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聲多語話情義《客風・廢墟後生仔》
10月
16
2019
客風・廢墟後生仔(新古典舞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24次瀏覽
張思菁(2019年度駐站評論人)

《客風・廢墟後生仔》以舞劇形式綜合舞蹈肢體、戲劇口白、歌曲演唱等其他表演藝術形式,述說一個在客家村落發生的家庭人倫悲劇與重生。因並未有意圖要發展成歌舞劇,整體仍以舞蹈表演詮釋做為形塑角色與推演劇情的主要軸線。

人物個性的肢體表演與舞蹈技巧方面最相得益彰之處,展現在飾演酒鬼賭徒爸爸的男舞者劉康鼎身上。一手拿著巨大酒瓶,一邊以傾斜著的身體加上搖搖晃晃的重心移轉,中間一段橫越舞台揮灑如現代舞版醉拳一般的獨舞,不僅展現成熟的舞蹈技巧與身體質地,更將這個角色的荒誕不羈與內在衝突能量彰顯出來。飾演兒子的男舞者孫正學則似乎因本身高大的身軀與角色設定的矛盾,以及需演出閃躲或怯弱,而在與其他人對戲或獨舞時顯得肢體施展不太開,也因此,欲將心聲與感情完全傳遞給觀眾的能量較為薄弱。在他顯露悲憤痛心的獨舞中,編舞者安排舞臺上數支大木柱象徵著他的心有千千結,獨舞時加上推倒大木柱的傾倒聲,協助擴大了他悲憤情感的表達能量。而舞劇開頭出現著戴面具者(類似預言者角色)的獨舞,則充滿著德國現代舞大師瑪麗.魏格曼的巫師氣息,以低矮扭曲與不連續的肢體動作之成熟展現,精準傳遞出對扭曲人性的預言與警語,是具畫龍點睛的安排。

身為女性角色的母親與女兒,則以情感表達哀傷情緒為主,在母女悲傷相擁的段落,得以在寂寥光影與感人的客家詩詞口白疊韻之中,以向內包裹與低水平的身體姿勢和動作,傳達出哀莫大於心死的痛苦與感傷。然因女性的身體動作設計多為含蓄而幽微,使得母親的獨舞較難施展,在剛開始女群舞出場動作太過於抽象象徵,讓我一時無從辨別她們是母親的分身(抒情)或者是指責的鄰人(對立),直到手指動作重複出現,讓剛硬的動作質地與環繞阻擋的人牆,以及母親企圖向外突圍與向上祈求的上半身姿態產生強烈對比,才清楚呈現出其戲劇張力。

在眾多的群舞場面,很清楚是以拉邦動作理論中「勁力」(Effort)對立質地去產生對立角色特性的差異,由邪派角色幫派們低矮、傾斜、曲折的動作質地,去對應正派角色工人們剛硬、直挺、直線的動作設計。舞作中一段邪派幫派與爸爸的賭桌動作編排頗具巧意,經由賭桌上方、桌面,和桌子下方的三個高低層次空間,以許多歪斜滑溜的動作與略顯獐頭鼠目的流暢蹲竄之誇大動作,配合上音樂的動律節奏產生出豐富的畫面,傳神地展現賭桌上互相盤算鬥心機的強烈戲劇張力。而工人的群舞動作,在舞劇的前半部顯得有點難以施展,一方面是因其以展現武術或動作技巧做為打鬥劇情時,各種類別混雜的舞蹈語彙不容易統一在同一種質地與張力中;另一方面是,雖為了與邪派做區隔對比而挑選較直挺較高的動作,但因缺乏橫向擴張的大動作與穩定的下盤,和真實工人的角色形象與質地落差較大。而到了第四幕的工人之歌時,反因整體主要呈現歡樂振奮的精神,動作編排多為向上奮起跳躍的腳步或高舉手臂向上張揚的上半身,動作質地反而較為一致,工人族群的整體感與團結力量因此較能展現出來。

整個舞劇比較可惜的是,在戲劇轉折的處理上較為不足,使得劇情在第二幕與第三幕之間彷彿中斷,較不連貫,重要角色扮演者到了最後全部變成工人群體之一員,令觀眾混淆,因而無法將發生的劇情連貫到第四幕,這應該是戲劇架構與表現手法之間產生想像落差。而在「客風」標題的預期之下,只有每一幕之前相當冗長的敘事旁白是以客語發音配上中文字幕,以及〈母親與父女〉以客家聲韻念詞展現,還有母親手上的客家花布外,似乎並未看到太多關於客家文化的線索,也是有點可惜的。

