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計算錯誤的根號習題《路人開根號》
9月
04
2012
路人開根號(黑眼睛跨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48次瀏覽
吳政翰

2012/09/01 14:30

黑眼睛跨劇團此次推出的製作《路人開根號》,將人生以數學「開根號」的概念作為出發點,陌生個體相互碰撞,進而可能達到「加乘」效果。幾個看似不相干的陌生人在一次機緣巧遇下,生活產生了奇妙的交集,角色們(或者是身為觀眾的我們)位於這個交集點,如何看待這些非我的陌生路人以及如何反過來重新省視可能早已陌生的自我,因而成了本劇所欲探討的主題。

導演很巧妙地把這齣和「路人」有關的戲移至劇場之外,每個場次的地點都不同,有咖啡店、餐廳、書店,甚至在公車上,跳脫於一般觀眾熟悉的鏡框式舞台或黑盒子劇場之框架,將劇場帶入生活中,從生活中檢視戲劇。這些概念發想都很不錯,可惜的是,這齣所標榜的「有機實驗劇」卻反將自己囿限在另一個保守框架裡,使得成果既不有機也不實驗,讓人大失所望。

我所觀看場次的演出地點是在專賣外文書籍的書林書店,觀眾就坐在書店裡平時會擺設的小椅子上,觀眾席十分擁擠,演員即在所設定好的觀眾席前不到一公尺處表演,因此觀眾與觀眾之間以及觀眾與演員之間是近乎零距離的,導演藉由縮小這樣的物理空間,讓在場的一堆陌生人看似有所交集。幾位演員在演出開始前,氣定神閒地在書店中遊走或工作著,就好像大家很自然地「生活」在這個空間,一切事件也都自然地「發生」,將這齣戲很自然地「有機化」。

然而,一切的表演都是設定好的,所有的事件也不是現場發生而是安排好的。在這個自然而成的空間裡,任何一點表演的刻意都會失真,演員們很用心地讓我們看到他們好像很自然的演出,想藉由直接談話、談心的方式拉近和觀眾距離,但身為觀眾的我們卻從頭到尾都疏離地在「看戲」,演員始終是演員,觀者還是觀者,身旁的陌生人依舊是陌生人。這樣一來,這個迷你製作的戲劇形式依舊困在傳統的框架裡,表演空間也不過就是從一個密閉劇院轉移到另一個封閉空間。

劇情中的交集點亦十分刻意,彼此不相識的路人莫名地向對方提出一連串冒昧甚至冒犯的問題,各角色的互動模式也是如出一轍,更讓人不解的是,角色所有的挫折和焦慮竟可以輕易地就釋懷,劇中可能有的衝突或危機也迎刃而解得完全不費工夫;幸而在這機械般的反覆過程中,有音樂的加入帶觀眾神遊到另一個世界,稍稍沖淡戲裡因「刻意的自然」所衍生出的種種尷尬。更可惜的是,在整個演出過程中,大約有兩位逛書店的客人匆匆經過,演員們卻完全避開他們,絲毫沒有想要和這些真正的「路人」進行「開根號」,以更直接、即時的方式,來使這個演出能夠達到真正的「有機實驗」。

創作者試圖在劇情中融合時事,對許多現代人的生活型態(手機、臉書的過度依賴)、違反社會公平正義的現況(反核、勞工剝削等議題)作出批判,此舉值得欣賞,不過植入議題的手法仍過於刻意且生硬,使本劇是社會感有餘,戲劇感卻大顯不足。因此,最後開根號習題的結果如何?我想可能得重新驗算。

《路人開根號》

演出|黑眼睛跨劇團
時間|
地點|台北市書林書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