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內台、賣藥、廣播、外台等表演類型的民權歌劇團,在林竹岸、王束花等人的辛苦經營下,邁向第五十個年頭。以慶賀劇團五十週年作為《竹韻新音‧經典傳承》的創作前提,其意義不只是一齣劇作,除要讓觀眾見其新意,更重要的是邀請觀眾一同感受民權歌劇團的歷史。更確切地說,作為劇團重要紀年的紀念演出,既要讓新觀眾感受到民權歌劇團的表演功底,還要讓常年陪伴劇團的老戲迷,透過演出勾勒他們過往的看戲時光。
不同於一般的歌仔戲演出,《竹韻新音‧經典傳承》的演出內容不是個強調情節首尾完整的劇作,其以劇作家(趙美齡飾)準備為民權歌劇團寫戲,讓歌仔戲的兩大經典《梁山伯與祝英台》、《陳三五娘》中的銀心(楊秋萍飾)、益春(翁麗玲飾),前來詢問劇作家哪齣戲才是經典,作為此次演出的敘事基底。許多常年在戶外經營外台戲的歌仔戲劇團,進入到表演場館的演出作品,往往會積極力求作品敘事完整,但《竹韻新音‧經典傳承》卻不實行這樣的演出走向。民權歌劇團的演出將大量不具備推動情節功能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和《陳三五娘》的經典「站頭」(tsām thâu)置放於劇中。觀眾可藉由陳三(王蘭花飾)、黃五娘(林美香飾),或是祝英台(林嬋娟飾)與梁山伯(陳麗紅飾)的表演,帶領觀眾進入兩齣經典劇目的愛情世界。
但是,又不同於以往的歌仔戲站頭呈現,製作團隊透過戲中飾演的劇作家評比愛情的三項標準(生旦情感的建立、女子追求愛情的主動權與愛情中的阻礙),以孰優孰劣成為劇作的敘事架構。這些經典站頭的揀選例如《梁山伯與祝英台》中的〈樓台會〉、〈哭墓〉;《陳三五娘》中的〈五娘相思〉與〈益春留傘〉皆別有用心。民權歌劇團的兩個重要靈魂人物,一是負責後場的林竹岸先生,另位則是演員王束花女士,製作團隊挑選歌仔戲愛情經典劇目站頭的方式,是從藝術總監王束花當年的拿手劇目《梁山伯與祝英台》、《陳三五娘》入手,並選擇兩齣劇目經常被觀眾回憶的段落進行演出。另一方面,此次演出的後場音樂,雖然添加小提琴、大提琴等樂器替後場音樂增添更多層次,但也用【七字調】、【都馬調】等歌仔戲常用曲調,向文場出身的林竹岸表達敬意。
與許多民權歌劇團的老戲迷坐在此處欣賞演出,他們除了見到陪伴大家多年的演員登台會投以熱烈掌聲,偶爾劇中角色的對白──對筆者來說,僅是句平常台詞──更能讓許多觀眾不約而同地會心一笑。藉由觀眾的共同細微反應,處處展現民權歌劇團與觀眾長期互動下,已形塑集體經驗。
常年推出現代戲劇作品的製作團隊,三面台並不是件新穎的舞台技術,但這樣的舞台設置,對於外台戲為主的演員應是鮮少的舞台經驗。外台歌仔戲的演出並無第四面牆的概念,演員很容易與觀眾互動;此次的表演過程中,某些熱情的觀眾偶爾在演員亮相時,還是會靜靜的舉手向演員示意。演員除了要繼續維持演出節奏外,還要盡力習慣三個方向的觀眾。不可避免的是,演出中演員面對正前方觀眾的時間當然會比左右兩側更多。但是,若仔細觀察演員的轉身,都會比原本在外台戲演出時慢上許多,或是會比平常演出有更多看向左右兩側觀眾的亮相動作,以便多注重舞台兩側的觀戲感受。
這樣的舞台設計應與導演傅裕惠有相當關係。類似於「Y」字形的舞台,雖然無法添置諸多座位,但是觀眾們幾乎都能仔細觀察舞台上表演的舉動。除此之外,「Y」字形的舞台走道,導演多次設計讓演員從走道中登場,不同於一般戲曲直接從後台登台亮相,演員每次的登場都需要比平常增加更多時間,在這短暫的移動過程,除了讓觀眾欣賞演員更多的亮相動作,也讓後場音樂增添更多的表演功能。全劇結尾也運用這樣的設計,讓劇團創辦人林竹岸先生,從舞台一側的走道出場,走至舞台中央,一同接受觀眾的熱烈掌聲。唯一可惜的是,或許是筆者坐的位置在觀眾席的側方,上舞台設立的投影於演出中幾近難以發現,唯獨在開演前及謝幕時不斷的放送劇團曾經經歷過的照片才發現其用處。
許多辛勤經營的歌仔戲戲班,都苦心嘗試新的跨界合作,希望讓自己戲班的演出生命繼續維持。此次民權歌劇團的合作,創作團隊盡力為眾多民權歌劇團的演員凸顯他們擅長的表演特點,相當值得肯定。當沒有習慣欣賞歌仔戲的觀眾,認真體會歌仔戲的表演長處,觀眾的既定想像才會被開放。同樣地,讓常年習慣欣賞傳統歌仔戲的觀眾,在專業的表演場館見到他們曾經於其他處見到的演出段落,並能用諸多舞台技術烘托這些經典段落,觀眾才會願意持續購票進場,與製作團隊探索歌仔戲新的可能。
《竹韻新音‧經典傳承》
演出|民權歌劇團
時間|2020/10/31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