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經典女角的現代運用《吳越春秋之美人心計》
5月
08
2019
吳越春秋之美人心計(演出劇組提供/攝影張家齊)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10次瀏覽
黃文璐(自由撰稿人)

為何生活在現代的我們要去看一個中國古代故事?絕色美人西施的下落一直是歷史上的懸案,《絕越書》有言:「吳亡後,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我們卻不知當美人遲暮,其愛人之心是否永恆,亦或是她早已在完成間諜任務後沉睡於湖底;相較而言,鄭旦這位美人似乎更為陌生,關於她零星的訊息是:生來美艷,曾與西施一同入吳王宮,但因吳王夫差對她並無偏愛,因此她的生命被掩蓋在歷史的塵埃中。

音樂劇《吳越春秋之美人心計》正是以西施和鄭旦這兩位娉婷美人的故事為原型而創作。以兩女為主角,創作者所欲彰顯的女性主體性,欲談論的現代愛情議題,將如何在劇中體現?我認為,先從兩女角的形象塑造談起。也許我們在看這齣戲時,並沒有必要去考證其演出服裝、人物造型或角色台詞有沒有確切地符合春秋時期的歷史設定,因為編劇朱昕辰和導演徐鈺荃讓「美女特工」這樣的現代詞彙出現於劇中,服裝風格亦為混搭,似乎已讓這部戲充滿了戲謔、重組、拼貼的後現代風格,又佐以二女子與吳王夫差(詹毓仁飾)、越國大夫范蠡(溫浩斌飾)之間的愛慾糾葛,酣暢淋漓地書寫了一齣詩意的愛情絕唱。

劇中,編劇重塑了西施:西施經歷了萬人海選的青澀期,魅惑之術訓練營的成長期,被范蠡拋棄後的黑化期,服了愛情靈藥而後愛上夫差的盲目期,以及最後追尋真愛的本我期。少女時期的西施天真無邪,對傳授自己魅惑之術的鄭旦言聽計從,對寫給自己情詩「天女下凡,見之難忘;一日不見,思之更狂」的范蠡信以為真。她相信這世間的一切都是「真相」,明月皎皎,勾勒的是她與范蠡相互依偎的身影,星漢西流,見證的是她與鄭旦如央央長夜般綿長的姐妹情誼;正因如此,當范蠡將一切都說成是「測試」時,西施必然黑化。飾演的西施的演員李冠葭,相貌上已符合西施清麗的特質,表演亦可圈可點,嗓音尤其出色。遺憾的是,角色在不同時期的服裝與造型並沒有明顯的區隔,相較之下,鄭旦這個角色的服裝與造型,就更顯出彩。

創作者也巧妙顛覆了鄭旦秀女的身分,她搖身一變成了一名精通魅惑之術的西域女巫。在劇中,鄭旦(賴冠穎飾)一出場便讓人耳目一新:妖嬈的紅色薄紗衣衫勾勒出窈窕身形,一頭的黑色秀髮編織成了多股小辮,瑪瑙紅的髪飾輕盈地在髮梢間點綴,讓鄭旦看上去頗具異域風情。這樣的鄭旦也曾類似西施般天真無邪。她身穿黛粉色的衣衫,跟在青梅竹馬的范蠡身後,形影不離。那時,愛情便是她的全世界。劇情結構上,此段做為人物前傳,被設計在范蠡因誤會鄭旦給她下毒,而手刃她之後。舞台則運用兩層薄紗,區分出過去與現在兩個時空。在過去時空,范蠡因覺人言可畏,嫌棄鄭旦的生母是西域女巫,恐影響自己的仕途而將其拋棄,著粉黛衣衫的鄭旦心如刀割,泣不成聲。絕望過後,鄭旦覺醒,她一層層的脫下粉黛的衣衫,露出了裡面如火般妖艷嫵媚的大紅薄紗,跟隨著音樂起舞和歌唱,自此決定精研巫術的她,以旋轉舞蹈,展現角色的蛻變和升華。

「我真的好恨你,又好愛你」,這是鄭旦留在世界上最後的話。這位西域女巫的舞姿是報復性的性感魅惑。她怨恨曾經的愛人范蠡將她拋棄,更嫉妒西施無需費什麼氣力,只需回眸一笑,便能引得范蠡癡情地用自己的鮮血為她寫出纏綿的情詩。也因此,她習慣用靈藥、舞姿、心計將男人玩弄於股掌之間。鄭旦由愛生妒,由妒生恨,她假意騙范蠡只身一人入吳宮,實則希望他「入吳宮,無處藏身;遇夫差,血濺兵刃」,亦或是「斬西施, 看破紅塵」。

