步的詮釋可能性。

「這個島嶼,誰說了算?」是舞作掛報上的字樣,醒目但不那麼簡單。《關於島嶼》這四個字本身是很中性的,他不直接言說台灣或是其他政治主體的名稱,而是將其簡化至「島嶼」。舞作的英文名稱是<FORMOSA>,也是最初未被殖民,這個島嶼還尚未是「島國」時的樣貌。於是,當政治主體的概念被移開,具有權威的論述也不再佔據中心的位置,周圍的多元的意識形態被活化而流動了起來。《關於島嶼》不直接壓在這個島嶼到底該屬於什麼樣的歷史、到底該從何認同自己的主體性,反之,活化中心外的邊陲,如集體記憶和個人經歷,一切都是「關於」和「關於」。先前所觀察的,舞作中的各項二元對立,因此被打散,因為結構被拆解了,不同人不同角度看待這個島嶼的方式和內容都被激活,而這些便是編舞家的編導概念、蔣勳本人的朗誦、桑布伊的吟唱態度、周東彥的多媒體、詹补的服裝設計、甚至是那些被揀選出的詩的詩人所認識這塊土地的感受。這座島嶼崇山峻嶺,但這個舞台成了平原,各家解讀都具有價值而不計高低,都在平原上留下軌跡,型塑島嶼的種種。因而,這個島嶼,沒有誰說了算。

但當多元聲音並不帶來更美好的社會,當多元差異成為常態,差異的價值去哪了,差異該如何共存?

列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在後現代哲學的齊放中重提倫理學的重要,他推翻西方的傳統哲學觀,視倫理優先於本體論,是為一種第一哲學(first pgilosophy)。他者(the Other)先於任何自我,是一種無盡的凝視。而當「我」的自戀意識消融了,才能做一個「倫理主體」,才能夠真誠地以自身感受性(sensibility)去正視和回應他者的異質性(alterity)。這是他相信的人性中的善,是倫理慾望,不斷地回應無盡他者,呼喚道德理想。如是,《關於島嶼》不訴諸明確的道德導向,而是含納各方聲音,圍繞在那潛在但最核心的──這座島嶼上的人們,該如何共處。如同在演後座談,觀眾直覺地聚焦在作品中撕扯鬥爭的場面,而相繼提出問題。然而,不自起批判意識,只想跟從權威者的答案或主流論述,便又落入了僵化斷言式的窠臼。族群的對峙,譜出了現實寫照,但觀眾有沒有反思更深的一層責任感去善待這個島嶼和彼此?是這支作品留給我的期待和保留。

如同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 Tarkovsky)的電影<Andre Rublev>,全然的黑白場景直到最後一幕才披上色彩,短暫但充滿力量。兩者同樣選擇了水的意象,電影中的雨淨化生靈塗炭,帶給我淨化(catharsis)之感,而《關於島嶼》的浪濤洶湧無懼,是婆娑之洋蘊含的原始希望,舞者既在浪中顛簸,又一次次地拉緊彼此找到前進的方向──直到最後戛然而止。坦承地正視紛爭,不徘徊於頓挫和失望,編舞家知道,要對島嶼的未來抱有信心,因為那不僅僅是他自己的,同時也要說給所有人聽。但年事已高,關於島嶼的展望在這開放平原上倏然斷裂,是因為那責任感不斷渴望的倫理正義,也同時是最誠實的困惑焦慮。

《關於島嶼》

演出|雲門舞集
時間|2017/12/24 14:30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本投在大布幕上的「永遠」這二字也瞬間被拆解,好似說著沒有什麼是如同永遠二字的存在著,記憶會消退、回憶會遺忘、美麗會流逝、傷口會癒合、痛苦會淡忘。(廖欣儀)
1月
02
2018
利用觀者的錯視,使觀者看起來為因文字重擊舞者,使舞者倒地。彷彿述說關於921大地震的故事、告解著珍惜臺灣這塊土地的重要,也如同闡述文字所能帶來的力量。(李孟婷)
12月
29
2017
林懷民給出一種齊柏林式的俯瞰之眼,並非衛星地圖那樣冷眼旁觀,他帶著批判和柔情,慍怒與感懷,觸及眼目的都是經驗和情感,看著看著就會發現,島民對待自然的方式和對待彼此並無異同。(王昱程)
12月
28
2017
從臺灣輿圖到生活日常場域再到鄰近雲門劇場的淡水河與台灣海峽等,這似乎是編舞者自身對台灣的巡禮與凝視,這種以他者書寫之轉品隱喻,實際上是用一種假借敘事來紀錄了林懷民自身對台灣深厚又難以割捨的複雜情感。(石志如)
12月
28
2017
被地平線切割成「丽」和「鹿」,正坐在背景與舞台之上的「麗」,在帶給觀者無限溫暖後又化身為地震中不斷砸落的巨石,極大地加強了舞作的戲劇張力。(游芷玥)
12月
27
2017
《關於島嶼》或許可以被視為雲門舞集林懷民編舞作品的回顧暗示與結論,這支作品展現出漂浮的能指與所指之間斷裂的關係,或許也暗示著文字魔鬼般善美表象下所包裝的謊言,讓人看見看破文字表象之外的狡猾慧黠。(張懿文)
12月
19
2017
堅硬的繁體字印刷體也跟著跳起舞來,舞姿柔軟,迴旋、流動、墜落,幻化為星子,消失在夜空中。究竟是人觀看著文字?還是文字凝視著人?(陳祈知)
12月
12
2017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