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偶像文化《巧虎的極光之旅》
1月
19
2018
巧虎的極光之旅(巧連智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45次瀏覽
陳怡甄(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研究所)

巧虎舞臺劇於2017年冬季以極地旅行為背景推出新製作,劇情承載了冒險、友情故事與環保等議題。觀眾多為家長與學齡前幼童,眾人皆慕巧虎名號而來。進場前發放給觀眾人手一支的反射鏡,節目開演後儼然成為演唱會的螢光棒,巧虎舞臺劇對於孩童可謂是與偶像見面的現場。

正因為巧虎對孩童的魅力,其舞台劇內容更被賦予教育的重責大任。兒童劇的功能其中之一即為教育目的,除了當做戲演也需要做為書看。但是寓教於樂這把武器也需要小心使用,若拿捏不好,有可能會使劇情流為僵化的道德宣導,就本場次的兒童觀眾反應而言,他們顯然對於「溫室效應」、「環境惡化」等詞彙感到艱澀難懂,頻頻向家長詢問劇情發展,使觀戲品質受到影響。畢竟「身教重於言教」,這個道理放在兒童劇中也是通用的,兒童觀眾真正從劇中學習到的會是主角做了什麼,而非記得台詞說了什麼,重點歌詞也在唱跳中一閃而過,未留下深刻印象,略為可惜。不過,巧虎等要角在劇中對北極村的消失表示疑惑到後來關心態度;對北極熊失去家園和食物感到同情,並願意身體力行相助,此舉正是將環保意識融入到戲劇角色的具體行動,再利用兒童對偶像崇拜的動力,試圖提升觀眾對環保議題的注意程度,以達成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算是補足教育目標的力道。

除了環保議題之外,主角群之間的友誼亦給予孩童一個榜樣,包括發生意外的處理方式、鼓起勇氣面對未知的旅程、勇於承擔責任、友情並不因距離而削弱,另外還融入一些時事議題,舉凡放下對北極熊還有原住民的既定印象,勿以貌取人,接納新朋友等態度,都在無形中引導孩子建立正面的處事作風。同時,兒童觀眾正跟著巧虎等人經歷一場英雄之旅【1】,雖是舊瓶裝新酒的故事線,但人生旅途的原型豈不也是如此:發生事件,面臨抉擇,做出決定後得到貴人相助,不論是過去或新結交的朋友,最後達到目的,蛻變成一個全新的人之後歸來。Wood曾言「追尋」是一個理想的題材,能立即定調劇情主軸(陳晞如譯,2009)【2】,本劇正是以此為主題,巧虎一行人為了找到瓶中信的主人和中途走失的朋友持續「追尋」著,它是一個動力,在尚未達到目的地前,兒童會想看下去,只要兒童對巧虎要做的事還保有好奇心,那麼這些隱含的意義就能真正被傳達,默默在孩子心中留下軌跡。

總結來說,巧虎是相當膾炙人口的角色,對兒童而言是可能產生模仿效應的偶像,一舉一動更需格外留意,相反地,這也是一個型塑榜樣的機會,因此添加了許多概念在其中,意圖明確。但或許就是由於寓教於樂的壓力,有些操之過急,承裝龐大的資訊量,反而無瑕顧及兒童觀眾是否能準確吸收,整體質地顯得厚重。

註釋

1、係由坎伯(Joseph Campbell)提出的概念,簡易言之即為主角受到召喚踏上旅程,經由貴人啟蒙、相助,最後功成歸來。

2、陳晞如(譯)(2009)。兒童戲劇:寫作、改編、導演及表演手冊(原作者:DAVID WOOD & JANET GRANT)。臺北市:華騰文化。(原出版年:1997)

《巧虎的極光之旅》

演出|巧連智、一元偶戲團
時間|2017/12/23 14:30
地點|高雄市社教館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本劇將散文當作抒情的媒介,也就是作為表達個體情感及傳達概念的工具,同時低限度處理言說主體(角色)的特殊性,讓語言成為真空的、沒有物質基礎的抽象概念堆疊,看似觸及許多議題,實則遮蔽了特定話語及其意識形態。
9月
18
2025
新作《天亮前的愛情故事》,雖然對題材的處理與表演形式的選擇,稍嫌保守,但製作規模與演出品質都有不錯水準,仍值得肯定。另一方面,我也期許這群年輕創作者,未來對創作能有更基進的思考:對生命課題與人我關係的探討,不止於個人情感層次,而能有更具政治性、社會性的辯證。
9月
10
2025
這場演出延續了這股真摯力量,從創作到呈現,從身體實踐到語言敘說,都回應著當代的核心提問:在深偽技術能模擬一切的時代,如何確立一個真實的「我」?答案或許就在這群青少年身上。他們不完美,卻誠實;並不無瑕,卻令人信服。
9月
01
2025
《Z劇》特別之處在於華裔離散者的自述,從個體的境遇娓娓道來,其表演形式令人想到話劇。不過,Z劇沒有特別去經營講述的文體,講究語自身的詩性,而比較像是直陳式的報告,但若推論它是「報告劇」,卻又不是那種夾帶剛性左翼的視角,強調史實、社會或歷史事件的劇場形式。
8月
19
2025
當社會從宗教、家族轉向個體化與數據化,真正能給予安全感的反而是那份「被無條件接納」的關係。音樂劇透過舞台與現場的即時共感,讓這份訊息有了實體出口,也讓觀眾有機會暫時卸下屬於這個時代的「貼紙焦慮」。
8月
18
2025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