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之間的一縷幽魂《蘭若寺》
2月
01
2019
蘭若寺(台灣豫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05次瀏覽
蘇恆毅(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生)

《聊齋誌異》中,〈聶小倩〉為其中名篇之一。在1987年由徐克監製的電影《倩女幽魂》上映後,其印象深植人心,也讓聶小倩、甯采臣、燕赤霞此三個主要人物,與人鬼間的情愛及犧牲情節,成為現當代對於〈聶小倩〉一篇的詮釋定式,也對後來的改編形成挑戰。

《蘭若寺》為台灣豫劇團於2016年推出的劇目,2019年再度演出。此劇雖本於小說〈聶小倩〉,亦不離《倩女幽魂》的書生、女鬼、道士三個主要角色的相助與相戀的框架,然此劇的改編著眼於妖物/妖霧如何映照出人心深層的欲望,使人性當中本能的欲求、卻被壓抑的一面明朗化。既肯定了人欲的存在本質,也同時點出此種欲望外顯的危險性,以及經由禁欲壓抑自我的脆弱與不真實。

當然此劇最備受關注的層面在於,以人物為主軸作為分場,梳理三個角色各自的情感考驗與困境,有別於傳統戲曲以情節發展的時間結構進行分段;同時改變了原有的性別框架,從人鬼戀轉向成為書生與道士間的愛慕,使生者與死者的戀愛考驗化為同性之情。並且詢問「何為愛情?愛情是否有條件與分際?」,指出愛情的複雜本質。【1】

將當代的性別議題帶入傳統戲曲演出,此劇並非首例。但是,從人鬼團圓改為以犧牲悲劇作結,似乎已經成為〈聶小倩〉在被改編時的固定模式。以性別研究的角度看,從身份不同的異性愛戀,轉化成透過三角戀的傾軋、強化同性之間的傾慕,此種變化的作用在於,明確指出戀愛當中無分性別與性向均會面臨的困難與內在焦慮,因此《蘭若寺》的改編與詮釋,找到了愛情當中的共性。然而悲劇的使用,難免在前人的作品上受到制約,但或許可以思考的是:如果愛真無分際,在當代性別議題的推動與環境的轉變下,是否只能以犧牲的悲劇作結,而不能回歸到小說原有的團圓結局、或是再開創出其他的可能性與挑戰?縱使悲劇更可以刺激反思,但〈聶小倩〉是否在當代只能、也僅止於被定位成一場愛情悲劇?

在情節上,《蘭若寺》在《倩女幽魂》的架構中尋找出幽微的詮釋間隙。從人物的塑造上,編劇劉建幗似乎更專注於燕赤霞的「禁欲」與「自我懷疑」。【2】由此部分來看,燕赤霞一角則更有同為徐克監製的電影《青蛇》(1993)中的法海的姿態:同為禁欲的修道人、俱以收妖為己任,最後卻不免動情、懷疑自我的禁欲與存在價值。因此《蘭若寺》的改編,究竟是要與《聊齋誌異》對話?還是要與徐克監製的兩部電影致敬?則有更多的想像與疑問。

綜觀台灣豫劇團的演出,近年在各類的新編劇及移植劇均試圖在現代與傳統中求取平衡,其中亦不乏有好評之作,以圖開創出豫劇在台灣更多元的可能性,也讓豫劇在台灣能夠繼續被延續。但《蘭若寺》之於台灣豫劇團,在豫劇的演出表象外,則更往現代舞台劇靠攏。結尾的倉促收束雖留下遺憾,但難免有「未竟」之感;大膽嘗試,最終卻不免回到既有的框架中,使情節與角色在原著小說、現代經典電影的詮釋、豫劇演出形式之間游移擺盪,也讓演員在多方嘗試的同時,在其所長之上被現代與傳統的不確定性所束縛。

對於《蘭若寺》的演出與改編,無可否認其「既奇且巧」的思維與詮釋;對台灣豫劇團而言,也有「青春化」與「大眾化」的重要意義。然而在青春化與大眾化的同時,豫劇傳統形式的一面如何被彰顯與保存?或許也是台灣豫劇團在試圖走出自己的路時需要思考的層面,好讓豫劇在台灣展現出無可被複製、取代的特色。

註釋

1、參見廖俊逞:〈聊齋新編 顛覆性別框架〉,《PAR表演藝術》第280期(2016年4月),頁25。

2、參見劉建幗:〈鏡/遇、禁/欲、蘭若寺〉,《蘭若寺》演出手冊(2019年),頁10。

《蘭若寺》

演出|臺灣豫劇團
時間|2019/01/13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本語言風格的不統一,這個問題在上半場較為明顯,唱詞使用較為文言、甚至有些晦澀的詞,說白則帶有心靈雞湯似的現代語言,唱詞和說白本身也呈現一種「雙身」的狀態。
7月
14
2025
這類「自述身世」戲曲作品之所以會在臺灣流行,一方面迎合了觀眾對於戲曲圈的好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戲曲界想透過自己的生命故事,向觀眾訴說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困境
7月
14
2025
《神木之心》從劇團所在地嘉義發生的故事為發想,編劇沈婉婷不過度聚焦政治受難者的悽慘遭遇,筆者認為編劇反而藉由高一生述說台灣人在歷史上的處境與編劇對於歷史的詮釋。
7月
14
2025
或許我們應問:當歌仔戲的身體不再只為忠孝節義服務,而開始述說未竟的愛與多元的倫理關係時,是否正是其與當代觀眾建立新聯繫的契機?是否意味著戲曲的未來,不在於回望,而在於那道由身體開啟、正在持續生成中的裂縫?
7月
11
2025
《文武天香》重演版和首演版所呈現的落差,或許出自換角;但版本差異讓演員與作品、行當與人物、技藝與情感等繁複美學辯證浮上檯面。真正叩問的,或許是觀眾心中的戲曲美學尺度。
7月
11
2025
時空交疊的當代戲曲作品並不少見,要如何讓觀眾理解,端看主創團隊的手法與功力。但《新新》在這方面明顯不足,三段時空的轉換缺乏合理的解釋。
7月
07
2025
編劇在整齣戲中跨越八世紀的唐代、1930年代的大稻埕以及2025年信義區等三處時空,企圖改變對客家的想像。這齣古今對話的《新新》似乎開展出客家戲曲新興的可能性與思考。
7月
04
2025
《幽戀牡丹》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達到了優秀當代戲曲作品的水準。小而美的製作規模,非常適合四處巡演。對筆者而言,這齣戲更是開拓了對薪傳歌仔戲劇團的想像。
7月
02
2025
就篇幅配置和表演密度而言,整體製作以三折為核心的意圖相當明確。此種編排可能令初次觀劇者感到節奏起伏較大,卻同時凸顯崑曲重視演員身段、唱腔與水袖功的藝術本質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