舞劇《客風・廢墟後生仔》以拉邦動作理論之精髓,設計差異化的肢體動作質地與風格,成功編排刻劃出不同人物角色的個性與特色,引導觀眾沉浸在這個敘事發展的悲喜之中。舞劇中幾個舞蹈姿態與定格畫面,也頗有向新古典舞團劉鳳學的數個經典作品致敬的意味。然而,舞蹈肢體本身就是傳達戲劇性訊息與營造戲劇氛圍的重要媒介;至於冗長的劇情說明旁白、各角色的錄音台詞、述說感情的好聽歌曲演唱,則建議可以考慮減法,去蕪存菁,也許更能讓舞劇欲傳達的中心主旨因精簡清晰而更發人省思。

《客風・廢墟後生仔》

演出|新古典舞團
時間|2019/10/04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她們面對「台灣唯一以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作為基礎專業」的利基時,如何嘗試調和自身的文化慣習與族群刺激,從而通過非原住民的角度去探索、創發原住民族表演藝術的樣態,即是一個頗具張力的辯證課題。事實證明,兩齣舞作《釀 misanga'》和《ina 這樣你還會愛我嗎?》就分別開展兩條實踐路線:「仿效」與「重構」。
6月
27
2024
現實的時空不停在流逝,對比余彥芳緩慢柔軟的鋪敘回憶,陳武康更像帶觀眾走進一場實驗室,在明確的十一個段落中實驗人們可以如何直面死亡、好好的死。也許直面死亡就像余彥芳將回憶凝結在劇場的當下,在一場關於思念的想像過後,如同舞作中寫在水寫布上的家族史,痕跡終將消失,卻也能數次重複提筆。
6月
26
2024
對於三個迥異的死亡,武康選擇一視同仁,不被政治符碼所束縛,盡力關照每一個逝去的生命與其相會的當下,揣度他者曾經擁有的感受。不管可見與不可見,不管多麼無奈,生與死跨越重重的邊界。
6月
26
2024
雲門「春鬥2024」的三個作品,以各自獨特觀點去解析並重新排列舞蹈身體之當下片刻,呈現出肉身在凝視(Gaze)中的存有時空與鏡像延異,無論是運用科技影像顯現存在卻不可見的肉身宇宙;在喃喃自語中複演詮釋地震當下的平行時空;或是在鬆動的空間與肢體裂縫中挑戰可見與真實,皆為對觀眾視域下的舞蹈身體所提出的質問與回應。
6月
20
2024
說到底,余雙慶這個主體仍舊不在現場,所有關於「他」的形容,都是「她」在我們面前所描繪的虛擬劇場;喬車位、推櫥窗、拉鐵門以及起床的身姿,余雙慶就如同一位站立在夕陽餘暉下的英雄一樣,藉由匪夷所思且神乎其技的身體重心,他喬出了我們對於日常物件所無法到達的位置與空間(起床的部分甚至可以跟瑪莎葛蘭姆技巧有所連結),而余彥芳的背影宛如一名當代的京劇伶人,唱念做打無所不通,無所不曉,將遺落的故事納入自身載體轉化,轉化出一見如故的「父」與「女」,互為表裡。
6月
20
2024
白布裹身,面對種種情緒撲身襲來的窒息感。余彥芳將肉身拋入巨大的白布中,她與蔣韜的現場演奏這一段是設定好的即興,只是呼吸無法設定,仰賴當下的選擇。追趕、暫離、聆聽、主導,我預判你的預判,但我又不回應你的預判,偶爾我也需要你的陪伴。做為個人如何回應他人、回應外界,客套與熟絡,試探與旁觀,若即若離的拉扯,對於關係的回應隱藏在身體與鋼琴之間,兩者的時間差展現了有趣的關係狀態。
6月
20
2024
余彥芳與消失的抵抗,自奮力變得輕巧,為消失本身賦予了另一種存在,讓刻印不再只是再現原形,而是在一次次的重複中長出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余彥芳個人生命記憶,而給予更多留白空間,讓眾人得以映照自身。
6月
14
2024
有別於作品核心一直緊扣在環境劇場與唯心主義文學的羅文瑾,兩位新生代的編舞家將目光轉向極其細微的生活日常以及複合型的宗教信仰,透過截然不同的舞蹈屬性,來向觀眾叩問理性與感性的邊緣之際,究竟還有多少的浮光掠影和眾生相正在徘徊。
6月
07
2024
很顯然,周書毅沒有走得很遠,譬如回到第二段所說的「一與多」,蘇哈托發動的反共清洗連帶龐大的冷戰場景,卻被他輕輕帶過。坦白說,編舞家要創造一個試圖往舞者主體挪移的場域,從來都不容易。於此作,反而襯出了在編舞上「無法開放的開放」,即難以沿著舞者提供的差異言說或身體,擴延另類的動能,而多半是通過設計的處理,以視覺化遮蔽身體性的調度。
6月
0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