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覺察《Factory》
7月
07
2020
Factory(滯留島舞蹈劇場提供/攝影陳啟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02次瀏覽

徐乙文(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研究所學生)


在雷鳴光閃、下著雨的午後,伴隨著雨水敲打紅磚瓦屋頂的聲響,滯留島舞蹈劇場在鋼筋裸露的工廠中演出。觀眾置身於偌大、寬闊的工廠,作品名稱就叫做《Factory》,以一座工廠的運作模式,開展一段關於「生命主宰」議題的思索。此創作引用工廠的運作模式,來象徵生命的運行,也許是向自己,也向觀眾提問:誰才是工廠中最具權力的操作者?藉由這樣的提問,召喚觀眾身體和腦袋共同覺察,重思生命個體於社會生命運轉中的意義。


Factory(滯留島舞蹈劇場提供/攝影陳啟瑞)

演出場域本身就已有著濃濃的工廠氛圍,舞者在燈光微弱的黑色狹長空間裡,猶如被置放在生命的劇場之中,這樁生命看似平凡、規律,卻又極為壓迫,充滿不確定感。緊接著,灰暗的燈光下,舞者們組成一個巨大的篩選網,緩緩地向前推進、運轉著,伴隨尖銳刺耳的機器摩擦聲,還有顯示商品已完成的燈號聲,工廠生產線開始規律地向前滾動。以相互牽引、繫絆之姿,舞者緊密依附彼此,同時給予重量,過程中非平滑而順暢,更多的是呈現曲折、錯落的身體型態。每位舞者會輪流經過其他舞者組成的大小篩選網,有些人會被篩選掉,有些則成功通過篩選網,像是比擬大環境之下唯有適者生存的道理,各種處境強逼著人們適應和調整自我的不足。然而這次只有獨舞者一人成功通過篩選,他被動而緩慢地向前,微弱的燈光讓整個過程散發著沉悶,也毫無生氣。於是他將身體縮得很小很小,在原地不停打轉,動作時而軟弱無力,時而強烈逃脫、向上掙扎,身體姿態像是呢喃。有時更望向遠方,期待有人可以將他帶離困境,但身體卻膽怯地蜷曲著,逃避跳脫生活舒適圈後可能迎來的不適應。大型風扇的葉片,透過燈光打在舞者身上,像是將舞者心靈壓迫到最底層,形成一股巨大的壓力,好比在夾縫中生存的日常,這畫面促使我思考:生命是如何運行?該如何選擇自己的生活腳步?遇上不可逆的狀況、處在不確定的狀態中,人們又該如何持續推著生命向前進?

舞作最後,舞台上的裝置平台像是一道道平行輸送帶不斷地左右搖晃,散落的群舞者在搖晃的平台上不停位移、滾動、跳脫,甚至也有滯留的時候。過程中,舞者們必須用盡全力才能站穩在平台上,有些人「主動」想逃離,但又有些猶豫,有的則是「被動」地被狠狠摔出去再拼命衝回來,即使不停努力嘗試逃脫象徵框架的平台,下一秒又義無反顧地回頭,再度踏上平台,持續搖晃,像是一群無意識的勞動者,難以逃脫擺佈。這場景就如生活上那些半強迫的情境,迫使人們連滾帶爬向終點邁進。即便過程中曾經想要逃離這冷漠無情的平行輸送帶,但最終還是會選擇踏上吧!但,究竟誰是這製(滯)工廠的領導者,是這莫大的「環境」?還是「自己」?

理性分析作品,我認為,舞團選定的場域與舞蹈結合得很好,使觀賞者身歷其境,將自己也當作工廠裡的各式商品來剖析和檢視,與台上互映出心靈的恐懼與不安。身體上則是透過「主動」與「被動」的交替,展現「環境」和「自我」極具拉扯的狀況,同時有著對立的情緒,又有相互依賴之情感。而裝置平台就像人生中的無形枷鎖牽絆著我們,這個舞作擁有場域天生的遼闊空間感,更加凸顯出渺小的人類面對大環境所帶來的壓迫和無力,然而我們必須得耗費更大的力氣來面對大環境的各式動盪。

情感層面,編舞者在《Factory》中,以輪迴和重複性的動作,對應日復一日、不斷來回的無奈、疲乏和無助的生活樣貌,成功引導觀眾如我,思考一生當中存在許多拉扯,或是必須做出選擇的困境。面對這些,我們是否願意將人生主導權「主動」交回到自己手裡,還是會因此「被動」地向下沉淪而消失殆盡?該如何在主動與被動之間,探索各個生命的共通性和平衡點,如同舞者在台上不斷的「散落重組」的意象,體現出「人生存在需靠自己掌握」的價值觀。

《Factory》

演出|滯留島舞蹈劇場
時間|2020/06/07 14:30
地點|糖廍曉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本文首先談論演出在形式上展現出的兩種個別身體狀態,並延伸到身體之間的三種關係,最後透過拆解其中有進行身體接觸的互動關係中,互助與對抗的這兩種性質,得出有別於個別身體的第三種,互動後的身體狀態——疲憊。(鍾承恩)
6月
11
2020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