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出音樂劇的困境《大家都想做音樂劇》
10月
30
2019
大家都想做音樂劇(唱歌集音樂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40次瀏覽
吳政翰(2019年度駐站評論人)

活躍於高雄的「唱歌集音樂劇場」,作品以小品音樂劇為主,常在小品敘事中可見其融合不同美學形式的企圖。此次新作《大家都想做音樂劇》,以短劇的形式呈現,主要講述製作人君姐、作曲家Brian兩人討論要做出什麼音樂劇的過程。如同《歌舞線上》(A Chorus Line)、《演出名稱》(Title of Show)等作品,此類的「後台音樂劇」(backstage musical)賦予了歌曲得以合理發生的情境,有時形成了某種自身反涉的趣味。的確,此作不僅透過搬演時下對音樂劇的刻板印象和迷思來形成諷刺,也重述了多種近期音樂劇圈爭執不休的提問,例如要不要有字幕機,同時試圖將流行、饒舌等多種曲風融於一戲,甚至玩味古典。不論是主題或音樂上,都可見創作者的企圖,也極具發展潛力。

由於此戲的主軸是兩人在討論音樂劇,也讓整個台上的小世界幾乎鎖在音樂劇這個場域中,因此許多歌曲都環繞在音樂劇這件事上,時而藉由音樂劇當作議題核心,時而音樂劇轉成人物欲望的投射,時而音樂劇本身就是一個角色。例如,劇中人以歌曲來直接呈現音樂劇所謂「詞曲咬合」的概念,現場示範同一個樂句因旋律和音韻的改變,可能會使句中字詞被聽錯,進而產生別的意思,造成誤會; 呈現兩位舊仇人隔空吵架的〈怎麼會是他〉,以及傳達角色內心想望的〈百老匯離我們不遠〉,皆透過清楚的歌曲功能來強化角色個性與角色關係;一開場的〈大家都想做音樂劇〉及這首歌於結尾的再現〈大家都想做好音樂劇〉,相互對照、呼應,並且清楚地帶出了開頭到尾聲的劇情旅程變化。其中,我認為最具特色的一首歌是〈我與我愛的音樂劇〉,把音樂劇當作一個角色來形容,先是將之以中性的「他/她」來包裝,以充滿情感的口吻唱出其魅力,同時也正感受、表現著音樂劇的魅力,漸漸地才揭露這角色的真實身份,情感中可見隱喻,簡潔而有力。

此戲選擇位於駁二藝術特區一隅的小型音樂展演空間(Live House)中演出,場地雖小,但觀演距離近,也善用了全場空間,包括舞台、觀眾席、走道、吧台等區,而且詞曲寫作咬合得當,不設字幕(若有了字幕反而更顯唐突),加上演員恰如其分的表演,以及跟現場觀眾互動,費心營造出演員與觀眾之間溝通的直接、立即且自然,甚至帶有一種卡巴萊(Cabaret)娛樂表演或單口喜劇(stand up comedy)的輕鬆質感,開拓了音樂劇在空間上及觀演互動關係上另一種實踐可能性。

此戲的主題設定,讓曲目不乏巧思,也讓觀演關係和氣氛都十分輕鬆,但全戲的問題恐怕也來自於這樣的主題設定。首先,由於全戲主軸鎖在「討論音樂劇」的主題上,卻未同時關照劇情的鋪排和推動,使得劇情相較單薄,停留在同一平面,沒有把討論的焦點推到更深入或者更全面的層次,甚或讓趨近結尾兩位角色的衝突又合好顯得有些無足輕重。在劇本層次單薄、情境不足的情況下,連帶影響到的,便是曲目的層次。許多時候,歌曲僅能「借題發揮」,歌曲大多環繞在音樂劇的相關主題上,但切入焦點與探討立場大同小異,多樣性偏低,事實上許多首歌的內容換湯不換藥,甚至都可濃縮成同一首歌。這些類似主題的歌曲,一旦分散來呈現,或者偶有不知為何就進入一首歌曲或者歌曲何時結束的情況,都會使得敘事能量難以堆疊、聚焦。更進一步地來看,如此情況下,全劇所充斥的多元曲風乍聽新穎且鮮活,久而久之,漸漸顯得一時的形式趣味。說到底,缺乏敘事層次仍是主要問題。這敘事的問題是劇本的,也是詞本的。

《大家都想做音樂劇》具備良好的主題設定,作為一齣輕鬆小品算是完整,就許多方面來看,值得繼續發展,但仍得再回歸並深究文本,以免關注了形式,卻失了內裡,不然,一不小心很可能會陷入劇中所批判的音樂劇困境以外的,另一種音樂劇困境。

《大家都想做音樂劇》

演出|唱歌集音樂劇場
時間|2019/10/12 20:00
地點|高雄駁二藝術特區BANANA音樂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插科打諢表象之下,唱歌集音樂劇場演繹的不只是喜劇,亦是常年劇場生態觀察與劇團經營心境,時刻提醒莫忘初衷,卻必須與大環境妥協,在藝術與商業的權衡拉鋸之間,唱出臺灣劇場工作者心中那方美麗與哀愁。(葉盈孜)
10月
30
2019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