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心聲,就唱出來動人《大家都想做音樂劇》
10月
30
2019
大家都想做音樂劇(唱歌集音樂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57次瀏覽
葉盈孜(社會人士)

深耕高雄的唱歌集音樂劇場,在成軍十載的今年陸續推出多檔新作品,成績斐然。《大家都想做音樂劇》首演於八月,十月演出的2.0版係加入導演林羣翊的改版製作,本劇定調為原創小品音樂劇,選擇氛圍悠然閒適的餐酒館空間演出,也許觀者理所當然認為將迎接的是一場不須思考、輕鬆詼諧,可放空欣賞的喜劇,然而實際演出確實輕鬆詼諧,卻在引人發噱的同時發人深省,許多橋段鋪陳中暗藏驚喜,之於入門觀眾,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表現音樂劇魅力;之於資深觀眾,則拋出劇場酸甜苦辣引起共鳴,落幕後,頗有七十分鐘轉瞬即逝,意猶未盡之感。

《大家都想做音樂劇》以美女製作人君姐(詹喆君飾)、才子音樂家Brian(蔡恩霖飾)及新鮮人助理阿炫(張清彥飾),圍繞一齣音樂劇的製作,探討形而上至創作理念差異、形而下至字幕機取捨、理想至高雄的百老匯一條街,現實至入不敷出的票房壓力,演員自然流暢的演出呈現與穩定發揮的演唱功力,舞台魅力十足。此外,初次挑音樂製作大樑的張清彥,可圈可點的全新詞曲創作,或強烈明快節奏、或抒情溫柔旋律,起承轉合之間緊密貼合劇情推展,巧妙帶動觀者情緒,然而許是場地限制或音場配置,演出過程偶有回音,略影響聽覺體驗,但整體仍是瑕不掩瑜。

值得一提的是,本劇妥善運用空間營造的親密感,設計與觀眾互動對話的情境,如製作人和音樂家於使用原創音樂或流行音樂的衝突中,君姐表示大部分觀眾其實不懂音樂時,Brian以迥異的風格對觀眾唱情歌,藉觀眾反應延伸劇情;或君姐堅持要字幕機,而Brian持反對意見時,詢問觀眾意見,筆者欣賞的場次中,身旁觀眾表示不需要字幕機,便由君姐演出一段氣勢萬鈞的指導(指責?)戲碼,安排頗具即興趣味性,也重述觀眾在劇場的定位,可以是沉默的觀者,更可以是參與者,甚至成為表演的一部分。

誠如筆者前述,對新人觀眾而言,《大》劇不只是音樂劇,更是一齣幽默的入門教材,比如阿炫以《茶花女》為例,意圖提供建議予君姐及Brian,何謂時下音樂劇的熱門套路,卻被兩位前輩教育一番歌劇與音樂劇之大不同,包括歌劇每一句話都是用唱的,而一句話要唱三十秒等,令觀眾捧腹同時也頗為受教。在插科打諢表象之下,唱歌集音樂劇場演繹的不只是喜劇,亦是常年劇場生態觀察與劇團經營心境,時刻提醒莫忘初衷,卻必須與大環境妥協,在藝術與商業的權衡拉鋸之間,唱出臺灣劇場工作者心中那方美麗與哀愁;卻又飽含熱情,期待或許有朝一日,人們不僅是為了美食小吃,更是為一票難求的精采節目紛至沓來。

夢想僅是用說的都如此迷人,更何況用唱的?在揭幕之前,表演者或許曾失落掙扎,觀眾或許荷包山窮水盡(《大》劇中阿炫精彩演繹此環節);但揭幕之後,表演者和觀眾相聚一刻,皆是源於對表演藝術的熱愛,《大》劇溫暖的傾訴,真摯而深刻的傳達了這份獨屬於劇場的感動。

《大家都想做音樂劇》

演出|唱歌集音樂劇場
時間|2019/10/12 20:00
地點|高雄駁二藝術特區BANANA音樂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戲的主題設定,讓曲目不乏巧思,也讓觀演關係和氣氛都十分輕鬆,但全戲的問題恐怕也來自於這樣的主題設定……缺乏敘事層次仍是主要問題。這敘事的問題是劇本的,也是詞本的。(吳政翰)
10月
30
2019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