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虎舞臺劇於2017年冬季以極地旅行為背景推出新製作,劇情承載了冒險、友情故事與環保等議題。觀眾多為家長與學齡前幼童,眾人皆慕巧虎名號而來。進場前發放給觀眾人手一支的反射鏡,節目開演後儼然成為演唱會的螢光棒,巧虎舞臺劇對於孩童可謂是與偶像見面的現場。
正因為巧虎對孩童的魅力,其舞台劇內容更被賦予教育的重責大任。兒童劇的功能其中之一即為教育目的,除了當做戲演也需要做為書看。但是寓教於樂這把武器也需要小心使用,若拿捏不好,有可能會使劇情流為僵化的道德宣導,就本場次的兒童觀眾反應而言,他們顯然對於「溫室效應」、「環境惡化」等詞彙感到艱澀難懂,頻頻向家長詢問劇情發展,使觀戲品質受到影響。畢竟「身教重於言教」,這個道理放在兒童劇中也是通用的,兒童觀眾真正從劇中學習到的會是主角做了什麼,而非記得台詞說了什麼,重點歌詞也在唱跳中一閃而過,未留下深刻印象,略為可惜。不過,巧虎等要角在劇中對北極村的消失表示疑惑到後來關心態度;對北極熊失去家園和食物感到同情,並願意身體力行相助,此舉正是將環保意識融入到戲劇角色的具體行動,再利用兒童對偶像崇拜的動力,試圖提升觀眾對環保議題的注意程度,以達成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算是補足教育目標的力道。
除了環保議題之外,主角群之間的友誼亦給予孩童一個榜樣,包括發生意外的處理方式、鼓起勇氣面對未知的旅程、勇於承擔責任、友情並不因距離而削弱,另外還融入一些時事議題,舉凡放下對北極熊還有原住民的既定印象,勿以貌取人,接納新朋友等態度,都在無形中引導孩子建立正面的處事作風。同時,兒童觀眾正跟著巧虎等人經歷一場英雄之旅【1】,雖是舊瓶裝新酒的故事線,但人生旅途的原型豈不也是如此:發生事件,面臨抉擇,做出決定後得到貴人相助,不論是過去或新結交的朋友,最後達到目的,蛻變成一個全新的人之後歸來。Wood曾言「追尋」是一個理想的題材,能立即定調劇情主軸(陳晞如譯,2009)【2】,本劇正是以此為主題,巧虎一行人為了找到瓶中信的主人和中途走失的朋友持續「追尋」著,它是一個動力,在尚未達到目的地前,兒童會想看下去,只要兒童對巧虎要做的事還保有好奇心,那麼這些隱含的意義就能真正被傳達,默默在孩子心中留下軌跡。
總結來說,巧虎是相當膾炙人口的角色,對兒童而言是可能產生模仿效應的偶像,一舉一動更需格外留意,相反地,這也是一個型塑榜樣的機會,因此添加了許多概念在其中,意圖明確。但或許就是由於寓教於樂的壓力,有些操之過急,承裝龐大的資訊量,反而無瑕顧及兒童觀眾是否能準確吸收,整體質地顯得厚重。
註釋
1、係由坎伯(Joseph Campbell)提出的概念,簡易言之即為主角受到召喚踏上旅程,經由貴人啟蒙、相助,最後功成歸來。
2、陳晞如(譯)(2009)。兒童戲劇:寫作、改編、導演及表演手冊(原作者:DAVID WOOD & JANET GRANT)。臺北市:華騰文化。(原出版年:1997)
《巧虎的極光之旅》
演出|巧連智、一元偶戲團
時間|2017/12/23 14:30
地點|高雄市社教館演藝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