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廠裡的反抗者《一桿稱仔》
12月
10
2012
一桿稱子(影響新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77次瀏覽
王萬睿

《一桿稱仔》是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最能反映時代精神的一部小說,儘管直到近年來才獲選入高中國文課程,小說透過寫實主義所體現的抵殖民精神,也已逐漸成為讀者們的共識。然而,對「影響.新劇場」的編導呂毅新來說,此次以賴和的小說作為文學劇場改編的主要文本,寫實劇場不是她必然的創作類型,反而是以肢體作為敘事的能量,並以十鼓文化園區的戶外開放空間作為演出舞台,將小說中指控日本殖民主義剝削蔗農的反抗精神,重新在八十多年後的糖廠中點燃,佐以「一隻鳥兒哮啾啾」歌聲的前後呼應,企圖反省殖民主義在台灣的文化遺緒。

作為一個文學劇場,原著的形式與內容是劇場改編時最為重要的能量,但編導卻僅僅保留文字,風格上轉以極簡主義式的肢體劇場,並透過環境劇場中的公共空間來凸顯賴和反抗精神的底蘊。譬如,極簡的舞台設計(其實只有把舞台與觀眾席作了簡單地區隔)、極簡的道具(演員手上的藤條)、極簡的服裝設計與臉部化妝(演員不換裝),以及極簡的配樂(主要使用鼓點),再再體現了創作上的極簡主義風格。換句話說,在這樣的環境劇場空間設計下,三位演員儘管沒有固定的角色得以駕馭,但卻同時又能穿梭於角色之間。譬如唯一的女演員陳怡彤,她可以隨著故事的發展,扮演受日本警察陷害的主角秦得參,也可以是全知觀點的敘事者。

我們無法分辨角色的差異,還因為他們身著同樣的服裝,臉上頂著相似的彩妝。對三位演員來說,角色可以是農民、街頭小販,也可以是日本警察。編導因此想呈現的是殖民時代的壓抑的氛圍,於是舞台上的角色,既可以是統治者,也可以是受壓迫者。另一方面,《一桿稱仔》角色上的設計,也是為了呼應小說中的全知觀點。角色扮演的曖昧性與多變性,導致這樣的結構逸離了寫實主義劇場的規範,穿梭角色的關鍵,則是隨著故事的情節而轉變。此外,演員聲音上的多語的表演,包括台語、國語和日語的操作上,其實也在實踐一種非寫實劇場的敘事結構,目的不是在反應日治時代的時空背景,而是凸顯小說敘事者賴和,在創作當下的多語情境,體現了日本殖民地多元文化的混雜性。

《一桿稱仔》於台南十鼓文化園區的演出,不僅將寫實小說改編成非寫實劇場,更在肢體劇場和環境劇場之間,形成有機的跨界類型實踐。如果肢體劇場是將演員的身體視為敘事的工具,如果環境劇場乃是針對演出空間的歷史展開批判式的反省,那麼在具有近百年歷史的十鼓文化園區的前身—也就是日治時代台灣製糖株式會社的車路前墘製糖廠—演出的意義,其實是具有後殖民脈絡下重寫歷史的企圖。換句話說,戰前台灣作為日本的殖民地,戰後其實還來不及反省殖民主義所帶來的創傷,就被迫納入另一個集權主義的統治。殖民時代的糖廠,戰後成為台糖用地,我們都忘了它曾是日本帝國主義剝削台灣人民的國家機器。當《一桿稱仔》這齣反殖民主義的劇場來到過去日本殖民時期的糖廠空間搬演,一方面體現的是編導批判的歷史視野,也同時給予了全球化下漸漸喪失自信的土地與人民,深切的鼓舞!

《一桿稱仔》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12/11/17 15:00
地點|台南市十鼓文化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演出中,每個畫面構圖焦點明確:或利用演員背台突顯其他角色,或藉由單一重複的動作淡化角色存在感;舞台上演員雖少,畫面卻不單調。 (吳知豫)
12月
14
2015
戲劇《一桿稱仔》透過演員飾演說書人的角色,讓文字重回口語,讓說書人重回當代,如同本雅明〈講故事的人〉一文所言。(羅倩)
11月
26
2015
演員藉著聲音、體態和肢體動作,就能讓觀眾很快進入戲劇的情境中,三個演員純熟而自然的多次進出不同的角色,令人驚喜的是觀眾都能清清楚楚的知道說話的人是誰。(楊麗卿)
12月
03
2012
小說作為一種藝術類型所運用的策略與特徵幾乎原封不動地被搬到演出的現場,讓《一桿稱仔》的演出不知不覺中流失了某些劇場此一藝術類型本身所特有的能力,也就是說,劇場觀眾直接面對戲劇性/劇場性行動的即時性和衝擊性被削弱了。(厲復平)
11月
21
2012
這場畢業製作最珍貴的饋贈,不在於它駛出了多遠,而在於它讓我們聽見:在那個被貴族遺棄的孤島上,卡利班敲打鐵鏈的聲響,正與觀眾席中此起彼伏的呼吸,漸漸匯成同一片潮汐。
5月
18
2025
身首分離所象徵的流離,一旦作為一種被指認為「異人」的悲劇性後果,而本身具有流動性的內在特徵時,尋找親人的強烈慾望與回歸身體的形式表現,似有被解消掉能動性的擔憂。
5月
16
2025
劇場不再是召喚國族記憶的祭壇,在這裡,鬼魂不求平反、死亡不能被意義化。這正是《落頭氏》的批判力道——不是出自特定政治議程的批判,而是持續召喚那個尚未到來的、幽靈般的政治。
5月
16
2025
《赤子》雖亦遵循如此英雄敘事結構,但編劇施如芳似乎更企圖開拓布袋戲新的故事乘載,將「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為故事原型,以虛載實,叩問歷史與當下時代處境。
5月
12
2025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