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水歡遊《水在哪裡》
11月
11
2019
水在哪裡2013台北場(不想睡遊戲社提供,今年新竹場並無攝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65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臺灣發展茁壯中的寶寶劇場,不想睡遊戲社是開創先驅之一。此次應「2019新竹市親子劇場嘉年華」活動邀請,重演2013年的第二號寶寶劇場作品《水在哪裡》。這齣戲著力探索水的由來,以及和水有關的遊戲與想像,兩位演員所表演的一切行為,其實就是幼兒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寫照。不論寶寶劇場或兒童劇場,細微觀察兒童行為本就是創作者的基本功課,否則創作只會淪為成人的自以為是,容易陷入非兒童觀點的錯謬假想。

《水在哪裡》戲未正式開演前,讓雨滴的聲音持續環繞,水藍色燈光包圍的空間,從聽覺、視覺的感受先牽引著寶寶入戲,當他們開始去留意周邊有哪些裝置,或尋找聲音來源,大腦就會製造神經傳導物(neurotransmitter),使神經元作用後,產生思考、記憶與推想能力。然而,若同時間外在的事物刺激太過多樣複雜,反而會形成干擾,容易使寶寶產生不專注情形,不可不慎。

接著兩位演員拉起繩索後,模仿起兩個孩子與布巾、夾子遊戲時,其實也暗示了布巾、夾子之後可以有更多幻想用途,例如有一場「海洋幻想」,布巾覆蓋於雨傘上立即成了水母,這裡表現了讓物品形象轉化的創造力,也印證遊戲的最高境界是具有創造力的。隨後引出的雷聲雨聲,才正式將水的主題揭開序幕。

整齣戲接下來的故事情境,簡單說就如同兩個小孩在家無所事事時,開始自尋樂趣。此時,所有的物品瞬間都能變成玩具把玩,並賦予物品生命力,物品與物品相互連結,瑰麗奇妙的想像情節便油然升起,俯拾皆是的例子如:沾上水滴的透明板被豎傾斜,模型小汽車在上面移動,製造出車子在挑戰一段險峻路途的景象,形象立體生動。還有貫穿情節主軸的小人偶,為它構造了一段奇妙冒險的旅程。物品的消失,以及被尋找後重新發現的過程,在在勾引觀者投入,情緒隨之起伏轉變,從期待、緊張,尋找落空的失望,再繼續尋找,最終發現激起喜悅,同契同感。這齣戲中讓人印象深刻的幾個充滿巧心的設計,比方想像跟著水潛入深深的海洋,遇見了前述物品創造的水母,遇見了以光影表現的魚群,水的來源和歸去,自然的循環往復都有了合理的安排。

又如從一個個杯子裡尋找小人偶,注水之後,透過浮力,浮出杯口的先是北極熊、鯨魚等動物,然後才是小人偶。當科學與藝術在這有趣的交會,對寶寶而言,如同發現探索了一個新奇未知的世界;當他回去和爸爸媽媽一起動手玩,主動探索物體的原理奧秘,並建立認知與理解,就是一種教育體驗的實踐完成。所以,給孩子欣賞一齣表演,當下之時,絕對不用以「教育」之名,就以為什麼事都要說清楚、講明白,一堆道理在舞台上強行灌輸給孩子,和在教室裡被知識填鴨並無差別,留點空白想像的餘韻更美,且更有意義!

而這齣戲中的舞台裝置,由一格一格的組合櫃拼裝成,再裝置彎彎曲曲的水管和水龍頭。呼應劇名,展開一連串尋找水、尋找小人偶的舉動,有的水龍頭扭開竟然沒有水,有的則是流出小人偶,真的是驚喜連連!我認為,這才是真正考慮兒童心理感受的創意設計。不過,既然是寶寶劇場,組合櫃內諸多沒用到的道具物品,似可再斟酌精簡一些,視覺上不至太過凌亂,就像水愈清澈愈流動自如不是嗎?

《水在哪裡》

演出|不想睡遊戲社
時間|2019/11/02 15:00
地點|新竹市文化局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此試想,全程都在旅社內移動的觀眾們,於這次的觀演過程,除了迎來角色扮演和情節推動等部分,如果在表演文本的空間動線、戲劇調度,能有些場面或節奏的設計,或可讓觀眾對於現場的實體環境、視聽氛圍等,獲得更多關注甚且欣賞、凝視、呼吸的時刻
11月
22
202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