不得不說,全劇的十一首原創中國風歌曲歌詞都寫的比台詞更精彩。有的合轍押韻充滿古風,而有的符合了流行音樂易於傳播的特徵,歌詞直白而朗朗上口,可見編劇朱昕辰的國文功力和作曲吳子齊的國樂功底。兩位女主角李冠葭和賴冠穎均為科班出身的音樂劇演員,其演唱亦有可圈可點之處。李冠葭的唱功氣息更足,情緒的控制力也較優於賴冠穎,而賴冠穎的演唱,則因配合其更傳神的表演,更具有感染力。同時,創作者將電影藝術中的蒙太奇、閃回手法運用到此作中:盈盈的月光打在舞台中間的一席紗簾上,簾子後病入膏肓的西施,虛弱地躺在愁眉不展的夫差懷裡,簾子前心力交瘁的范蠡,正擔憂著進軍之事與美人之安康,鄭旦則心情複雜地在一旁默默陪伴他。這裡的平行拼貼,成功地刻畫出同一時空下,四位主要角色的個性與不同處境。在演出的結尾使用類似的手法來表達:鄭旦與夫差的鬼魂,分別與西施在蓬萊仙島相遇,並完成了最後的諒解和救贖。劇末可惜之處是,當夫差希望西施跟他一起去陰間時,因真愛的力量而掙脫了忘憂草功效的西施卻說:「西施不屬於任何一個男人,她只屬於她自己」。女性意識在此處突然地覺醒,實在有些牽強,對觀眾而言,原沉浸在剛剛才營造出來的浪漫感傷中,一下子被這句話拉回了觀劇的現實空間。

總而言之,莎士比亞說:「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而在這部《吳越春秋之美人心計》中:為愛放棄自我還是為愛重塑自我,這是一個問題。現代人也未嘗沒有過類似的困擾,於現代女性而言,在傳統的道德價值觀念中,通常要求她們犧牲自我的青春、容顏、事業來成全家庭的圓滿,那一個個穿著圍裙在廚房忙碌的身影後也曾擁有一個個屬於自己曾經的美好夢想。卻也不得不在月色下將它們匆匆埋葬。另一方面,讓筆者延伸想到,當台灣同志婚姻合法化的呼聲越來越高的當下,也有越來越多的女性像此劇的西施一樣,開始正視自己內心真實的渴望,堅持維護自己的主體性,不再屬於任何人。

《吳越春秋之美人心計》

演出|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
時間|2019/05/02   19:30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中3館2樓拱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
換言之,歷史難以被真正地再現,而報告劇的中性狀態(in-between)迫使群讀演員拉開與過往他者記憶的客觀距離,有自覺地以自身生活經驗棱鏡識別、折射劇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理想主義實踐,從回溯當中逼視眼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時刻,在啟示的瞬間將現實中一再丟失的希望重新贖回。
3月
25
2024
知識也是一種權力。對某些政權而言,知識可以是危險的,需要被管制;對某些人民而言,知識會讓自己身陷險境。人們可以藉由獲得知識來改變人生、改變社會;也可以藉由知識展現優越。不過對於看完《白兔紅兔》卻被迫閉嘴的觀眾而言,知識變得無用,在感受到「知情」所帶來的權力的同時,卻也無法藉由說出「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事」來彰顯特權。
3月
22
2024
誠然,故事的熟悉感加上網路作梗的堆疊,讓觀者對演出內容多少還能掌握劇情所傳達的內涵,無論是回應先前的教育宣導或是反映當今的網路亂象,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教化意味仍顯得相當濃厚,勸世的目的不難體會。但既是標榜「音樂劇」作品,則做為主要架構的音樂旋律、唱曲歌詞、肢體節奏,則必須面對最殘酷的演出考驗。細數曲目表中包含序曲、終曲及中間串聯等洋洋灑灑總共多達十五個曲目,音樂唱段的編創可說具足了滿滿的誠意。
3月
13
2024
從四季風土節氣發動的表演文本,進入了童年的回憶,收尾落在劇中主人翁有感成長敘事的疑惑與追求:「什麼樣的果子才是最好的果子?」「妳就是妳自己。」「我就是我自己?這樣就可以去冒險了嗎?」雖然,這樣的感悟,帶著正向的能量、溫暖的鼓勵,不過,前半場所展開的土地連結或家族回憶,予人期望更多的開展,到此戛然中斷,讓人若有所失。抑或是換個角度解讀,從家族淵源到個人成長,恰足以引動聯想人生的終極問題:我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我們是誰?因此,即使觀賞結束的時候,我們是無法知道真正答案的,一如生命的腳本總是無法預知未來禍福,必須自行邁開腳步前進,才能揭曉謎底吧。
3月
05
2024
導演的場面調度,展現對文本的極大尊重與自我節制,以簡潔的手法,讓演員的身體與聲音在幾乎空無一物(除了必要的桌椅和視覺焦點的紙捲),但有強烈設計感的劇場空間中,自然而平靜地流動,有效地發揮文字內涵的戲劇性與抒情性(lyricism),貼切呼應作品主題。自屋頂平滑地斜掛而下,位在舞台中心的特殊材質「泰維克」紙捲,雖是舞台視覺焦點,但並不會轉移或妨礙我們的觀看、聆聽,而更像是舞台上的第N個角色(文學作家、Bella的一夜情對象),與戲劇文本平行互文的其他文本(創意寫作課程指定閱讀),或者角色生命情境的隱喻(Bella自殺的嘗試),最終更成為角色個人生命的寄託:Bella的最後一段獨白,全場靜默無聲,以投影呈現在紙捲上,我們彷彿隨著她的引領,翻著書頁,讀著她為Christopher寫下的悼詞,沉靜地聆聽著她——或許還有我們自己——內在的聲音。
3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