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水歡遊《水在哪裡》
11月
11
2019
水在哪裡2013台北場(不想睡遊戲社提供,今年新竹場並無攝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79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臺灣發展茁壯中的寶寶劇場,不想睡遊戲社是開創先驅之一。此次應「2019新竹市親子劇場嘉年華」活動邀請,重演2013年的第二號寶寶劇場作品《水在哪裡》。這齣戲著力探索水的由來,以及和水有關的遊戲與想像,兩位演員所表演的一切行為,其實就是幼兒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寫照。不論寶寶劇場或兒童劇場,細微觀察兒童行為本就是創作者的基本功課,否則創作只會淪為成人的自以為是,容易陷入非兒童觀點的錯謬假想。

《水在哪裡》戲未正式開演前,讓雨滴的聲音持續環繞,水藍色燈光包圍的空間,從聽覺、視覺的感受先牽引著寶寶入戲,當他們開始去留意周邊有哪些裝置,或尋找聲音來源,大腦就會製造神經傳導物(neurotransmitter),使神經元作用後,產生思考、記憶與推想能力。然而,若同時間外在的事物刺激太過多樣複雜,反而會形成干擾,容易使寶寶產生不專注情形,不可不慎。

接著兩位演員拉起繩索後,模仿起兩個孩子與布巾、夾子遊戲時,其實也暗示了布巾、夾子之後可以有更多幻想用途,例如有一場「海洋幻想」,布巾覆蓋於雨傘上立即成了水母,這裡表現了讓物品形象轉化的創造力,也印證遊戲的最高境界是具有創造力的。隨後引出的雷聲雨聲,才正式將水的主題揭開序幕。

整齣戲接下來的故事情境,簡單說就如同兩個小孩在家無所事事時,開始自尋樂趣。此時,所有的物品瞬間都能變成玩具把玩,並賦予物品生命力,物品與物品相互連結,瑰麗奇妙的想像情節便油然升起,俯拾皆是的例子如:沾上水滴的透明板被豎傾斜,模型小汽車在上面移動,製造出車子在挑戰一段險峻路途的景象,形象立體生動。還有貫穿情節主軸的小人偶,為它構造了一段奇妙冒險的旅程。物品的消失,以及被尋找後重新發現的過程,在在勾引觀者投入,情緒隨之起伏轉變,從期待、緊張,尋找落空的失望,再繼續尋找,最終發現激起喜悅,同契同感。這齣戲中讓人印象深刻的幾個充滿巧心的設計,比方想像跟著水潛入深深的海洋,遇見了前述物品創造的水母,遇見了以光影表現的魚群,水的來源和歸去,自然的循環往復都有了合理的安排。

又如從一個個杯子裡尋找小人偶,注水之後,透過浮力,浮出杯口的先是北極熊、鯨魚等動物,然後才是小人偶。當科學與藝術在這有趣的交會,對寶寶而言,如同發現探索了一個新奇未知的世界;當他回去和爸爸媽媽一起動手玩,主動探索物體的原理奧秘,並建立認知與理解,就是一種教育體驗的實踐完成。所以,給孩子欣賞一齣表演,當下之時,絕對不用以「教育」之名,就以為什麼事都要說清楚、講明白,一堆道理在舞台上強行灌輸給孩子,和在教室裡被知識填鴨並無差別,留點空白想像的餘韻更美,且更有意義!

而這齣戲中的舞台裝置,由一格一格的組合櫃拼裝成,再裝置彎彎曲曲的水管和水龍頭。呼應劇名,展開一連串尋找水、尋找小人偶的舉動,有的水龍頭扭開竟然沒有水,有的則是流出小人偶,真的是驚喜連連!我認為,這才是真正考慮兒童心理感受的創意設計。不過,既然是寶寶劇場,組合櫃內諸多沒用到的道具物品,似可再斟酌精簡一些,視覺上不至太過凌亂,就像水愈清澈愈流動自如不是嗎?

《水在哪裡》

演出|不想睡遊戲社
時間|2019/11/02 15:00
地點|新竹市文化局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