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五月
27
2022
344
作為「新編歷史劇」是否應破除窠臼的史觀和傳統價值,並找到符合現代性的觀點與思想進行「重翻舊帳」的創作?若是依照舊史,僅彰顯人物善(珍妃)、惡(慈禧)二分。即便成功把握了情節和情感高潮間的相互遞進過程,卻難表現幽微心境。
一月
13
2022
388
此劇原題為《狐仙故事》、在2009年時進行首演,當時即以「奇幻京劇」作為宣傳賣點,挖掘《聊齋誌異》中的精怪。但時至2021年,時空的變換、審美價值也隨之轉換,同樣的宣傳方式恐難起效用,因此賣點轉換成「京劇×科技×影像」,在實際演出上,也與2009年時大有不同。(蘇恆毅)
五月
10
2021
1065
《天問》改編自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的《李爾王》,有趣的地方在於,主角李爾王轉譯至中國傳統戲曲後,搖身一變成為架空朝代背景的軒轅國女王邠赫拉,此處引發了兩個議題討論,其一,性別的轉換是否增添全劇對於女性主義的思考;其二,架空時代背景的意義為何?(黃婷容)
十月
28
2020
456
如同劇中鏡作為重要物件,它照出人欲的虛幻,也照出了社會情態,但人在這當中,就只能如田氏一般孤獨的泣訴自己的遭遇?而劇作本欲達成的安撫與鎮魂的療傷之效,又該從何處獲得?(蘇恆毅)
八月
19
2020
2014
當代戲曲的實驗多以身段為主,當為「身體論述」脈絡下的展現。但是戲曲的唱唸能有何種思考或解構呢?唱詞與唸白只能是人物的內心情感表現嗎?身段有程式,語言也有一套固定程式,如何反覆思索這套程式在當今語境的運用,也許能開拓更多戲曲新面向。(林慧真)
八月
10
2020
1208
《未來處方箋》卻未深入處理現代性,而停留在表象的層次,淺淺帶過;以致於作品本身根本無法對未來文明提供有效的批判,甚至只能回到一種人性主義主導的道德討論上。(李昶誠)
七月
03
2019
305
就敘事來說,《未來處方箋》沒有新的角度。其改編特殊之處在於豫劇元素的使用,而要談論豫劇元素又必須放在舞臺的整體視聽風格來論,畢竟豫劇作為一套審美系統,其形制之特出,放在現代舞臺上必然出現濃濃的文化符號特殊性。(許仁豪)
六月
17
2019
619
整體而言,角色們的身段與過門的流暢度甚是美好,加上妝髮、服飾的華麗,視覺上不啻是無比的享受;布景、道具與屏幕也非常講究,掌握其更換速度和光影呈現,以虛實交替的帷幕做串場和故事背景簡述,都是非常用心的地方。(陳家盈)
五月
27
2019
681
《龍袍》雖是老戲重演,但劇本在俚俗與傳統上進行新詮,且兩代演員各展長才、精準演繹下,使劇中人物的心緒變化得以呈現在舞台上。對於臺灣豫劇團而言,也從過往的一枝獨秀,逐步走向群芳爭艷。(蘇恆毅)
五月
21
2019
549
保留了傳統的身段功法,減少大量新編調的比例,奠定本劇最重要的基石;惟偏重於讓演員在前進路上探索角色,逐步建構性格的方式,雖滿足了觀眾一賭台上角兒的美,但劇中人物的情感連結處卻多有斷裂,難以看清導演意欲引導的作品方向。(薛映理)
八月
02
2018
786
經歷過為期兩年的相關專業訓練及製作,以《靈界少年偵察組》系列,結合動漫、多媒體、輕小說等流行元素,融入傳統歌仔戲底蘊,拉攏年輕族群,一步一腳印刻劃出屬於時下少年們的造夢路。(薛映理)
七月
16
2018
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