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心聲,就唱出來動人《大家都想做音樂劇》
10月
30
2019
大家都想做音樂劇(唱歌集音樂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63次瀏覽
葉盈孜(社會人士)

深耕高雄的唱歌集音樂劇場,在成軍十載的今年陸續推出多檔新作品,成績斐然。《大家都想做音樂劇》首演於八月,十月演出的2.0版係加入導演林羣翊的改版製作,本劇定調為原創小品音樂劇,選擇氛圍悠然閒適的餐酒館空間演出,也許觀者理所當然認為將迎接的是一場不須思考、輕鬆詼諧,可放空欣賞的喜劇,然而實際演出確實輕鬆詼諧,卻在引人發噱的同時發人深省,許多橋段鋪陳中暗藏驚喜,之於入門觀眾,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表現音樂劇魅力;之於資深觀眾,則拋出劇場酸甜苦辣引起共鳴,落幕後,頗有七十分鐘轉瞬即逝,意猶未盡之感。

《大家都想做音樂劇》以美女製作人君姐(詹喆君飾)、才子音樂家Brian(蔡恩霖飾)及新鮮人助理阿炫(張清彥飾),圍繞一齣音樂劇的製作,探討形而上至創作理念差異、形而下至字幕機取捨、理想至高雄的百老匯一條街,現實至入不敷出的票房壓力,演員自然流暢的演出呈現與穩定發揮的演唱功力,舞台魅力十足。此外,初次挑音樂製作大樑的張清彥,可圈可點的全新詞曲創作,或強烈明快節奏、或抒情溫柔旋律,起承轉合之間緊密貼合劇情推展,巧妙帶動觀者情緒,然而許是場地限制或音場配置,演出過程偶有回音,略影響聽覺體驗,但整體仍是瑕不掩瑜。

值得一提的是,本劇妥善運用空間營造的親密感,設計與觀眾互動對話的情境,如製作人和音樂家於使用原創音樂或流行音樂的衝突中,君姐表示大部分觀眾其實不懂音樂時,Brian以迥異的風格對觀眾唱情歌,藉觀眾反應延伸劇情;或君姐堅持要字幕機,而Brian持反對意見時,詢問觀眾意見,筆者欣賞的場次中,身旁觀眾表示不需要字幕機,便由君姐演出一段氣勢萬鈞的指導(指責?)戲碼,安排頗具即興趣味性,也重述觀眾在劇場的定位,可以是沉默的觀者,更可以是參與者,甚至成為表演的一部分。

誠如筆者前述,對新人觀眾而言,《大》劇不只是音樂劇,更是一齣幽默的入門教材,比如阿炫以《茶花女》為例,意圖提供建議予君姐及Brian,何謂時下音樂劇的熱門套路,卻被兩位前輩教育一番歌劇與音樂劇之大不同,包括歌劇每一句話都是用唱的,而一句話要唱三十秒等,令觀眾捧腹同時也頗為受教。在插科打諢表象之下,唱歌集音樂劇場演繹的不只是喜劇,亦是常年劇場生態觀察與劇團經營心境,時刻提醒莫忘初衷,卻必須與大環境妥協,在藝術與商業的權衡拉鋸之間,唱出臺灣劇場工作者心中那方美麗與哀愁;卻又飽含熱情,期待或許有朝一日,人們不僅是為了美食小吃,更是為一票難求的精采節目紛至沓來。

夢想僅是用說的都如此迷人,更何況用唱的?在揭幕之前,表演者或許曾失落掙扎,觀眾或許荷包山窮水盡(《大》劇中阿炫精彩演繹此環節);但揭幕之後,表演者和觀眾相聚一刻,皆是源於對表演藝術的熱愛,《大》劇溫暖的傾訴,真摯而深刻的傳達了這份獨屬於劇場的感動。

《大家都想做音樂劇》

演出|唱歌集音樂劇場
時間|2019/10/12 20:00
地點|高雄駁二藝術特區BANANA音樂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戲的主題設定,讓曲目不乏巧思,也讓觀演關係和氣氛都十分輕鬆,但全戲的問題恐怕也來自於這樣的主題設定……缺乏敘事層次仍是主要問題。這敘事的問題是劇本的,也是詞本的。(吳政翰)
10月
30
2019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