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聲多語話情義《客風・廢墟後生仔》
10月
16
2019
客風・廢墟後生仔(新古典舞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97次瀏覽
張思菁(2019年度駐站評論人)

《客風・廢墟後生仔》以舞劇形式綜合舞蹈肢體、戲劇口白、歌曲演唱等其他表演藝術形式,述說一個在客家村落發生的家庭人倫悲劇與重生。因並未有意圖要發展成歌舞劇,整體仍以舞蹈表演詮釋做為形塑角色與推演劇情的主要軸線。

人物個性的肢體表演與舞蹈技巧方面最相得益彰之處,展現在飾演酒鬼賭徒爸爸的男舞者劉康鼎身上。一手拿著巨大酒瓶,一邊以傾斜著的身體加上搖搖晃晃的重心移轉,中間一段橫越舞台揮灑如現代舞版醉拳一般的獨舞,不僅展現成熟的舞蹈技巧與身體質地,更將這個角色的荒誕不羈與內在衝突能量彰顯出來。飾演兒子的男舞者孫正學則似乎因本身高大的身軀與角色設定的矛盾,以及需演出閃躲或怯弱,而在與其他人對戲或獨舞時顯得肢體施展不太開,也因此,欲將心聲與感情完全傳遞給觀眾的能量較為薄弱。在他顯露悲憤痛心的獨舞中,編舞者安排舞臺上數支大木柱象徵著他的心有千千結,獨舞時加上推倒大木柱的傾倒聲,協助擴大了他悲憤情感的表達能量。而舞劇開頭出現著戴面具者(類似預言者角色)的獨舞,則充滿著德國現代舞大師瑪麗.魏格曼的巫師氣息,以低矮扭曲與不連續的肢體動作之成熟展現,精準傳遞出對扭曲人性的預言與警語,是具畫龍點睛的安排。

身為女性角色的母親與女兒,則以情感表達哀傷情緒為主,在母女悲傷相擁的段落,得以在寂寥光影與感人的客家詩詞口白疊韻之中,以向內包裹與低水平的身體姿勢和動作,傳達出哀莫大於心死的痛苦與感傷。然因女性的身體動作設計多為含蓄而幽微,使得母親的獨舞較難施展,在剛開始女群舞出場動作太過於抽象象徵,讓我一時無從辨別她們是母親的分身(抒情)或者是指責的鄰人(對立),直到手指動作重複出現,讓剛硬的動作質地與環繞阻擋的人牆,以及母親企圖向外突圍與向上祈求的上半身姿態產生強烈對比,才清楚呈現出其戲劇張力。

在眾多的群舞場面,很清楚是以拉邦動作理論中「勁力」(Effort)對立質地去產生對立角色特性的差異,由邪派角色幫派們低矮、傾斜、曲折的動作質地,去對應正派角色工人們剛硬、直挺、直線的動作設計。舞作中一段邪派幫派與爸爸的賭桌動作編排頗具巧意,經由賭桌上方、桌面,和桌子下方的三個高低層次空間,以許多歪斜滑溜的動作與略顯獐頭鼠目的流暢蹲竄之誇大動作,配合上音樂的動律節奏產生出豐富的畫面,傳神地展現賭桌上互相盤算鬥心機的強烈戲劇張力。而工人的群舞動作,在舞劇的前半部顯得有點難以施展,一方面是因其以展現武術或動作技巧做為打鬥劇情時,各種類別混雜的舞蹈語彙不容易統一在同一種質地與張力中;另一方面是,雖為了與邪派做區隔對比而挑選較直挺較高的動作,但因缺乏橫向擴張的大動作與穩定的下盤,和真實工人的角色形象與質地落差較大。而到了第四幕的工人之歌時,反因整體主要呈現歡樂振奮的精神,動作編排多為向上奮起跳躍的腳步或高舉手臂向上張揚的上半身,動作質地反而較為一致,工人族群的整體感與團結力量因此較能展現出來。

整個舞劇比較可惜的是,在戲劇轉折的處理上較為不足,使得劇情在第二幕與第三幕之間彷彿中斷,較不連貫,重要角色扮演者到了最後全部變成工人群體之一員,令觀眾混淆,因而無法將發生的劇情連貫到第四幕,這應該是戲劇架構與表現手法之間產生想像落差。而在「客風」標題的預期之下,只有每一幕之前相當冗長的敘事旁白是以客語發音配上中文字幕,以及〈母親與父女〉以客家聲韻念詞展現,還有母親手上的客家花布外,似乎並未看到太多關於客家文化的線索,也是有點可惜的。

舞劇《客風・廢墟後生仔》以拉邦動作理論之精髓,設計差異化的肢體動作質地與風格,成功編排刻劃出不同人物角色的個性與特色,引導觀眾沉浸在這個敘事發展的悲喜之中。舞劇中幾個舞蹈姿態與定格畫面,也頗有向新古典舞團劉鳳學的數個經典作品致敬的意味。然而,舞蹈肢體本身就是傳達戲劇性訊息與營造戲劇氛圍的重要媒介;至於冗長的劇情說明旁白、各角色的錄音台詞、述說感情的好聽歌曲演唱,則建議可以考慮減法,去蕪存菁,也許更能讓舞劇欲傳達的中心主旨因精簡清晰而更發人省思。

《客風・廢墟後生仔》

演出|新古典舞團
時間|2019/10/04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